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史22 | 张建华:乌瓦罗夫和他的官方国民性

俄罗斯史22 | 张建华:乌瓦罗夫和他的官方国民性

00:00
20:18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上一讲我们谈到了俄国共济会,谈到了他的组织形式,谈到了他的政治理念以及它的活动方式,也谈到了像拉吉舍夫、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这些共济会会员,是如何把共济会的政治作用发挥出来的?


这一讲我要谈一谈。同样是在军棍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时代,被称为是“另一个宪兵第三厅”的部门,也就是国民教育部和另一个被称作是“宪兵第三厅厅长”的国民教育大臣乌瓦罗夫。其实乌瓦罗夫还有一个外号叫“红衣大主教”。因为他提出了一个理论,就是国民性理论。这一理论代表了保守阵营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同时代的人就以讽刺的口吻把这种“国民性”称作“官方国民性”,那什么是“官方国民性”呢?我就开始这一讲的话题。


乌瓦罗夫出身于贵族,尽管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但是他天资聪慧,并且长期在欧洲生活和工作。他本人是俄国有名的古典学家和语言学家。他在希腊历史和罗马历史方面以及在语言学方面成绩卓著,因此获得了许多欧洲国家科学院的“荣誉会员”、“荣誉院士”的称号。


1815年的乌瓦罗夫(1786-1855)

 

随着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乌瓦罗夫的政治命运发生了转机。1833年,他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国民教育大臣和书报检查总局的局长职务。这一下子,终于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梦想。由此乌瓦罗夫担任了俄国教育大臣15年之久。

十二月党人的起义给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和统治阶级以极大的震惊,也给乌瓦罗夫以极大的震惊,因为十二月党人起义的五大领袖和其他的主要领导人大多像乌瓦罗夫一样出身贵族,并且大多接受过系统的欧洲教育。这使尼古拉一世感到害怕,也使乌瓦罗夫感到害怕,因为他们感觉最值得信任的统治阶级内部出了问题。在乌瓦罗夫看来,他把十二月党人所主张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或者是君主立宪制看成是受了欧洲的异端学说的蛊惑,乌瓦罗夫由此就得出结论,第一是俄国的教育出了问题,过分欧化和西化了。第二,俄国需要一个官方所定的一个意识形态,并且要以这种意识形态来指导国民的思想与教育。


于是乌瓦罗夫在就任国民教育大臣的同时,给尼古拉一世提交了一份长达十页的奏折,题目就叫《关于强化国民教育管理的普遍原则》。另一份是在他担任了十年教育大臣之后,所提交的另一篇长篇论文,题目是《国民教育部的十年》。在这两份文件中,乌瓦罗夫详细地论证了他的国民性理论。

乌瓦罗夫认为,刚刚在法国发生的1830年的7月革命的风潮,说明在欧洲已经出现了危机,什么危机?一个是宗教信仰危机,另外一个是古典的世界观的危机。而且他认为这仅仅是毁灭性的开始,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他认为在这场革命中,法国老百姓反对的恰恰是刚刚按照所谓的“神圣和正统原则”复辟了的波旁王朝,而斗争的目标也包括反对法国国王查理十世和站在国王一边的法国天主教会。他认为在俄国完全无需担心这股欧洲风潮刮过来,因为在俄国至今还幸运地保留着真正的宗教古典的道德,还有纯真的政治理念的信念。而这些信念是抵御欧洲革命的最好武器。


1830年革命浪潮,包括法国七月革命、比利时革命、波兰和瑞士国会的革命等

 

什么是真正的宗教,就是正统的基督教,也就是未加任何改革原汁原味的东正教。并且莫斯科作为第三个罗马,它继承了希腊罗马的古风,这些遗产都是欧洲文明的精华,它可以抵制一切欧洲的异端邪说。因此乌瓦罗夫写到,我们要将这些政治理念集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拯救我们的铁锚,是当代政府,包括我所领导的部门的任务。

莫斯科——第三罗马


什么是铁锚?也就是船航行在海上,如果是遇到风浪之后,就要把铁锚抛入水中,沉入船底,扎入泥土里,使船稳定。在这里铁锚就是政治上的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的农奴制度思想上的东正教会,并且三者组合起来就是一个让俄国稳定的政治理念。


那么乌瓦罗夫所领导的部门是什么部门?我们知道就是国民教育部,也就是负责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的,说明它要控制国家的意识形态,让知识分子服服帖帖地听国民教育部的话,当然最终是听沙皇的话了。


