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日常生活篇-普通人的故事之张行婆

93.日常生活篇-普通人的故事之张行婆

00:00
16:57

一、思维导图



二、文稿原文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冬梅,欢迎收听“冬梅讲国史”。有位朋友留言,问我日常生活板块“衣食住行”都讲完了还能讲什么。我们讲的,可不只是衣食住行,还有情感的表达,人生的期待,“生命的日常”与“生活的日常”。讲完了这些,还能讲什么呢?好像都讲完了哈,其实最有趣的部分才刚刚开始,如果你愿意听,我们可以一夜又一夜地讲下去,直到下一个黎明。讲什么呢?讲人的故事,那一个一个在过去岁月里走过的,像你我一样普普通通的个体的生命故事!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会被史家记录呢?历史上总会幸存一些“雪上偶然留指爪”的人,因为留下一本日记、一幅画、一首诗,被后世史家追踪,钩沉出当日轮廓。但这不是我要问的问题。我问的是,当历史学者在对过去进行总结记录,用文字联结过去和现在、并且希望昭示未来的时候,他们会选择记录一些什么样的人。我们用正史为例作一个粗疏的思考。


从《史记》开始的纪传体在本质上就是一部“帝制中国人物传”,入选标准第一是个人在国家秩序中的地位,本纪记帝王,世家记诸侯,列传记群臣。第二是功业,《史记》在“本纪”里记了陈涉,以表彰他在推翻秦朝大业中的首义之功,在“世家”里记了孔子,以表彰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但是这两个都是例外;后来随着皇帝独尊地位的日趋稳定,“世家”没有了;皇帝越来越成为时间的标志和国家的代表,“本纪”变成了干巴巴的王朝大事记,个人色彩极度淡化,像《旧五代史》这样信息致密一点、对皇帝个人经历记录丰富一点的,就会被嘲笑没有章法。只有在群臣传记这里,“功业”标准继续发挥作用——必须达到某一品级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进入列传,但不是所有达到某一品级以上的官员才能进入列传,谁上谁不上,主要看功业。


老实说,在《史记》之后,大部分正史传记都不好看,太干瘪,看不到性格,看不到灵魂,看不到人。正史列传之中,还有一种类传,比如滑稽、游侠、儒林、方伎、列女、文学、叛臣、贰臣、忠义、孝义、隐逸等等,这些传记中所记录的,通常是达不到某一品级的低级官员甚至普通人,他们因在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为当时所瞩目、为后世所记录。这里边终于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人了,但记录往往更简单,因为在帝制时期的等级秩序当中,小人物的篇幅怎么可以超过帝王将相?


我们可以抱怨正史不好看,但是人家正史也可以傲娇地仰起脸来,大大方方地拒绝我们的吐槽。这“不好看”的锅,正史没有义务背。人家本来就不是为了“好看”而作的。正史是一个朝代对被它推翻的前朝的总记录和总清算,把这已经进入历史垃圾堆的“胜朝”安顿到朝代更替的链环之中,以论证本朝统治的正义性,对改朝换代进行合理解释。这才是正史的正事。


其实不止是正史,所有史家在书写之时都会选择他们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单纯发生的“过去”本身并无意义,意义是观察者、记录者赋予“过去”的,在赋意的过程中,选择是必然发生的。记录什么,为谁作传,让谁的人生通过你的记录跨越空间、穿越时间,获得传播、成为不朽,这是记录者的选择。


多年以前,央视曾经有过一档节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中国人物传记发展的角度来看,那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这最后一单元的内容,我要选几个人,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个人在他的时代的社会地位,可以是极卑微的,也可以是极崇高的,但我在讲述的时候,不看外在功业,只看这个人和他的时代、他的环境之间的交流互动,看他怎样度过了上天所应许给他的生命。


