第2讲:谁说学习复习很快乐?(一.1)

第2讲:谁说学习复习很快乐?(一.1)

00:00
29:38

这一讲,我们正式学习《论语》正文。


来看《学而第一》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共二十篇,每一篇都是以除了“子曰”之外,这一篇的头两个或头三个字来命名。因此,第一篇名为《学而》。



《论语》一上来,就是“子曰”。曰,像压扁的日字,甲骨文的形状,像一个人的嘴巴,上面有一横,表示嘴巴的动作,就是说的意思。子曰,就是子在说。


子,又是谁呢?这里指孔子。原本,在西周的时候,子是对贵族的称呼,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其中之一就是子。这些贵族的地位都是“世袭罔替”的,父传子,子又传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可替换的。


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也就是东周的春秋时期,当时以子或夫子来称呼卿大夫。卿大夫,是什么级别的官员呢?在天子、诸侯之下,比如国相、司徒、司马、司寇等,相当于今天总理、副总理、部长级的高官,他们在当时被称为“子”。


而孔子,在鲁国曾短暂出仕做官,做过小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这些职务,都是“子”这个级别的。所以孔子的弟子们,最初以“子”来尊称他是顺理成章的。


另外,春秋时期,“子”这个称呼的涵义,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孔子的出现,加速固定了这种变化。也就是,子,逐渐从侧重身份地位,向侧重学识修养转变。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也被人们尊称为“子”了。而孔子,正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因为他最早开创了私人教育事业,有了完善的教育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极大。所以,从孔子开始,“子”有了老师、先生的特定含义,成为了对知识渊博者特有的尊称。


这个现象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普遍起来。诸子百家中,有很多人被尊称为“子”,比如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等。


在《论语》中,除了孔子老师被称为“子”之外,还有有若被称为“有子”,曾参被称为“曾子”。这是因为《论语》的编撰者,很可能主要是有子和曾子的学生,所以他们也尊称自己的老师为“子”。


《论语》一开篇,孔子老师说了什么呢?先看第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的“说”字,我们要读作“悦”。因为它表达的是喜悦的“悦”的意思。这里是通假字。

什么叫通假字呢?在汉代以前,很漫长的时间内,没有我们现在用的纸。古人写字,要用刀或笔,把字刻或写到竹片木条上,叫做竹简木牍。竹简木牍写上字,再打上洞,用绳子串起来,就是一本书了。


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晚年研究《易》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刻苦用心,反复翻看,把竹简上的皮绳子都磨断了很多次。可见,最初古人写字、读书都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字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往往一个字会用来代表几个意思,这就出现了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情况,在《论语》后面的内容中,还会多次出现。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大家都太熟悉了,感觉很简单嘛,说的就是,学习又常常复习,很快乐。不过大鱼老师认为,如果孔子的本意就只是这样的话,那他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圣人了。因为,很多小朋友都会有这个感受,平时我学习、复习、上课、考试、写作业,没觉得很快乐呀,我觉得很痛苦啊。


那孔子这句话,本意到底是什么呢?大鱼老师理解,这里的学,并非指平常我们去学校上课,学数学、学语文,甚至报个特长班,学某一项特长和技能,而是说,我们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学。


这个理解,我们可以从《论语》后面的内容得到证明。比如,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向优秀的人学习,改变自己的气质;对待父母,尽心尽力去孝顺、关爱他们;为别人做事,对待工作,尽职尽责;和朋友一起交往,说到做到。能做到这几点的话,虽然这个人没上过学,字都不识几个,但子夏也认为,这样的人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好比,有些农村的老太太,很可能一辈子没上过学没读过书,甚至没出过她住的村子,但是你不能说她没有人生阅历,没有见识。而那个,才是真正的学。


相反,有些人读了很多书,学历很高,但是不懂得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那也可以说,他们其实是没有学问的人。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我们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还要常常实践它,把它用在生活里。时,在这里是经常、常常、反复的意思。习,本意是小鸟学习飞翔的样子。小鸟不断煽动翅膀,学习怎么飞起来。学而时习之,就是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反复地把它用在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有新的感受和体会,之后,再把它用在实践中。这是个循环往复、知行合一的过程。做到这样,孔子说,“不亦说乎?”这不也是很快乐、很愉悦的事情吗?这个悦,是发自内心的,从内到外的快乐。


孔子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讲,同师为朋,同志为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和我们一起探讨、交流、研究、切磋,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小朋友们,古人没有飞机,没有汽车,没有火车,他们要骑毛驴,骑马,甚至走路,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望你,那你是不是觉得很惊喜、很快乐呢?而且,朋的含义,还不止于此。有时候,我们读了一本好书,也是一种朋,哎呦,这个书怎么写的那么好啊,说到我的心里去了,对我有非常大的启发和帮助。尽管写书的人我们不认识,甚至很久以前就已经去世了,但是我们也可以把他当成我们的朋友。比如孔子他老人家,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了,今天我们听到他讲的道理,娓娓道来,很受启发,那我们也可以把孔子当作我们的朋友。这也是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里的乐和悦,有微妙的区别。乐是快乐,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乐的前面会加上一个快字呢?快乐快乐,因为这种乐,很快就会过去。比如我们很想吃冰淇淋,我们在吃的时候很快乐,吃完了没了,马上又不快乐了。在想吃,吃不到的时候,也不快乐。这个乐,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来自于物欲的外在的快乐是不长久的,我们应该追求更长久的发自内心的快乐,也就是悦。


