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蕴即是空:析空观与体空观

77. 蕴即是空:析空观与体空观

00:00
12:44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上一次分享中,我们通过《心经》不同译本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比较学习和拓展思考,已经总体上理解了,这是讲破除执着色相,讲的是色的性空。当然,更明白了这个色是广义的色,也是有显态的和隐态的不同的层面,自然,对空的证悟也是有各种层次的不同,而且,稍有差池,都可能掉入一个误区,进入一种幻境,所以修行证空,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严肃的事情,令人法喜,但是也要百般谨慎。


在理论上首先有一个清净的认识,这是修行的一个前提基础。所以我们要对这句经文,作更为深层次的,相对精微的阐释。


我们原来已经说过,二乘人,他们是证得人我空,大乘菩萨是证得人法二空,既然这是一次“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的演法,当然,就是要帮助人们从人我空进而达到人法二空,当然从理论上讲,我们已经明白,所谓的只证得人我空,就是二乘圣者,他们认为也是五蕴空的,人确实是五蕴所成,当然--人我空。但是,他们对蕴的执着并没有破,所以,只是蕴中无人,把这个叫作五蕴空。但是,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已经知道,对生命的探索达到蕴的层面,和达到毕竟空的层面,很显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很显然,必须要超越对蕴的执实。


但是超越两个字,是非常好讲的,可是具体操作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为了对治这一点,我们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地知道二乘人对蕴的执着到底是表现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哪些具体的角度去契入,如果能够有所明白,那可能就会更容易超越。


而其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这句经文,正是要给我们相关的启迪。


我们先来看“色不异空”等。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说了,一切现象都是空幻的假相,无有任何实体。二乘人呢,他们也认识到了人是五蕴的假和合,所以,没有独立的、自主的、实有的存在的实体,所以说“人无我”;大乘就不但认为人无我,而且认识到五蕴皆空,也就是,不论是物质的现象,比如色,或者是精神的现象----受、相、行、识,都是属于因缘所生法,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如果认为有实有的自性,那就是虚妄分别,就是遍计所执性,所以要有所超越,所以,这里就说,色的本质就是空。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很多了,这里我们只是做一个抽象的回顾总结,就不再举例,只是说明:

“色不异空”,其实这里面也可以说是很具体地指出了二乘人的问题,实际上呢不仅要蕴中无人,而且要证得蕴本来即空。所以这里的“色不异空”等,我们也可以说色蕴即是空。


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在佛法上讲“色不异空”,并不是所有人的契入途径都是一样的。像有的人,他在解读这个空的时候,是把这个物质一点点地分解,比如说,我们有时候会听到有人这样分析这张桌子是空性的,为什么是空性的呢?你看,桌子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这个就是因缘和合,当然,这个桌子就不是实有的,他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一个分子变了,桌子就在变,而分子呢,又是由组成的原子按照一定的键合顺序和空间排列而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也就是他也是因缘和合组成的,然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地分下去,一直分--分--分……,分到物质构成的最小单位,比如说夸克啦,亚夸克啦,甚至还有更细微的组成单位,可以无限地分下去,而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所以,这就是空。


像这种分析空的方法,在佛法上是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总结归纳的,叫作“析空观”,这个“析”,就是分析啦,对万法进行分析,然后一点点地进入到空性的理解。像这种方法呢,也叫作析色入空观、析假入空观、或者析法入空观,包括还有叫析法观等等,像小乘所说的空观,就是这种类型的,就是把人分析出来,人是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要素构成的,或者说,心,也是分析到最细微的一念。这样来分析。像这种析色见空,其实就是小乘佛教的空观。所以他们分析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这样了。


那么与之对立的是怎么样来认识空的呢?当然,前面说析色见空,是小乘佛教的空观,自然我们下面要讲的就是大乘佛教的空观,大乘佛教的空观,有一个名字,是叫作“体空观”,或者叫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或者说体法观。它这里和析空观的区别,我们一听也就听出来,一个是“析”,一个是“体”,“析”是要一点点分析这个色,“体”,就是直接地体会,也就是体会色,从而进入空观,这个不是分析的结果,而是就诸法本身,直接体达它们的如梦似幻,本来即是空。那么这种空观,显然跟前面的析空完全不同,他是不坏诸法之存在而观空,这个就是大乘佛教的空观。而且是整体性的,达到了一个真如的境界。


如果大家一时间对这个小乘的“析”与大乘的“体”,不是非常搞得明白,我想,是否可以借助我们平时所讲的两种文化特点来帮助理解,我们平时讲,文化有两种,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还有一种是体悟式的,很显然,我们东方是体悟式的。我们也曾经一定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过逻辑推理,我们这样一对比,马上就会明白二者之间的差异,析空,似乎并没有真正跳出六识的窠臼,还是停留在六识层面的一种推理,但是体空,很显然,即使是普通人,也会明白,所谓的“体会”,这个“会”是会通的意思,它是灵感性的、直觉性的、瞬间性的,或者换句话说,它是超越了六识的,所以,体空观就是一种洞见,就是我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所讲的“照见”,这个“照”,是穿透性的,直接从此看到彼的,所以,它不需要分析分解。这个就是二乘的空观到大乘的空观进行飞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差异。


这里,很显然是有一种质的差别,所以,有人又把析空观,叫作拙度观,体空观呢,叫作巧度观。“巧”“拙”二字,显现了对大乘佛教空观的赞美、赞颂。


总之,关键是要明白,小乘的空观,和大乘的空观,他们的“路径”是不大一样的,而其不同的根源,讲起来实际上就是识的开发的不同。而我们的《心经》讲的是般若,所谓的“般若”,不仅是入世的智慧,更是出世法的智慧;不仅是六识层面的,更是七识的、八识的、九识的,甚至是十三层识的智慧,这种智慧,观一切当相即真,当体即空,观而不观,不观而观,很显然,跟我们的六识逻辑推理已经相去甚远,只能是言语道断的“体会”,也就是,这是他实实在在吃到的苹果,实实在在吃到的梨,这个才叫作般若。所以,《心经》是菩萨修的法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6881yrxd

    感恩长老,弘法利生,佛教真的是太深了

  • 天马行空_svw

    精辟!每次更新亟不可待的听,谢谢长老!

    师红长老 回复 @天马行空_svw:

  • 1379774vydk

    解释很透彻,当体即空

  • 大祥天下

    学习

  • 大祥天下

    学习

  • 大祥天下

    学习

  • 大雅美术馆虔心

    深奥……

  • 俊Tina

    感恩长老开示!刚刚入门,听着很舒服,会一直坚持的。

  • 安份守己世界太平

    谢谢长老,令明白了什么是小乘的空观?什么是大乘的空观?什么是菩萨的修行?法喜。

    师红长老 回复 @安份守己世界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