我的第一个选择是北宋后期的张女士。张女士出生在一个下级军官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继娶,继母是个狠毒的女人,在张女士七岁的时候把她卖给了人贩子,人贩子最终把张女士卖到了尚书左丞范家,范家给张女士取名叫菊花,这是个丫头常用的名字,就像冬梅一样。那么,张女士是不是从此就叫张菊花了呢?我觉得不是,她被叫做的菊花的时候,已经是范家的家奴,应当姓范或者没有姓,就是菊花。菊花模样乖巧,手脚勤快,所以范家的女儿出家的时候,就把菊花做了陪嫁丫头,菊花跟着范姑娘来到了泗州全家。范家姑娘出身高贵,菊花勤快谨慎,在全家很受器重。


二十八岁那年,菊花跟着太太回娘家,在范家的大门口,她看见了一个瞎了一只眼的卖柴老头,怎么看怎么像她的父亲。一问之下,果然就是。二十一年前的那一天,父亲下班回家,不见了女儿,继母说:“孩子淘气,跑丢了。”父亲疯了一样地冲出去找,怎么找也找不到,哭瞎了一只眼睛。转过年来皇上大阅禁军,瞎了一只眼是混不过去的,父亲被解除了军籍,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又没有别的营生,只好卖柴为生。


菊花早已过了出嫁的年龄,如今她找到了父亲,全家就干脆放她自由,回家与父亲团圆。父女团圆,狠心的继母该怎么办?按老头儿的意思,这狠毒的女人就该打一顿赶出去。可是菊花说:“要不是母亲,我也到不了范家这样的贵人家,母亲是有德于我的。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如今老天保佑我重新见到了父亲,我回来却赶走老太太,你让我怎么能安心呢?”听了这话,父亲留下了继母。21年过去,那个当年身强力壮、凶起来似乎能把她撕碎的女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干巴巴的可怜老太太,因为没有养下一男半女,又弄丢的前房所生的女儿,备受谴责。


菊花回归,三口团圆是好事,但是日子该怎么过呢?父亲已经年近八十,没有收入,没有田产。听父亲说,父亲当兵之前在潍州老家是有田地的,只是父亲出来的时间长,田地已经叫人给霸占了。听到这话,菊花二话不说,带着父亲就回了老家,击鼓鸣冤。官司打赢,张家有了田产,日子可以过下去了。不久,父亲过世。


父亲的过世肯定让继母的内心充满了恐慌,以己度人,她不得不担心菊花会打击报复。当年她在壮年,菊花幼小无力,她卖了菊花;如今菊花正当壮年,见多识广,连官府都敢进;而她垂垂老矣,倘若菊花要报复,她是全无反手之力的,只能任人宰割。让继母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菊花真的像女儿对母亲一样照料了她的晚年。继母的腿不好,稍微远一点的路,菊花就背着她,就这样,一直背到了继母过世。


这时候的菊花选择了结婚,嫁给了邻近一个很普通的农民,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没几年丈夫过世,菊花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终于,儿子娶了媳妇,女儿也出嫁了。按照一般故事的人生走向,菊花这时候应该就做个有福气的老太太,含饴弄孙了,对吧?但是她没有。


儿子结婚之后,菊花对他说:“我一直是信佛的。咱们这一片有一座古庙,荒废了很多年了。我要率领邻居们把它修好,住进去,‘不复为尔母矣’,就不再作你的妈妈了。”


古庙修好,菊花真的就离开家,成为了修行人。而且,她告诫儿子不要到庙里来,因为:“庙里所有的是众人的财产,是用来兴修佛事的。”如果儿子进进出出,那么,别人会起嫌疑之心,不容易讲清楚。修行之地和世俗之地,在菊花这里,泾渭分明。


菊花还去看望了故主,她去泗州拜会了全家,又步行几千里到陕州拜会了全家的小姑子,这位小姑子嫁到了陕州夏县的司马家。在司马家,菊花虽然是客人,但是安守女仆的本分,勤俭节约,为年幼的女仆洗头洗澡、缝补衣服,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家里养的猴子和狗,她也每天定时投喂,跟这些小畜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菊花离开之后,猴子和狗有好几天不肯吃东西,伤心地叫。