最后,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平时,我们学会了一样本领,总想去和别人比一比,你看,我比你强,我觉得很开心;心里也总希望别人来表扬我们,你真棒。


但是小朋友们,我们学习,并非是为了别人的表扬、赞许而学的。我们是为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应付各种困难、挫折、挑战,甚至磨难而学的。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古时候,大家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修养、进步、提高而学的;但是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迎合别人,将来找个好工作,有个高工资、好职位,为了名利而学的。显然,孔子赞成学习要为自己。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愠,是恼怒、生气、怨恨的意思。一个人,有了能力、本事,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别人不了解我,不理解我,不认可我,我也不生气,“不亦君子乎”,孔子说,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很棒的人了,是君子了。


小朋友们,今天这三句话,看似简单,但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生努力,都不一定做到很好。都能做到,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这三点,看似简单,却是人生的根基:第一,通过学习,成就自己,造福他人,悟道明理,知行合一;第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开放的格局和视野,在和他人的相互切磋借鉴中修养进步;第三,处理好自己和他人、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人,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要做独立的,更好的自己,最终实现自我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这样看的话,《论语》的编辑者,把这几句话放在整部书的第一篇第一章,是有深意的。


接下来,我们讲两个故事。


刚才谈到通假字,谈到竹简木牍,那汉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是谁发明的?纸张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通过《论语》,学习传统经典,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先弄明白。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不然,中国人有信仰,但信仰的不是神,而是文字,是历史,是文以载道的道德精神。


我们先说说,中国的汉字是谁发明的。最早的时候,没有文字,人们只能把事情记在脑子里,口口相传。后来,人们发明了结绳记事,[3]用一根绳子,打上几个结,来记录我这一天出去打猎,打了几只兔子,几头野猪。这个记事方法是很原始,很简单的。


传说,到了三皇五帝的黄帝时期,黄帝有个史官,叫仓颉,他负责记录黄帝的言行。显然,光是靠在绳子上打结,没有文字,这个活儿是没法干的。所以,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他根据天上的星空,地下的山川,鸟兽的足迹等等,造出各种符号,定下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并且称这些符号为“字”。


传说仓颉造字成功后,惊天地,泣鬼神,鬼神都哭了。因为,人有了文字,就可以更好地传达心意,传承经验,记录历史,不再那么容易被鬼神所控制了。而且,天地震动,天降粟雨。从天而降的不是雨,而是粮食。二十四节气中有个“谷雨”,在一些地方,就是仓颉的纪念日。


因为黄帝的年代太久远,仓颉造字的故事,还只是神话传说,没有考古上的确切证据。[4]可考据的是,夏朝的时候,已经有陶文,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商朝的时候,有了甲骨文、金文,刻在龟甲牛骨,和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这些,是中国最早的文字。[5]


再说说我们现在用的纸张,又是谁发明的呢?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最终发明了沿用至今的纸张的人,叫蔡伦。


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人。[6]在他之前,竹简木牍使用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在他之后,到现在,纸张使用的历史也只有两千多年。可以说,人类用竹简木牍的历史,比我们用纸张的历史还要长。而我们现在不用在竹片、木片上看书写作业了,我们要感谢他,蔡伦。


蔡伦大概出生于公元60多年,是桂阳郡(今湖南桂阳一带)人,祖上以打铁为生。蔡伦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小时候,经常到家附近的大凑山麓的一片石林中去读书。他从小就演习《周礼》,诵读《论语》,知书达理。而且,他对冶炼、铸造、种麻、养蚕这些和技术有关的事情格外感兴趣。


蔡伦少年时,就满腹经纶,很有才学。在他十五岁左右,朝廷派下来的铁官很赏识他,推荐他进宫做了宦官。古时候,穷苦人家的孩子没有办法,才会以宦官之身进入皇宫做事。十几岁的蔡伦,就这样来到几千里之外的首都,在嫔妃所居住的地方,掖庭,每日服侍这些娘娘们。因为蔡伦能读书识字,很快被大家喜欢,提拔为小黄门宦官,可以进出皇宫,办理一些要事。


不久,蔡伦才华显露,又被提升为黄门侍郎,负责传达皇帝诏令。这个工作可以接触到王公大臣,算是皇帝身边近臣了。据说,蔡伦也是华南地区,第一位进入朝廷,在皇宫为官的人。


但是,福祸相依。当时,皇帝汉章帝的老婆窦皇后掌权,她很看重蔡伦,视为心腹。窦皇后一直没有儿子,而宋贵人生了一个儿子,叫刘庆,并被立为太子。窦皇后极为嫉恨,就诬告陷害宋贵人,让人把她给谋害了。在这个过程中,窦皇后让蔡伦当帮凶,先监管宋贵人,在她死后又去验明正身。


