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章】放弃聪明才智才会变得单纯

【十九章】放弃聪明才智才会变得单纯

00:00
13:5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从减少欲望开始。我们要介绍老子《道德经》的第19章。第19章的内容是从圣人的角度去探讨,怎么样引导百姓,给百姓带来最大的福利。里面有一些明确的劝告,要做到其实并不容易。我们把原文先读一遍,《老子·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xiàn)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内容并不复杂,它意思是说:去除聪明与才智,人民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去除仁德与义行,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去除机巧与利益,盗贼就不会出现。这三方面是用来文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有所依归:表现单纯、保持朴实、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去除知识、没有烦恼。老子连续三句话都用了“绝”和“弃”,就是要设法去除。


这三句话我们先看第一句,他说把“圣”和“智”去掉,老百姓就会有百倍的好处。老子笔下的“圣人”我们很熟悉了,是指悟道的统治者,是理想的典型。但是光讲“圣”这个字的话,它原来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聪明到极点。“圣”这个字在繁体字里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呈现的呈。所以在文字学上说它是从耳、呈声,所以念成“圣”。既然是从耳朵,代表他一听就懂。一个人聪不聪明,可以从他是不是很容易听懂别人的话来做判断。“智”就是智巧,这个人懂得察言观色,想出很多主意。


所以整句话是说你把聪明和才智去掉,人民就获得百倍的好处。他在说什么呢?他说,人民就不用跟别人比较竞争,不需要勾心斗角。我们想想看,一旦大家都使用聪明才智互相竞争的话,那真是麻烦。你再有本事,双拳难敌四手。就算你是诸葛亮,有一句话不是说吗,“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大家互相竞争比较的话,永远没完没了,就好像作战一样,用各种险招,出奇制胜。所以把圣和智化解掉,百姓就会活得比较单纯、愉快,甚至比较轻松一点。所以这边提到的“绝圣弃智”是把世俗上所认为的聪明才智放在一边,大家生活就变得单纯多了,叫做民利百倍。


再看第二点,去除仁德与义行,人民就恢复了孝慈的天性。仁与义是代表高尚的道德水准。如果我们都不再想仁与义的问题,就可以恢复自然的状态。所以这边特别提到老百姓恢复孝与慈的天性。天性代表什么?代表这是一种自然的情况,你不用特别跟他说这是孝,那是慈,不需要做这样的价值判断,大家很自然地相处在一起。而仁与义是刻意要求你表现出来的,由此造成各种区分。由此也可见,孝顺与慈爱是人的天性。


再看第三点,他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你把机巧和利益去掉的话,盗贼就不会出现了。盗贼就是要卖弄他的机巧,由此可以得到他的利益。我们常说铤而走险,就是指盗贼而言。一个社会如果不要太讲究聪明才智,也不要太强调仁与义,同时不要去追求机巧和利益的话,它就会恢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大家活得简单、单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过日子。


接着原文就强调,说这三方面你再怎么规定,它只是文饰。文饰代表表面上有些改变,你真的要治理天下的话,光是把这三点去掉是不够的,你还要能够积极地引导。一般谈到教育的时候总是注意两方面:一方面先去除坏的部分,第二方面再引导走上好的部分。一方面有“破”,另一方面要有“立”。所以这边就强调,前面三者只能用来文饰,只能把一些不好的情况去掉,还不足以治理天下。那怎么办呢?接着就说,要让老百姓有所依归,他也提到三方面。


第一是见素抱朴”,表现单纯,保持朴实。“素”和“朴”这两个字很特别。“素”是指白色的丝,还没有染上颜色的。“朴”是指简单的、原来的木头,还没有经过雕琢的。所以这边所说的就是让你表现单纯,保持朴实。


这四个字“见素抱朴”是针对前面所谓的仁与义来说的,仁与义就是要让你染上各种美好的颜色,雕刻成美好的东西,要你刻意去行善,在行善方面要超过别人,这样就失去“素”跟“朴”的状况了。所以你刻意照做的话,让自己变成所谓的好人,这一来的话,就不再是原来的状态了。所以你要使用“见素抱朴”来针对前面的“绝仁弃义”这句话。


接着再看到“少私寡欲”,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少私寡欲”所针对的是前面那个使盗贼出现的“巧”和“利”。什么东西表现机巧?什么情况有利可图?如果能够少私寡欲的话,大家都减少私心,降低欲望,这方面自然就没问题了,怎么会有盗贼出现呢?


