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加入,有福利哦-【添加小助手*微*信*:xmlyjun,备注“博物馆”即可进入】你将获得独家分享的博物馆干货资料及展览信息、举行线上趣味活动,参加活动更有惊喜小礼物送出。注:不正确备注不予通过哦;由于人数较多,小助手将在48小时内处理申请消息,请耐心等候。
本集文物:元七君子墨竹图
(局部)
大家好,我是河森堡。上一集,咱们到六朝古都南京转了转,今天,我们要离开南京博物院,前往运河沿岸的另一座重要城市——苏州看一看。
苏州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城市,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州和无锡交界的新安沙墩港,南至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的鸭子坝,全长81.8公里,占到江南运河的40%。这里面,尤其是苏州的古运河,把苏州古城围了一圈,有盘门、胥门、觅渡桥等等著名景点。自古以来,运河就在苏州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全线都是四级航道标准,即便从全国来看,这都是十分难得的。
提起苏州,大家一般都会想到“鱼米之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些话,历来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描述苏州的诗句,比如“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等等,总之,都是赞美之词。其实,苏州园林也好、吴文化也好、鱼米之乡也好,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想必大家早有耳闻,苏州有多好,咱们今天不做赘述,还是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苏州博物馆转一转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分老馆和新馆。新馆是1999年邀请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2006年10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就在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附近。老馆呢,现在尽管还属于苏州博物馆,但是已经不展出文物了。说起苏州博物馆的老馆,它本身,就是一件应该被保护起来的文物,它的前身是忠王府,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吧,苏州博物馆的老馆,就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府邸。
关于苏州忠王府最早的历史,能追溯到明孝宗弘治三年。当时,有个御史叫王献臣,因为执法无私得罪了东厂太监,被诬陷参与边界军事事件,贬至福建省上杭县做县丞。王献臣可以说是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想想自己的家乡,再看看官场的黑暗,“莼鲈之思”马上就来了,心想我还不如回家享福去。这不是他一时赌气,他是真的有这个经济实力。王献臣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也曾任监察御史,家中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于是王献臣回到苏州,就准备造个园林,满苏州城转悠找地儿,给各种旧房子看相。有一天,一个先生跟他说:“城东有块地不错,地势平,还有自来的活水,南朝名士戴顒、唐朝诗人陆龟蒙都在这儿住过,但是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您要是看得上,这块地是很适合盖成一片好园子的。”王献臣一看,果然不错,于是买下来盖了园子,并将新盖的园子取名叫“拙政园”。这个拙政园,可以说是大名鼎鼎,是苏州园林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园林史上,也有着属于它的重要位置。
拙政园
这一转眼就又过了350年,1860年夏天,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出其不意地攻破了清军的江南大营,乘胜一口气拿下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短短几个月,给太平天国楞打下一个“苏福省”来。守着这么个风景宜人的地方,忠王殿下当然要享受享受。太平军进驻苏州之后,忠王李秀成就看上拙政园,邻着拙政园的几家大财主的豪华府邸又都盖的不错,忠王大手一挥,以拙政园并东面的潘爱轩宅、西面的汪硕甫宅,合建成了忠王府。
忠王想享享福,那这座忠王府自然是规模宏大、精致秀美,以至于后来李鸿章刚把太平军从苏州打跑,就也急急忙忙搬进忠王府办公了。可能是因为忠王府修葺和维护的实在太好,这之后时代几经变迁,这里一直受到重视和珍爱,保存得挺好。1960年,它又被选为苏州博物馆的馆址,隔年就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博物馆的老馆咱们简单介绍完了,接下来重点说说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新馆一点都不比老馆差,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从建筑外观来看,既带着江南水乡典型的“黑瓦白墙”特征,又有现代艺术的抽象几何感,再加上园内平静的水面一衬托,真是天上一世界,水里一世界,美不胜收。