宋贵人一死,窦皇后就让汉章帝废掉了太子刘庆,贬为清河王,还把汉章帝第四子刘肇,过继给自己当儿子,立为太子。公元89年,汉章帝死,十岁的刘肇即位,史称汉和帝。窦皇后从老皇帝的老婆,变成了新皇帝的妈妈,从皇后变为太后,继续掌权,垂帘听政。


窦太后论功行赏,蔡伦因为帮她除掉政敌有功,被封为中常侍。中常侍,位列九卿,相当于部级干部了,可以随时出入朝廷侍从天子,甚至参与决策,掌理文书,这时候蔡伦只有29岁。


九年后,窦太后死了。汉和帝的老婆邓皇后掌权,开始大力清除窦太后的势力。蔡伦,他是窦太后的人,这时候怎么办呢?没办法,只好转过身来,讨好邓皇后。

当时,蔡伦掌管着尚方,尚方,就是为皇家制作用具的地方,他是这里的长官,叫尚方令。小朋友们都知道的尚方宝剑,就是这个地方造的。蔡伦,如何来讨好邓皇后呢?邓皇后,是个才女,很爱画画,但是当时没有很好用的纸,而且数量稀少,价格昂贵。蔡伦就自告奋勇,要为邓皇后造出更好用的纸。


蔡伦从37岁开始,前后用了八年时间,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抹布、旧渔网这些很容易得到,不值钱的东西,把它们放在一起,捣碎了用水浸泡,搅拌成浆,再平铺晒干,做成新一代的纸。经过反复试验,最终获得成功。这种纸,轻薄柔韧,取材容易,价格低廉。蔡伦把他新发明的纸献给邓皇后,邓皇后大喜,下令,把这种纸在全国推广。蔡伦也因此被封为“龙亭侯”,人们称他所发明的纸为“蔡侯纸”。


就在纸制成这一年,汉和帝刘肇死去,邓皇后的儿子继位。邓皇后也从皇后变成了太后,从皇帝老婆变成新皇帝的妈妈。


仅两年后,小皇帝又死了,邓太后选择了十三岁的刘祜(hu,音护)继位,史称汉安帝。这回蔡伦的麻烦来了。这个刘祜是谁,就是原来被废掉的太子、现在的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当年,蔡伦帮着窦皇后害死了刘祜的奶奶,废掉了刘祜爸爸太子之位,这个仇怎能不报。又过了十四年,邓太后去世,蔡伦的保护伞没了,汉安帝刘祜亲政,他要清算旧账了,马上下令查办蔡伦。


蔡伦这时候已经六十二岁了。他耻于受辱,在家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在洛阳家中服毒而亡。


小朋友们,我们该如何评价蔡伦呢?


他本来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贡献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经他革新工艺制造的“蔡侯纸”,通过丝绸之路纸又传遍世界,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7]中,蔡伦因为杰出的贡献被排在第六位。


另一个方面,蔡伦置身于政治漩涡,卷入了权力斗争,死的并不光彩。这是蔡伦的悲剧。古代中国,为何很少诞生伟大的科学家,也值得我们深思。


《论语》接下来的第二章,竟然不是孔子的话了,为什么会这样?下一讲说。



[1] 《论语》,《学而第一》。

[2] 《论语》,《宪问第十四》。

[3]《周易﹒系辞传》:“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4]仓颉造字的传说,在《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等书中有记载。

[5]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最早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比黄帝、仓颉的年代要晚1200年左右。

[6]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

[7]麦克哈特,美国学者。该书中,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穆罕默德、牛顿、耶稣、孔子、圣保禄、蔡伦、释迦牟尼、古腾堡、哥伦布,和爱因斯坦。


节选自《大鱼讲论语》(学而第一),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京东、当当有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不争夕

    穷的我 只能去听南怀谨的《论语别裁》

    听友91788214 回复 @不争夕:

  • 如意福袋

    很好听,喜欢!

  • 粘豆包3123

    抑扬顿挫太厉害了

    13354811prh 回复 @听友91788214:

  • 訾俊海

  • 听友55479021

    我觉得老师讲得不错,口齿清楚,挺生动的,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听一听。

    1513829hqwd 回复 @听友55479021: 别听!

  • 贵我

    谁学?学什么?为什么学?三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解决,就不要误人子弟,骗人父母了。

    听友57299893 回复 @贵我: 确实误人子弟。此人一味讲历史故事也就罢了,但随意歪解论语,唉唉。

  • 米箩627

    大鱼老师好,我正准备给7岁的儿子选择国学课程,今天听您的试听课后觉得您讲的都很好,就是语速稍有点快。对于年龄较小的小朋友来说,有点跟不上。所以,给您提个小建议,请见谅!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米箩627: 谢谢您的意见!

  • 大鱼小洁讲国学

    我们会保证您永久可以收听的。

    听友63102723 回复 @大鱼小洁讲国学: 你是谁

  • syoucat

    学习了 给小朋友听很好 大人也很受教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syoucat:

  • 马敏_c6

    孔子不是应该有个哥哥吗?仲,排行第二的意思吧。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马敏_c6: 是的。他哥哥叫孟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