值得我们对照的是“寡欲”这两个字。儒家的孟子也说过,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你要修养自己的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欲望。“养心”两个字,我们常常看到,在演到很多戏剧时候,谈到皇宫里面有个养心殿,这说明帝王也需要养心啊,但他们谁能做到“寡欲”这两个字呢?


在老子来说的话,他也强调寡欲啊。这表示任何学派都一样,都会建议说要减少欲望。因为欲望会像滚雪球一样,让它自由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最后可能让一个人陷入疯狂。所以要强调少私寡欲来对付前面的所谓的盗贼。


最后一点叫做“绝学无忧”。这四个字放在这里,一定要先说明一下。你如果看到王弼本或是别的一些版本,他会把“绝学无忧”四个字放在下一章,就是第20章的开头。因为古书没有标点符号,同时分章也不是很明确。但是你参考帛书本甲本乙本,它都是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后,立刻接上四个字“绝学无忧”。


帛书本这个写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因为你开头提到三方面,你要绝什么弃什么,那你最后说三方面不够,怎么办?那当然要另外有三点建议,有针对性的建议,让老百姓知道具体上针对前面的三点,你有什么样的做法,而不是说我光是绝什么、弃什么,然后我后面只讲两点,那怎么办呢?见素抱朴,针对前面的仁与义。少私寡欲,针对这前面的巧与利。那第一点,圣和智怎么办呢?怎么会忽略这一点呢?所以最后说,去除知识,没有烦恼,叫做“绝学无忧”,所针对的就是这一章的第一句——绝圣弃智。你不要追求太多的知识的话,就会减少烦恼,这样说比较合理。


人有很多忧虑,或者人生的忧患,从识字开始。一开始认识字,就要做区分。区分之后,各种偏差的欲望就涌现,接着是各种烦恼与忧愁。所以要说绝学无忧,什么都不清楚,不去深入探讨,反而过得比较轻松自在。


但是你还是要问:绝学无忧,所谓的“学”是指学什么?一般来说,“学”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学习各种知识,而另一方面是学习生活之道。如果学生活之道,让你懂得怎么自处、怎么处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通常我们所学的,从学校念书开始受教育,大部分是知识。我这一生在耶鲁大学念了四年书,每一次到图书馆都会想到老子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藏书700多万册,光是跟我的研究有关的就有好几个书架,每次经过的时候都觉得:“绝学无忧”还是有道理的。


所以我们把在很多版本里面的第20章的第一句话“绝学无忧”搬来在这边第19章的最后面,是有它的合理性的。我们后面会看到第20章,他是介绍圣人或是悟道的人,他的表现跟一般人有什么差异。


当然我们今天学老子不可能真的把前面的圣和智——聪明才智去掉,或是不去行仁、行义,或是把巧和利统统放弃了,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想让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减少外界的干扰,你还是可以把握到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知识。因为问题不在于你没有知识,而是担心知识太多,泛滥无所归,学到最后吸收了很多信息,但无从判断真伪,反而造成生活上很多困扰。


所以英国诗人艾略特有一首诗叫做《岩石》,里面有一句话讲得非常的精准,他说:“我们在信息里面失落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面失落的智慧到哪里去了?”这两句话就把信息、知识和智慧三个词用上了。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知道,学习要如何掌握要点。


另外在价值观方面,很多时候各种观念是相对的,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社会有这样的价值观,但对每一个个人来说,不见得是合适的。所以在老子的思想里面,第19章对人间各种以为有利的东西,他会持保留态度并加以批评。如果你真的像老子一样能够绝、能够弃,那可能是更容易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态。


从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对于人间各种大家认为值得追求的东西,有一个反面的思考。其实我们学《老子》要经常有一种辩证的观点。所谓的“辩证”就是,任何说法都有正面有反面,让我们可以了解之后,扬弃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往上提升,综合正反双方,到合的程度。到了合的程度,就可以从双方的优点做一些选择。当然,老子这种正反合的辩证法是由比较长远的时间、长久的角度来判断的。某些有利的东西最后可能造成负面的效果,这也属于老子在“知”方面的三个层次:区分之上还有避难;避难之上还有启明。这一章没有那么明确地提到这三个区分。