当然了,苏博的藏品质量也是没的说——馆藏文物4万多件套,一级文物就有865件套。这里咱们必须特别提到一点,就是苏博收藏了大量的古籍善本——以往咱们节目里,基本给大家介绍的都是器物,很少涉及图书。但实际上,图书是记载历史、传承历史的另一条主干道,同样极其重要。从去年,也就是2018年的6月份开始,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馆,开始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您要是身在苏州,有空真值得去好好看看。
古籍馆
去到苏博,除了新开的古籍图书馆,您一定要试试看运气是否足够好,看能不能看到苏博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元七君子墨竹图》。
《元七君子墨竹图》也叫《元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定之、张绅、吴镇六家墨竹卷》,画芯全长约10米,宽36.5厘米,是把元朝六位画家画的墨竹,收裱在同一长卷里面,一共由七件作品组成,所以得名“七君子图”,又叫《七友图》。
《七君子图》是我国书画作品中极为珍贵的一轴手卷,与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北宋真珠舍利宝幢,并列为苏州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由于太过珍贵,这幅画作很少展出。2011年10月,在苏博二楼的书画展厅办的特展上,这件文物才第一次露面。当时,苏州博物馆为这件文物特别制作了十米长的展柜,相信很多苏州当地的朋友应该是有印象的。
虽然名字叫《“七”君子图》,但是,这幅手卷一展开,卷首却赫然看见乾隆年间的藏家乔崇修写的三个大字:“六逸图”,再往左看,金石家张廷济又写了四个字“六君子图”,再往左,才是吴昌硕写的“七友图”。等等,不是说好的“七君子图”吗?怎么还说法不一致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事儿,还得从这件宝贝最初的藏家——苏州顾家说起。
顾家最主要的人物,是生活在清朝道光-咸丰-同治时代的顾文彬。这位顾文彬,当过浙江的宁绍道台。他,也就是第一代的“过云楼主”。“过云楼主”可不是什么江湖称号,而是说顾文彬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过云楼”的主人。作为“楼主”的顾文彬,在卸任官职回到家乡后,耗资20万两,修建了著名的苏州园林——怡园,也修建了位于苏州阊门内的“过云楼”,顾文彬当初修这座楼,主要就是为了收藏。今天在苏州干将路,还有复原的过云楼,大家可以去看看。
过去,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说法,到了顾文彬的孙辈——顾则扬先生这一辈,过云楼已经收藏有珍贵的宋元本50多种、明版书300多种,清刻本170多种,另有大量的书画。1951年、1959年,顾家的传人根据顾则扬先生的遗嘱,将大量书画、藏书捐赠给了国家。
听到这里,大家能感受到“过云楼”藏书和书画的巨大体量了吧。那么,顾文彬作为第一代“过云楼主”,是不是家境不错,靠着厚厚的家底积攒了众多书画与古籍呢?其实并不是。顾文彬小时候家境很普通,先祖们都属于自食其力的平民阶层,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特别是到顾文彬这代,才通过“学而优则仕”的方式,改变了顾家的走向。据档案记载,顾文彬的父亲顾大澜,酷爱读书,但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弃文从商。而顾文彬受父亲的影响,也酷爱书画和古籍,尤其钟情古书画的收藏,他一生殚精竭力,多方搜求,还专门修建过云楼用于这些珍品的收纳存放。
苏博的这件宝贝——《七君子图》,就是顾家后来的收藏之一。根据记载,这幅手卷最早的名字是《竹林七友》,但是画家只有五个人——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定之、张绅。那为什么会有七幅墨竹画?是柯九思和顾定之各画了两幅,这才有了七幅墨竹。到了乾隆时,《七君子图》被江苏藏家乔崇修收藏,但是此时的《竹林七友》,却成了“六友”——顾定之的一幅墨竹图已经丢失了,所以这幅画也改了名,叫《竹溪六逸》,这就是为什么咱们看到乔崇修会在卷首写“六逸图”三个字。
后来,顾文彬的儿子,也就是第二代“过云楼主”顾麟士,从一位藏家手中买到了这件《竹溪六逸》。恰巧,顾麟士又得到一张元朝画家吴镇的墨竹横幅,尺寸、题材正好能和原来的六幅匹配上。所以,经顾麟士重新装裱,这张图就从“六逸”又变成了“七君子”。所以说,“七”这个数,始终指的是画的数量,而不是画家的人数,这些墨竹的画家,一共只有六位。
