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故事祝所有教师节日快乐丨同心同行40年

暖心故事祝所有教师节日快乐丨同心同行40年

00:00
04:44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一艘劈波斩浪的巨轮,那么科技是推进这艘巨轮加速前行的引擎,而人才则是驱动这座引擎高效运转的能量源泉。


改革开放40年,西门子可谓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先行者。早在1991年,公司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创建的“北京技术交流培训中心”就已投入运营。这是中国第一所由外资企业与中国政府共同创建的现代高新技术职业培训中心,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从国外引进的150个重大技术项目之一。


这个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一经问世便吸引了一大批对现代职业教育怀抱热情的青年才俊。在西门子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他们白手起家,在一片偏远的农田上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工程人才摇篮。这里也成为了今天西门子北京望京大院的所在地。

1991年2月5日,西门子赠送的教学设备共计26个大型集装箱运抵培训中心。


李国庆就是这群充满干劲的年轻人中的一员。1987年末,他加入中心筹建团队,从事培训管理工作。“我一直以来很欣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培养技术过硬的人才,到哪儿都能有碗饭吃,所以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这项既新颖又充满挑战的事业中。”他说。

1988年10月,北京市与西门子合建北京技术交流培训中心奠基典礼。


1991年5月30日,中心举行隆重的开业典礼。国务院有关部委、北京市政府、德国驻华使馆等各界来宾300余人出席了典礼。


经过三年的艰苦筹建,中心于1991年5月30日落成。它面向西门子中国的广大客户和合作伙伴,借助西门子的培训教程、先进设备及管理经验,传授工业自动化、数据处理、计算机、医疗设备和通讯等领域的尖端应用技术和知识。它被誉为北京市“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吸引外资和扩大合作的桥梁,培养跨世纪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


让李国庆记忆犹新的是,1987年夏天,中心筹备处在《北京晚报》和《北京日报》等媒体上刊登了教师招聘启事,一时之间竟然收到5000多封简历,于是就在北京火车站附近设了一间简陋的临时办公室,专门进行笔试、面试和小组项目考核。经过层层筛选,最终56人脱颖而出,有大专院校的老师、科研单位的专家,还有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为了共同的教育事业走到了一起,其中就包括后来加入西门子的于健。


于健原本就职于北京的一家研究所,出于对工业自动化行业的热情和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向往而报名参加了那次招聘。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培训教师。


1988年的一天,他和同伴们怀揣兴奋和忐忑,登上了飞往德国纽伦堡的飞机,开始在西门子为期约一年的学习。那是他生平第一次踏出国门。“我只记得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满街的汽车、五彩缤纷的城市,还有琳琅满目的商店,这些都是当时国内所没有的。”他说。

1989年,于健(右二)在德国培训期间和中国同事们在一起。


1989年7月,于健(左一)在西门子德国的培训中心做实验。


1989年,于健(左一)在西门子德国技术部门参加实践工作。


但更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是西门子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以前在国内,一个小时的课程里,老师们通常会用50分钟来讲解理论,只留下10分钟给学员操作和实践。但是西门子的培训却恰恰相反,一切都是为了学员能更好地实际操作和应用。因此学员更感兴趣,也更易接受。”于健感叹道。

中心的培训以西门子先进技术为基础。


学成归国之后,于健和同伴们不仅带回了最实用、有效的课程和教学思路,还将其进一步本土化,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小班授课,手把手地耐心指导,为改革发展中的各行各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1993年,中心以“北京国际技术合作中心”注册为国有企业法人。


而这仅仅是西门子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开端。此后30年间,公司与教育部深化合作,与院校共同建成超过350个实验室,编写出版了50多部工程类教材,举办12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面向制造业的未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数字化人才。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正在一代代西门子人的手中传承和发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永恒_kbu

    有奖活动的名单什么时候公布

    西门子调频1847 回复 @永恒_kbu: 这两天就会给获奖用户发邮件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