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心得019:上卷【三】F

王阳明《传习录》心得019:上卷【三】F

00:00
09:12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传习录》
一、著作简介
《传习录》书名出自《论语》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句中的“传不习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中卷有书信八篇。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心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心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心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主要内容是致良知,王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使得心学体系得以齐备。

二、圣人简介: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幼年本名王云,后来改名王守仁,字伯安,因为曾经在会稽山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他的弟子、门人称他为阳明先生,所以后世更习惯称他王阳明。在儒学发展史上,王阳明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他身前身后,儒学的面貌是不一样的。借用哈佛教授杜维明的话:“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三、讲师简介:


杨军先生,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研究所兼职教授、民族研究所兼职教授、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兼职教授、廉政研究中心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杨军先生于2016年,在其创办的启予国学门中为弟子们讲授的师门内部课程,为更好地弘扬国学,先生同意将本课程的剪辑版录音发布于此,特邀各位有缘听友吸纳品评。


五、启予国学门简介:


启予国学门,由吉林大学杨军教授于2008年创建。由一群热爱国学,愿意为国学复兴而做出努力的人组成。其宗旨是:弘扬国学,特别是提倡儒家思想和儒家的修身方式。其愿景是:通过国学改变世道人心。
启予国学门的学术思想传承自新儒学“三圣”之首、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国学大师、吉林大学教授金景芳先生是马一浮先生的亲传弟子,启予国学门创始人杨军先生的导师吕绍刚先生,是金景芳先生的学术传承人。


六、加深了解:


如想更多了解杨军先生,或了解启予国学门的相关信息,欢迎您添加微信公众号“启予文化”了解相关信息,如有意愿加入师门,也欢迎通过此方式与我们联系,只要您愿意为弘扬国学出一份力,愿意通过修身提高自己,启予国学门都欢迎您的加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99405033

    这是我听过关于阳明心学最好的讲解。老师思路清晰流畅,讲解透彻明了让人一听就懂,非常感谢🙏愿继续跟随老师学习中国文话!

  • 仰望天空的小太阳

    孝也要有度,一天24小时都问就假了

    不系之舟的旅人 回复 @仰望天空的小太阳: 孝看心,也看行

  • 念一静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有是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 n04gyf7jbd6yclqb9kz0

    非常感谢杨军教授的王阳明心学《传习录》心得,让我听后收获好多,感谢传播经典的杨军教授,感谢!感谢!

  • 听友39677337

    感谢老师,功德无量!

  • 观沧海2012

    非常赞同老师对格物朱王分岐的兼容理解的智慧

  • flughunde

    听过郦波,方志远,董平,发现杨老师讲的最好,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听友258293723 回复 @flughunde: 郦波老师、董平老师都讲得不错,区别在于讲的角度不同

  • 热爱哲学的工科生

    请教一个问题,如果说生病了,那不是要从外面求治病的方法吗,如果自己修心也治不好病呀

    启予国学安宇悟 回复 @热爱哲学的工科生: 病由心生,心态好了,其他慢慢来

  • 1815940uzhd

    老师讲的真好 已是第三遍听了 期待老师能讲一下论语 收费也好啊

    启予国学安宇悟 回复 @1815940uzhd: 启予国学系列丛书《论语今释》

  • 行知知行合一

    孝心在于因,子孝父,父慈子孝。很多人不孝,并非做子女的不孝,是父母没有种好那个因。从小到大被父母打骂甚至孽待长大的孩子,很难去孝敬他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