为首的一位,是元朝初年的赵天裕。赵天裕的画,从风格上看,是典型的“承宋启元”,他的墨竹图带着浓浓的宋朝画风。第二、第三幅,都是元朝画家柯九思画的,整体风格为之一变,与赵天裕不同,柯九思用的是“写竹”的手法。中国画里,用工笔双钩设色,才能叫“画竹”。(什么叫“双钩设色”,咱们在上一季讲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时候提到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复习复习。)而采用水墨写意的画竹法,叫做“写竹”。柯九思的这两幅竹子,虽然是写竹,但是墨色的运用上,浓淡非常讲究,每一片竹叶的墨色都很通透。第四幅墨竹,出自赵原之手,风格又与柯九思不同,虽然同是“写竹”,但赵原画的是一枝弯弯曲曲的竹子,竹叶就画了几片。这种竹子,叫“龙角”,竹笋小时候受到过伤害,以后越长越畸形,就会变成这样。这幅竹子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古怪,而下一幅,也就是第五幅——顾定之画的竹子——就更古怪了,现实生活中,恐怕就算遇到七八级的大风,您也很难看到这样的竹子,整株竹子极度扭曲,呈“S”型,竹干淡墨飞白,竹叶十分刚健,寓意着“弯曲的竹子,宁弯不折”。赵原这么画,意思是说,要像这弯曲的竹子一样顽强、不屈服。第六幅墨竹图,是张绅所作。到张绅这里,田园风格更为浓郁,少了顾定之那种气宇轩昂。张绅以擅画“推篷竹”闻名,这幅墨竹是张绅唯一一张传世的绘画孤品,所以极为珍贵。最后一幅,就是顾家后来收到手里的画家吴镇的作品。吴镇与画出了《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齐名,论画画的功力,绝对没得说,他这幅墨竹图,画了新竹两只,竹叶细长向上仰起,就像迎着风一样,十分灵动。
咱们前面提到了,《七君子图》,只有第一幅是“画竹”,其他六幅,都是“写竹”。所谓“写竹”,就是用书法的笔法画竹。画竹竿,就是在写横、竖,画竹叶,其实就是在写点、撇、捺,与其说是画墨竹,不如说是在写一幅关于竹子的书法作品。这显露出一种鲜明的文人画特征。什么是文人画呢?咱们上一集说到吴门画派、扬州八怪的时候啊,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东南这带的画家,他们的画,为什么常常透着一股“怪”劲儿呢?其实,与其说是“怪”,不如说这是“个性”。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富有个性的画风,与“文人画”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的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了不起的博物馆》两季节目,咱们此前也讲过不少文人画了,仔细回想一下,你会发现,宋元以前,咱们国家“文化圈”的分工是很细的:画画的往往就专门画画——比如顾恺之,他专攻绘画,可以说是个职业画师;写书法的就专门写书法——比如颜真卿,只有书法作品,没听说还有什么画作之类的传世;作诗的呢就专门作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都是盛唐诗坛的瑰宝,但他们并不会在书法、绘画上下太多工夫。可是到了宋元以后,就不一样了,文人们除了读圣贤之书、有诗情文采,往往还能写会画,动不动作诗、书法、绘画——“诗书画三绝”。文人画区别于民间绘画和宫廷画院的院体画,讲究诗情画意,要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而要在画外看出文人的感想,抒发情怀、追求意境是第一位的。
墨竹,就是文人画里最受欢迎的母题之一。那么墨竹图的作者们在表达什么呢?我们知道,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因在寒冬时节仍然可以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组成了“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那么,竹子作为“岁寒三友”之一,自然也是高洁的象征。墨竹图的作者们,就是在通过画作,表达他们的心情、他们的志向、他们心里的不平。就拿刚才咱们说到的、画了“龙角”竹的赵原来说吧。他一生擅长画竹,所画的竹子,被叫做“龙角凤尾金错刀”。赵原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还常被置于其他三人之上。赵原与当时江南一带的诗文名家和文人多有交游,深受影响,性格刚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叫他进皇宫,为皇家画功臣像。面对朱元璋这种“刑用重典”的酷政皇帝,一般人大都会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顺着皇帝的意思去做,但是赵原偏不,“以应对不称旨,坐死”——没说皇帝爱听的话,结果被朱元璋给杀了。赵原其实完全可以选择妥协、圆通一点,但如果一遇到压力就退让、就妥协,人人如此,那么有一天真的也会变成假的,好的也可能变成坏的,我们的世界也就黑白颠倒,是非不明了。
可以说,要不是历代文人的这种坚持,江南的文脉也流传不到今天。下一集,咱们还继续在苏博参观,您会发现,还有更多的江南文人留下的奇迹,在等待着您。好了,这集就讲到这里,我是河森堡。《了不起的博物馆》第二季,带您神游中华古文明,咱们下一集再见。
诶,当时去苏州玩去了很多地方,就是没去博物馆,虽然听很多朋友说博物馆一定要去,会超出你想象的,但是最后还是没去
额,原来那时候就开始卷了啊,不但会作诗,还得会画
听到很多民国收藏家在50年代把藏品捐献给国家的事迹,内中想必有很多感人故事,希望有人做个集子听听
讲的真不错,但是能不能语速再稍微慢点。谢谢!
吴博的紫藤
打卡
新苏博一隅
把讲的画都配上图就更好了
配图也太少了吧,讲那么多,画却只有一张
绿茶与芬达 回复 @一只可爱的小龙龙: 同意
前年曾匆匆去过,看来听完河大大的讲述又要再去一回了。我的家乡是与苏州隔江相望的南通,当年晚清状元张謇创立了我们国家的第一座博物馆。虽然里面的馆藏乏善可陈(基本都是张先生的收藏和朋友的捐赠),但我会经常去参观,也希望河老师在以后的节目中可以介绍一下南通市博物馆和张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