面对启蒙思想在俄国的强大攻势,面对俄国知识分子的觉醒,沙皇尼古拉一世和身为国民教育大臣的乌瓦罗夫,倍感必须要自上而下的控制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乌瓦罗夫在这里又写到,俄国如果没有下列的原则,就不能被认为是幸福的,不能被认为是有活力的,也不能被认为是活生生的。我们拥有三个最主要的东西:东正教、专制制度和国民性。在这里乌瓦罗夫强调,正是由于这三个基本原则的作用,俄国老百姓才会笃信东正教,才会对沙皇表现无限的忠诚,而东正教和专制制度就成为俄国生存不可分割的基本条件。


东正教是所谓的唯一的正统的基督教,具有弥赛亚(救世主)使命


因为俄国自认为自己是第三个耶路撒冷,是第三个罗马,甚至是第三个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时代,尤其是东罗马帝国时代实行的君主专制,把东正教作为唯一的国教,那么这些是东罗马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还能够维持将近1000年的统治的武器。什么是国民性?国民性则是全体国民所推崇的国民精神,是将全体国民不分种族,不分血缘,不分地域凝聚在一起的国民精神,有了统一的国民性,就可以抵御外来的军事入侵,也可以抵御外来的异端学说的影响。

 

当时属于俄罗斯帝国的华沙,城内的这座罗马天主教堂被占领并改建为东正教堂

 

随后,乌瓦罗夫在《国民教育部的十年》中又写道,我们共同的责任在于使国民教育要符合沙皇的意愿,要促成东正教专制制度和国民性三位一体。因为伟大的俄罗斯就是巍然屹立在象征性的基石之上的。我们之前讲过农奴制度,也讲过拉吉舍夫对农奴制的批判,但是乌瓦罗夫却认为农奴制本身就是俄罗斯文化的一个最好的体现,农奴制是延续俄国伟大传统的一个支柱,如果把农奴制废除了,那就必然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因为它将破坏贵族的庄园,进而毁灭国家的经济,进而导致国家和民族的灭亡。


在洞穴中苦修的东正教士


最后乌瓦罗夫在国民教育部的十年中写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现在用比较慢的速度把它读出来,你自己来领会。他说:“农奴制的问题与专制政体甚至与君主制度的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同时发展而形成的两种平行力量,两者具有同样的历史起源,两者也都具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农奴制就像是一棵大树,它的根基悠久并且蔓延着,同时庇护着教皇与沙皇的职位。”那么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最说明问题的,农奴制是一棵大树,它的根基以及它的树荫庇护着教堂与沙皇,这说明农奴制度与专制制度与东正教真正达到了三位一体。


因为专制制度是自上而下的政治管理制度,农奴制也是自上而下的经济管理制度,上至沙皇到各级贵族,再到东正教会都是大大小小的农奴主,这些占全国人口不到5%的农奴主,他们在国家政权和法律的保护之下,统治着占全国人口95%以上的农民,而东正教会则忠实地为沙皇专制制度服务,为各级贵族和农奴主服务,从而三者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结合。而恰恰就是最后这句话使尼古拉一世击掌称赞,因为他始终是担心贵族阶层中出现像十二月党人那样的贵族,会再一次掀起全俄性的反叛浪潮。因此尼古拉一世他是坚决反对废除农奴制的。


农奴制压迫下的俄国农民

 

乌瓦罗夫认为,俄国尚是一个文化教育落后的国家,占全国人口95%以上的农民大多是不识字的,不识字就容易受到妖言惑众,国家政权就必须主动地确定所谓的“政治正确”的思想,以强制的方式来指导人民,那么这个政治正确的思想就是国民性。那么乌瓦罗夫以上所提到的国民性的三原则,就被同时代人称作“官方的国民性”。因为国民性不是在俄国历史上发展过程中,在文化积累过程中真正形成的国民性,而是自上而下由官方来钦定的国民性,因此被称作“官方国民性”。


莫斯科的形象与罗马(第一罗马)、君士坦丁堡(第二罗马)平列,成为第三罗马


那么我们如何来评价屋乌瓦罗夫的官方国民性理论?其实我们从尼古拉一世看到乌瓦罗夫奏折的表现就能感觉到,可以说他欣喜万分,并且正合朕意。的确,官方国民性理论不仅成为尼古拉一世时代的官方理念,而且还成为后来沙皇政府的重要理论,它伴随着沙皇政府于始终,直至1917年2月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而乌瓦罗夫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因为他充分地认识到了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之下,俄国国内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觉醒了。

