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呈现专业度】詹青云:表达讲“关键”,显得更专业

051【呈现专业度】詹青云:表达讲“关键”,显得更专业

00:00
10:30



让自己的表达显得更专业,首先要有自信,这种自信并不是一种说话方式和说话技巧,而是一个人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信心;其次要讲关键,要把握问题的重点,提供大量无关的资讯去模糊焦点,恰恰反映的是一个人不够专业。





大家好,我是詹青云。


因为我呢,是一个律师,律师跟其他几个行业的朋友们,一起被统称为专业人士,所以在表达上经常会被问到“专业的表达是什么样子?”或者“什么样的表达,才会显得更专业呢?”


专业人士们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律师的,受律政剧的影响,大家恐怕都留下了许多鲜明的印象,或者是刻板印象。


一个律师对着法官跟陪审团侃侃而谈,仿佛正义和真理就在自己的手中,它的主要特色,就是语速快、句子长、气场强。


所以有人去模仿这种专业化的表达,就会逼自己去说长句、用专有名词、很快地说话,特别是要显出这种专家范和权威感来。


无论是靠模仿这些人的手势、语气、断句,总之要让自己显得很有自信。


可是,这样的模仿无所谓对错,可是它注定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而没有去问“这种权威感,它背后的自信,到底源自哪里?”


这种显得很有专家范的自信,并不是一种说话方式、并不是一种说话技巧,它就是“自信”这两个字的本义,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信心。


比如一个律师,他准备好了一篇结案陈词,走进法庭,他可以用一种很强的说话技巧,很有自信地把这份结案陈词说出来,但是这是不够的。


因为他在法庭上,不只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还要接受来自对面律师的检证和质疑,他还要接受法官的质询。


这个时候,真的要显得很有专业感,真的要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信心,他还要做很多其他的准备,他还要付出其他很多的努力。


他要完整地掌握这个整个案子的事实,前因后果,梳理脉络,他要完整地调查和研究好所有相关的法条。


当他觉得“我对这个案子已经完全地了解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质疑和挑战,都准备好了回答”,这个时候,这种自信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


我在法学院里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我参加模拟法庭的比赛。


因为我一开始参加太多的活动,然后,这个模拟法庭的比赛有一个内部的模拟,有一个专业的律师来给我们做法官了。


我准备好了一篇十几分钟的陈词,但是,我其实没有准备好其他的法条,和其他相关的事实。


我觉得,我是可以靠自己的气场应付过去的。


可是事实上,就是在一个专业的场合,因为你面对的是专业人士的质疑。


我的那个教练,他只要问我几个问题,他就能看出来,我除了我自己准备好的这篇东西,我是没有做任何更进一步的细致的、全面的研究的。


他就知道,我有很多东西不懂,我有太多的东西还需要准备。


然后,我一旦被他戳穿了,就是我能感觉到我被他戳穿了,我的那个自信就装不下去了,就是泄了气的皮球,根本就没有办法强装镇定。


所以,一定要等到我自己把其他的事情放下,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地研究这一个案子。


然后我觉得,我真的花了很多苦功夫,我真的对得起自己了,我真的对得起这个案子了,然后我再走上那个陈词的讲台,无论我的对面是我的教练,还是真的法官和评委,我就有一种准备好了的感觉。


这个时候,人会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反而是希望你来质疑我,希望你来反驳我。


越是面对这样的质疑和反驳,我就越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


这种自信,一定是来自于,自己对自己下过的苦功夫,自己对自己做出过的准备,自己付出过的努力的相信,而不只是对自己气场和说话技巧的相信。


这种自信,一定不是装出来的,它应该是藏不住的。


如果你真的很厉害,就是你真的很能装,我们也劝,你不要装。


因为,如果这是一个专业的表达场合,你去硬装自信,而没有做真正的准备,没有对自己专业的自信的话,可能是会付出很大的后果跟代价的。


无论是你的当事人的代价、你的客户的代价,还是你自己的代价。哪怕这不是一个专业的严肃的表达场合,这种硬装的自信,是很有可能、是很容易被戳穿的。


真正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一个人是不是有底气的自信,还是他只是甚至带着自卑感的自大。


专业的表达还有另一个特色,也显得很酷,就是精确,就是要“人狠话不多”。


我们小的时候有一种误解,什么样的人,在我们心里是会说话的人、有知识的人、懂得多的人?就是那些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一直在讲话的人;就是无论遇上什么样的专业跟题目,他都能上下五千年、大百科全书讲一车子话。


啊,我们觉得这些人真是博学,旁征博引,什么都懂。可是越长大,特别是到了一个资讯爆炸的年代,真正的专家、真正的专业感,并不来自于提供大量无关的资讯。


我们恰恰会觉得,提供大量无关的资讯去模糊焦点,恰恰反映的是一个人不够专业。


比如说,我在日本,会看一些日本的美食节目,日本有很多的很好吃的法国料理。


就在一个美食节目里,有一个来宾就问“日料跟法餐有什么区别?”


那些想要炫耀自己很专业、很懂吃、很卖弄知识的人,会怎么说呢?