【课后思考】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要问自己:如果真的放弃某些知识或学问的话,可以减少烦恼吗?请你从这个角度思考一下。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邝如音

    老子的“绝学无忧”确实值得好好“怀疑”一番,都知道老子自己是个博学的圣人,更说他是没有书是不读的。所以他是通过读万卷书后才领悟了“道”,如果一开始他就是“无忧”的、无惑的,就不会有学习的渴望。从学问渊博到把书读薄,再到不如无书,这是一个境界的提升过程,若直接省略此步骤,那就不是单纯而是蒙昧了,这两者的区别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了,前者是探寻了所有路后选择了一条光明坦途,后者是在无明的混沌中任由放逐。所以今人读老子需反复思考做出清晰的判断。

    自觉的能力 回复 @邝如音: 司马迁写的是庄子,其学无所不窥。至于老子所说的绝学无忧,你好好听听付教授怎么讲的,再来发表意见

  • 10_1wskd

    绝学无忧的本质不是不学,而是内化,把知识里的精华逻辑模型变成了本能,那就不是学了,也不用学新东西了,因为你自己就能产出知识,甚至会比别人产出的知识更加深刻。学,学的只是知识,但思却能思考出知识,所有知识都有个源头,你把精力花在海洋里还是花在源头里,这是个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这叫习,老子没说绝习,只是绝学。

    旺德弗 回复 @10_1wskd: 绝学的目的是为了生出智慧,从而悟道

  • Li成长

    傅老师好!对于“绝学无忧”,学生深有体会!当我决心放弃工作,回归家庭之后,单纯地开始了为人妻母的生活,随之焦躁不安的我也开始慢慢归为平静。原本的忧虑渐渐退去,多了对人生的反思与积淀。一切安于平淡,面对所有趋于坦然。我想这也类似于“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吧。

  • ShellingfordHolmes

    老师好!“知识里失落的智慧到哪里去了”,我觉得是提醒我们去深入地吸收知识,学一个就专注于一个,学着一个心里想着另一个自然会急躁,想着赶快完成这个状态,从而不是在“学习模式”,而是在“完成任务”的模式。如果想着,我得把书架上的书全看完才能开始思考,那一定会变得无法思考。不如此时停下来,把当前读过的句子仔细再思考一遍。

    月婳如痕202011 回复 @ShellingfordHolmes: 应该就是学而不思则罔,只是在学知识而没有思考

  • 听友240997361

    绝圣弃智,绝学无优。先学习各种世俗的知识,学的通透之后才可以去除知识,达成朴素的生活。

    月婳如痕202011 回复 @听友240997361: 绝圣弃智应该是学圣贤放弃小聪明

  • 兰与Lisa

    看来我不够通达,我的烦恼感觉不是来自于某方面的知识,反而是某方面知识不够多,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知识没有问题,关键是对待知识的态度。

    林工_wn 回复 @兰与Lisa: 初入社会工作就是你这种心态。就象我们买了很多工具以备不时之需,实际上只用其中一二。

  • 献乐得乐

    听傅教授说耶鲁大学图书馆时的“绝学无忧”,不禁笑出声来,仿佛看到了活泼的傅教授。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是否是最好的注解呢?谢谢傅教授的解读!

  • 蛋黄0606

    我感觉老子把绝学无忧放在最后,而没有放在前面三个绝的后面,是对世人的一种讽刺。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增强智慧、巧利、仁义,我们觉得有个这些我们就可以获得成功不再忧虑,最后却换来了内卷不孝和盗贼。其实想无忧,什么都不学就好了

    听友226653256 回复 @蛋黄0606: 利用在现实中,无法操作了呢?

  • 唯美的秋_lq

    我是这样理解老子的绝学无忧的,我认为应该学知识,但是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应该经过自己的思考,取伪存真,留下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东西 。

  • 罗斌028

    光是在喜马拉雅上就不知有多少书,真的让人永远也学不完。学太多知识确实会让人泛滥无所归。我已到中年,逐渐认识到,通过学习能理解知识,再应用到自己的生活,指导自己不断提升,对自己才是最有用的知识。人生已到中年,必须学会对知识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