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109.“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00:00
10:46

同学们好,欢迎收听《历史学家爸爸讲中国史》,我是张楠叔叔,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博士后孙方圆写给大家的,关于安史之乱的故事。


唐朝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少数民族将领安禄山,在其亲信将领史思明的支持下,以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公然发动军事叛乱,其所辖兵马号称有20万之众,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由此爆发。消息传到长安,一向将安禄山视为忠臣、爱将的唐玄宗,开始还不相信听到的消息,甚至认为这是反对安禄山的人的诬告陷害。直到各方战报纷至沓来、叛军步步逼近,唐玄宗才不得不捶胸顿足地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安禄山之所以能够一举起事、搅乱天下,一方面是他本人野心勃勃,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客观历史环境为他提供了条件。不知道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们讲开元盛世的制度基础时,特别详细讲述了均田制。均田制是开创盛世的一个经济基础。但是到天宝年间,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唐王朝手中掌握的可供分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已濒于崩溃,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府兵制维持不下去了。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唐朝开始推行“募兵制”。募兵制简单地说,就是招募专人来当士兵,职业士兵逐渐成为唐军主力。实行募兵制的好处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毕竟职业士兵,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训练。但是,募兵制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士兵与将领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所以逐渐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这对朝廷来说,可是一大隐患。


天宝初年,唐朝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节度使就是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这些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逐渐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民政和军政权力,这些节度使的势力就称为藩镇。当这些地方割据势力日渐增强时,自认为功成名就的唐玄宗完全是“放飞自我”,不理朝政,沉迷享乐。而官场风气则在李林甫、杨国忠的专权下悄然衰朽。唐玄宗曾经对近侍宦官高力士感慨:“朕现在老啦,朝廷政务有宰相,边疆军务有大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高力士的回答可谓一针见血:边将拥兵自重、难以制衡,宰相所任非人、赏罚无度。可惜高力士的谏言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我们再接着来看安禄山,上面说了,唐朝总共设置了9个节度使,结果安禄山一个人就占了3个,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安禄山深受唐玄宗的信任与宠爱。安禄山虽然出身少数民族,以武将的身份发迹,但是却格外地工于心计。他通过各种方法来取悦唐玄宗和杨玉环,在暗中积蓄力量的同时又成功地掩饰了自己的勃勃野心,直到最终确认安禄山起兵叛乱,唐玄宗才如梦初醒。关于安禄山其人其事,我们在下一节中还会有更详细的介绍。


由于安禄山准备充分,所以叛乱发生后,打了唐政府一个措手不及,唐军仓促应战,叛军节节胜利,长安朝廷愈发被恐慌的情绪所笼罩。奉命迎敌的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因为临时征募的士兵战斗力低下难以抵挡叛军,只好退守潼关。潼关是一个军事重地,是进入关中地区的大门。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已经慌了神的唐玄宗听信片面之词,在不了解战况、军备等客观情况下,直接下令斩杀了两员大将,另外派在家养病的哥舒翰镇守潼关。所以说,后来唐玄宗等人被迫逃离长安完全是自找的。


此时,有一个人非常紧张,那就是杨国忠,因为安禄山起兵叛乱的借口就是要诛杀奸臣杨国忠。杨国忠担心啊,担心自己被唐玄宗“舍弃”,所以希望能尽快把安禄山打败。但是杨国忠这人没什么真本事,面对安禄山的叛军,只是一味催促接替指挥的哥舒翰出关迎敌。可是哥舒翰当时正生着病呢,身体状态很差,手下的士兵同样是由临时招募的纨绔子弟、市井流民拼凑而成,在斗志、训练和装备上根本没法和叛军相比。然而,啥也不懂的杨国忠接却二连三地派使臣催促、督战,哥舒翰为了避免落得和封常青、高仙芝一样的下场,只得出击,结果毫无悬念地一败涂地,哥舒翰本人被俘,潼关陷落。

潼关失守,导致唐军失去了一次可以打败叛军的机会。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之初,虽然一度势如破竹、甚至顺利拿下了洛阳,但是随着忠于唐朝的军政官员缓过劲儿来,他们纷纷举兵抗击叛军,叛军的侧翼和后方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郭子仪、李光弼所部,接连打败史思明,河北地区的战势变得愈发有利于朝廷,只要唐军在潼关坚守不出、以逸待劳,最终应该能够迎来前后夹击安禄山叛军的时刻。然而潼关一失,叛军得以进入关中地区,唐玄宗及朝廷要员、皇室贵戚仓皇逃往四川,郭子仪、李光弼所部只得暂停攻势,重新评估战况、寻找战机。


此后,交战双方内部都出现了一些变化:唐朝政府方面,跟随唐玄宗撤离的禁军在马嵬坡发生哗变,杨国忠、杨玉环等都被处死,唐玄宗则狼狈退入四川,而太子李亨则与其父亲分道扬镳,北上灵武并自行称帝,是为历史上的唐肃宗。此后在唐肃宗的主持下,忠于朝廷的平叛部队得以整合,同时又向回纥借来援军,同叛军继续作战。而叛军方面,则出现了自相残杀的混乱局面。安禄山自立为“大燕皇帝”后不久,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接着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害,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害。这就导致叛军内部力量涣散,很多将领开始各谋出路,在向唐朝政府讨价还价之后纷纷投降。公元763年,随着史朝义的战败而亡,历时近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


这次叛乱虽然结束了,但是它造成的恶劣影响却长期存在。首先,唐朝自此由盛转衰。战争导致的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自不必说,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唐廷对愿意归降的叛军将领采取“既往不咎”的策略,结果造成很多地方军阀得以继续各自为政,中央政府的威信和控制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其次,随着地方藩镇势力崛起,骄兵悍将日益跋扈,发展到后来,这些兵将一旦对主帅心生不满便会群起叛乱,驱逐乃至杀死旧主而另外推举新头领;而藩镇将帅为了笼络、安抚这些虎狼之徒,又往往相互攻夺以聚敛钱财,并且常对手下的为非作歹听之任之。这种恶性循环贯穿了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给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持久的破坏。最后,为了避免军阀割据,压制手握重兵的军队将领成为此后历代君主的头等大事之一。到北宋时虽然实现了抑制高级军官权力的目标,但也造成了北宋军事效率低下、进攻能力不足以及军人地位下降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总而言之,将“安史之乱”视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毫不为过的。


好了,这一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是不是对发动叛乱的安禄山非常好奇,一个少数民族的武将为什么会深得唐玄宗的信任,他究竟有着怎样的手腕呢?下一讲将会揭开谜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29815gil

    就就就有吞吞吐吐

    13529815gil 回复 @13529815gil: 你更好笑,干嘛那么严肃。

  • 来福小宝

    安禄山先前势如破竹,后来势均力敌,唐玄宗退到四川,太子称帝为唐肃宗;叛军内部出现矛盾,安禄山称帝后被儿子杀害,儿子被史思明杀害、史思明被儿子杀害,安史之乱结束。此后历史上皇帝都想方设法避免军阀割据

  • 来福小宝

    到天宝年间,均田制进行不下去了,以其为基础的府兵制也就瓦解了,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也就是职业军人。唐朝设置了九个节度使,镇守边疆的军人,权力越来越大。

  • 13529815gil

    哈哈以后哈哈哈哈感觉好

  • 片肘子

    🐶🐭🐹🐰🦊🐻🐼🐨🐯🦁🐮🐷🐧🐦🦄🎄🌸🎃🌊

  • 听友20092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