就是在陕州夏县的司马家,菊花遇到了她的传记作者司马光。司马光的文集之中,只有四篇传记,其中的一篇就是为菊花写的。他遇到菊花的时候,菊花已经步入老年,被人称为张行婆,行婆就是信佛而在家修行的老年妇女。司马光为什么会给张女士作传,因为他在张女士的身上,看到了儒家士大夫都相当缺乏的四样美德——忠、孝、廉、讓。


在司马光的理解中,张行婆对故主人的深情,是忠;为父亲和继母的养老送终,是孝;守护庙产不许儿子随便进入,是廉;对待主人家年幼奴仆的照顾,是让。司马光是非常纯粹的儒者。对于张女士的佛教信仰,他是看不起的。所以,司马光在传记的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张行婆有这样的美德)但是,很可惜,她被浮屠所蒙蔽,无法进入儒家的礼义之途。尽管如此,张行婆的行为确实有值得推崇的地方,所以,我才敢私下记录她的生平故事。”


这其实是司马光的狭隘之处。佛教信仰正是成就了张女士所有美德的基础。比如,她人生最大的悲剧肇始于继母的出卖和欺骗。但是,当她历尽艰辛跟瞎眼的父亲团聚之后,却阻拦了父亲对继母的惩罚,她给父亲的解释,也应当是她用来说服自己的理由——她把得入贵人家为奴婢看作是自己的好运气,而继母的出卖则是她进入贵人家的原因,继母的出卖虽然是恶行,但最终却导致了好的结果,当她把自己的一生放在佛教的因果链条上去看时,就会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继母其实是有恩于自己的。


所以,以佛教徒的善良,张女士理解并心悦诚服地接纳了她的命运。至于对父亲和继母的照顾,特别是对继母晚年的好。司马光用孝道来解释,我倒更愿意用善良。孝道是外在的约束,善良是内在的驱动,也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


张女士的结婚和生育,司马光说得太简单,因为这与他所表彰的美德关系不大。张女士结婚的时候,应该三十多岁了,这在宋朝是超级大龄。女性没有传承家族香烟的责任,普通女性可能会因为生计选择婚姻,而张女士应该是衣食无忧的。她为什么还要结婚呢?是日久生情?还是想要让自己的人生完整?父亲和继母死后,如果不结婚不生孩子,她在这世界上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张女士应当不至于惧怕这种孤单。她为什么要结婚呢?司马光不关心,我关心,却无法断定。真希望是日久生情。丈夫死后她独自养大了三个孩子,帮助他们完成了嫁娶,然后飘然离去,修庙,看守庙产,独自修行,临别之前对儿子说的那一句“(我)不复为尔母矣”,我从此就不再作你的妈妈了。含笑断尘缘,实在是了不起的潇洒!


老实说,我真心佩服张女士,她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什么,有担当,不畏惧,能接纳,懂得感恩,独立自尊。一个女仆,竟然活出了这样的精彩,了不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ingxia嘉木

    张女士可能是菩萨下凡历劫 尘世烟火悲欢一一经历 然后一一了解离去。

    赵冬梅老师 回复 @Jingxia嘉木: 很可能

  • 田润红哲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讲,对张行婆肃然起静

  • 姚从刚

    冬梅是丫头的名字麽~

  • 张博卍

    我觉得张行婆的命运也靠有个人能力的功劳,要不然被卖进富贵人家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她能善终

  • J里J气

    向张女士敬礼

  • 思嘉清音

    真是一支傲視獨立,無懼風霜的美麗菊花!善良還如此有主見,已是十分難得了,還有割捨母子情,追求自己獨立萬年生活的勇氣,更是令人欽佩。

  • 海月儿Seamoon

    哈哈哈~~调侃自己名字的赵老师真可爱,我妈妈的名字里也有一个“梅”字呢(中间的那个字是跟着家谱走的),所以觉得赵老师的名字很亲切啊

    赵冬梅老师 回复 @海月儿Seamoon:

  • 梦想之旅2018

    这个一千多年前的张女士甚至比我们现代大多数女性通透得多,因为自带人性的光芒,所以她才能被司马光所记录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 Furtwangler

    冬梅可不是个丫头,那是中国文史类第一名校滴博导

  • 玲玲_7ie

    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