乌瓦罗夫(1833年和1844年)

 

例如十二月党人试图推翻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在此背景之下,乌瓦罗夫他意识到要确立官方的意识形态,或者说叫帝国的意识形态的必要性。


乌瓦罗夫他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见证者,他承认东正教和专制制度是俄国的最基本的原则,同时也承认在东正教专制制度和国民性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关系,因此他在给尼古拉一世的奏折中告诉沙皇:尽管他们彼此有矛盾,但是现在和解了,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就是所谓的法国的异端学说。也就是说,在面临着国外的法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冲击,面临着国内的知识阶层的崛起,以及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冲击,东正教专制制度和国民性,他们就由衷地和谐地三位一体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已经不存在了!


因为十二月党人的政治主张中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是在俄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尊重各个民族的权利。也就是说在革命面前,东正教专制制度和国民性也就成了同命相连并岌岌可危的三大灾星,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就结成了一荣俱荣,一枯俱枯的关系。乌瓦罗夫认为专制制度是一种建立和保存俄国国家的体制,因为专制制度对他来说是一个帝国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东正教对于乌瓦罗夫来说,甚至都不是什么神的启示,而是作为一个保障幸福社会、保障幸福家庭和一个幸福国家的源泉。


乌瓦罗夫甚至认为俄罗斯民族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什么,而是出于对自己政权,也就是对于沙皇的无限忠诚。出于对共同的宗教信仰,也就是东正教的忠诚,以及拥有共同的国民性而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文化共同体。那么这种文化共同体要高于以血缘和地缘关系形成的民族。他们基于共同的政治信仰,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基于共同的拯救人类的使命,这就是俄罗斯人的国民性所在。


尼古拉一世(执政1825-55年)将“东正教、专制制度、国民性”作为统治信条

 

当然,这都是身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的乌瓦罗夫的空想。现实中则是大俄罗斯人压迫小俄罗斯人,也就是乌克兰人压迫被视为是俄罗斯人的一个分支的白俄罗斯人。那么现实中则是地主贵族压迫广大的农民阶级,因此说这一官方国民性不过是一个空中楼阁,放到俄国现实之中,立即遇风坍塌。


好的,我们做一下这一讲的总结。乌瓦罗夫是以极其明显的政治保守主义的立场著称于世的,它实际上扮演了19世纪30-50年代中期,俄国官方意识形态发言人的角色。他的政治主张主导了这一时期俄国的政治走向,也影响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政治选择,也导致尼古拉一世统治的30年,被称为是“黑暗的30年”。在尼古拉一世之后的历代沙皇都把乌瓦罗夫的官方国民性奉为至宝,而服务于、听命于沙皇政府的知识分子,又在这种官方国民性的理论之下,演绎出来了层出不穷的其他的保守主义的思想理论。因此我们把乌瓦罗夫称为“红衣大主教”是不为过的。


下一讲,我们的主题是克里米亚争端的前世今生。2014年3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召开了隆重的会议,宣布克里米亚正式回归俄罗斯,但与此同时乌克兰政府宣布俄罗斯的举动是侵略行为,并且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开始联合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和外交制裁。那么为什么俄罗斯的举动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国内反响和国际反响呢?当然这一切都要从克里米亚的历史谈起。好的,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我是张建华,再会。


克里米亚战争中俄罗斯军队与土耳其军队殊死搏杀


1855年9月8日,塞瓦斯托波尔在经历349天围困后被英法土意联军攻破 


自苏联解体,一直针锋相对的俄罗斯与乌克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文斌_4o

    国民性理论为农奴制唱赞歌,导致俄罗斯的倒退。被十二月党人唤醒的知识分子又无可作为了

  • 一川烟雨beta

    这是讲俄罗斯还是南罗斯

  • 真水无香啦

    张老师的俄罗斯史讲得真好啊!收益匪浅启迪深刻

  • 爱坡儿

    被政府强加的“国民性”

  • 13761319bqo

    謝謝。

  • 可可1105

    张建华老师讲的真好。脉络清晰,发音特别标准,让我一口气听下去。

  • 云水禅心_eRw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