他可能就会滔滔不绝地开始说:“啊,我来跟你介绍一下,法国料理是这样的,它分成开胃浓汤、冷盘、主菜、甜点,比较有特色,有鹅肝、油封鸭、乳酪,还有甚至吃蜗牛的;而日本料理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寿司、生鱼片、天妇罗、天丼、拉面、怀石料理等等等等。关键是,日本人是很擅长吸收其他国家的长处,比如说拉面啊,其实是来自中华料理;天妇罗啊,其实葡萄牙人发明的……”


东拉西扯说一大堆。然后你就说“诶,那我问的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在一个很明确的问题面前,在一个需要专业回答的问题面前,去讲这些无关的资讯,并不让人觉得这个人很专业、很懂行。


你恰恰觉得,这个人不太懂行、不够专业,所以把握不住问题的重点。


真正的专家会怎么说呢?有一个日本名厨叫做山本征治,他的特色就是他同时精通日料跟法餐,他拥有米其林的三颗星星。


山本征治这样的专家,他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他说“法国的传统料理呢,是用加法,要增加各种酱汁跟酱料;而日本的传统料理是用减法,尽量要呈现出食材的原味,反对任何多余的加工。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这就是法餐跟日料的主要差别。”


就讲完了。


至于两边各有什么特色菜,这些特色菜从何而来,有什么背后有趣的人文逸事,都不是重点,都不是我们对一个专家的回答的期待。


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汇报式的表达要精确、要一针见血。


什么叫一针见血?就是这个词本身啊,就是你去医院里扎针,那些不专业的护士,在手上扎了十几个针孔,都还没有出血;而真正专业的护士,一针就找到静脉了,这就是专业。


专家说话是一样的,专家的表达是一样的。


大家知道,专业人士很多是按小时计费的,越资深的专家,他的小时费率就会越高,也就是说,他的时间会越值钱。


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帮,从纷繁的资讯里帮人找出重点。


一个人的专业能力,是体现在鉴别资讯的能力,是精确表达的能力。


比如说,我看过一次对郎平的采访,就有人问她说:“你从1981年到1985年,当时的女排拿过四个世界冠军;而你现在作为教练,带着中国女排,又拿到了2015年、16年的世界冠军。如果你们这两支世界冠军队来打一场,谁输谁赢呢?”


这个问题,听上去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是我来回答,我觉得很有趣。


我就把当年女排的阵容、名单、队员、影像资料全部找出来,跟今天的比一比,再分析一下,在这两个不同的时代,力量训练的变化、营养的变化、作息安排、报酬、打法,各种各样的变化,全部来分析一遍,然后试图去问“诶,谁会赢呢?”


但是郎平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她说“啊,这没法比。”


四个字。首先她就把问题的焦点转移了,我不是问比输比赢,而是看能不能比。


然后她接着这样解释,她说:“因为我们的训练方式已经不同了,以前我们的选手是要轮流打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全能型的选手;现在呢,专业分工,每个人只专精一个位置。所以,如果我们两个队打,谁输谁赢要看怎么比。如果选手们不用交换位置,年轻人会赢;如果需要交换位置,考验每一个选手的全方位能力,那我们会赢。”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就能感觉到,这是一个相当专业的回答,是一个当过最杰出的女排运动员,又当过好教练的人的回答?


首先,她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怎么样设置比赛的规则,这是一个大纲领。


接着,她又用很简洁的语言,点出了很多作为我们这样的外行人,可能一眼看不到的排球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导思想及战术安排,和整个训练方式的变化。


这样的回答,让我们觉得值这个专家的小时费率,让我们觉得是很值得听。


她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她帮我们在各种各样难以判断和选择的资讯里,找出了专家所判断的关键。


这就是专业化的表达,呈现给人的感觉,它是自信的,它同时是精确的,这背后都来自于一个人的专业能力。


这种能力,有的时候表现为侃侃而谈,有的时候表现为无需多说,它背后都是专业能力的底气的支撑,是一种真正的自信。


最后呢,我来出一道思考题。如果你需要跟人介绍你的工作或者你的专业,你会挑选出哪一个关键来讲,来表现你的专业呢?


欢迎把你的经验跟你的思考回复在留言区,跟大家分享。


表达课,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写的酒桶

    超有启发,原来我之前一直在学的“自信”都还只是浮于表面,自信的同义词是充分的准备和有效的付出

  • Rita_Z

    这期相当干货

  • 郑小雪_26

    我的专业是做呼伦贝尔旅行的,通过我的工作会让不想跟团喜欢自由行又没时间做攻略的人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有一场难忘而又美好的旅行。 不知道这样回答够不够专业

  • 语言的奥妙

    心理和经济,这两门学科有一个共同点是探讨人们行为的诱因,心理上的本质是让自己更熟悉,驱逐不熟悉的感觉,保持平衡是减法。而经济学的前提背景是人是为利益驱动的,是加法是获得。

  • 三明治799

    阿詹提到郎导了耶

  • Chaaner

    我再也无法听詹青云的课了,太主观,太高傲。我不黑你,但是你有没有反思一下你说的话?

  • Chaaner

    不同意对护士的评价,这不公平。但凡你进医院,绝不可能有扎了几十针扎不到静脉的,难道你是个死人,静脉血已经凝固了?但凡有操作资格的护士都是经过专业训练取得执业资格的,能上岗的护士,你怎么说人家不专业????我想请问这位律师!!!

  • 好好经营自己zwy

    做真正的准备,才会有真正的自信。

  • Yocus

    超级喜欢詹青云

  • AZd兆鹏

    下班路上听听阿詹的声音=撸猫一样的治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