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沦落:末世朝廷的麻醉药

昆曲的沦落:末世朝廷的麻醉药

00:00
12:59

本周优质评论 

恭喜 吾师余秋雨_66 这位听众,你的留言被选为本周优质评论。同时你将获得一本余秋雨老师的亲笔签名书,请你联系课程小助手微信:xmlyfm2018,愿你再接再厉!

同时也欢迎其他小伙伴在每一集后的评论区分享你们听课的观点和感悟,下一个优质评论可能就是你!快快行动吧~

课程金句 

点击保存图片,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


我们再花点时间讲讲昆曲,因为它特别重要。我在讲明代的观剧热潮时,说当时已经达到了整个城市为此风靡,很多家庭都要建立家庭戏班。大家知道,一种非常重大的戏剧现象,终于在中国出现了,这是在世界戏剧史上都没有出现过的。


我讲了那么多,但我始终没讲到剧本,也始终没有讲到戏剧创作这一点,希望大家原谅。因为我虽然对戏剧剧本很了解,但是毕竟是受到文化人类学的观念影响特别深,所以我非常强调观剧状态。

一个完成自我的途径 

单单一个剧本的好坏不重要,但是这个不重要在一定的时候又显得比较重要,那就是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总有人要对戏曲的剧本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不管是哪个名单,有一个名字一直出现在最前面,这个人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汤显祖,写《牡丹亭》的汤显祖。


他是江西人,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剧作家,因为大家都知道《牡丹亭》,所以我课程的习惯就是,对大家知道的事情我不会多讲,所以对《牡丹亭》我也尽量地少讲一点。但是大家知道当前几年白先勇先生把《牡丹亭》写成了一个青春的昆曲,剧本在到处演出的时候,白先生因为和我有很好的友情,所以不管在哪儿演出,总会让我提前几天在电视台里边讲这个《牡丹亭》的剧本。我讲了很多,所以今天在这儿我就不去讲它了。


汤显祖本人又是个很好的戏剧理论家,我在我的书里边多次讲述过,我说:


他对戏剧的看法超过了中国古代所有研究戏曲理论的人,他认为戏剧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立足,是因为它就是可以改变人类的生命结构。就是一个很想做古代的人、很想做梦中的人、很想做自己想做却做不到的人、很想来克服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缺点的人,在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梦想,戏剧都可以做到。


这是汤显祖的基本观念,所以他认为戏剧是人类完成自己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这个“完成”是非常重大的概念。但是,遗憾的是在汤显祖之后或者在汤显祖的边上,浩浩荡荡的昆曲文学队伍大多是平庸之辈!总是这样,当一个艺术样式变得风靡全民的时候,那投入者总是比较多,但是艺术创作哪有那么容易呢?


投入创作的人如果是平庸之辈的话,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的平庸作品。在大量的平庸作品之前,毫无疑问,精英的作品一定会被埋没。因为大家总在期待着那些公式化的笑声、期待着那些公式化的动作、期待着那些公式化的情节。


好多观众非常喜欢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判断非常符合自己的预想的话,他们会极度兴奋。但是优秀的剧本一定不是这样,你想想看,在汤显祖的剧本里边怎么会出现你全部想得到的结果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真正流行的往往是最平庸的作品。

严重的公式化 

所以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昆曲的一大灾难,这个灾难就是公式化,严重的公式化。作品永远都一样,不仅是公式化,而且后来还遭到李玉的批评:好多剧本就是这儿割一块那儿割一段,拼在一起就变成了戏。李玉说:


我看一个新戏,几乎找不到不熟悉的剧情只可能接触不熟悉的姓名,永远找不到我不熟悉的剧情。


后来有一个戏曲家叫吴梅,他曾经在一本书里做了这么个概括,昆曲后来发展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这一点让我们今天戏剧界的人需要好好想一想,你们是不是也有这个毛病?吴梅讲:


我看到昆曲总是一男一女,男生一定非常贫困,女生一定非常贤淑,他们一定已经订了婚而且一定是女家首先毁盟,这个时候一定会出现一个富豪公子,见到美色就馋眼了,就开始考虑要杀掉那个男生。女方的父母呢就想各种办法来救,但是最后那个男生考状元及第,完婚,团圆。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剧情。


吴梅说,十部昆曲里至少有五六部都是这样的情节,这样的老套。这个就是一个风行长久的剧种最后的一个必然的下场。就是严重的公式化,严重的观念化,严重地变成了一种平庸的结构。大家不断地延续,这就是当一个大艺术风行以后的必然命运。


这个又牵涉到昆曲的一个非常让人难过的情景了,什么情景呢?我们现在讲昆曲好,我也在国际上到处讲昆曲好。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有一个情景让我们非常非常难过,那就是我们都知道,崇祯皇帝自杀以后,南朝的弘光皇帝建立了一个弘光小朝廷,那是明朝最后的王朝。

被戏曲葬送的王朝 

这个小朝廷其实在清军南下时已经岌岌可危了,虽然寄托了很多汉人的希望,但是它的命运非常危险,大家都盼着它能有什么作为。但是很多书、很多记者告诉我们,弘光小朝廷的官天天都在看昆曲,他们看昆曲看到了已经是令人发指的程度。就是外面战鼓雷雷,里边弦竹声声,完全不管外面的事情。


甚至于到清兵已经渡江的时候,这个皇帝朱由崧还在看戏,拿着杯子还在看戏。一直等到清兵到了山谷的时候,才和后宫的宦官一起骑马出去。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说:弘光朝廷就是在戏曲声当中被葬送的。

后来他在芜湖被清军俘虏以后,老百姓就向他吐口水、扔石块,大家太不喜欢这个每天都在看戏的皇帝了。跟着他逃难的人当中还有很多官员,也还带着戏曲班子,不管到哪里,有没有吃、有没有住不说,首先先演戏,先唱曲子。


这一点我觉得我们搞戏曲的人不要为此而感动,说在国破家亡的时候,他们居然那么热爱艺术,其实这和艺术完全无关,这个时候的昆曲已经成为一种麻醉药,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有点像吸毒。责任当然不在昆曲,但是它的功用是这样的。


这里我特别想讲一讲弘光小朝廷的兵部尚书,叫阮大铖。这是一个著名的昆曲作家,他写过的剧本像《春灯谜》、《燕子笺》都还不错。所以他作为这个朝廷的兵部尚书,本来是应该是抗击清军的,然而他也每天生活在昆曲里边。


终于他被清军俘虏了,被俘虏以后清军问他:听说你能唱昆曲?阮大铖一听连清军都知道,就高兴了,就开始唱起来了。但是清军都是北方人,不熟悉昆曲,阮大铖一想:你们听不懂,那我换一个唱腔,他就换了个唱腔唱,清军才点头,说:噢,这个听起来还不错!昆曲他们听不明白。


阮大铖为了进一步讨好清军,他在唱完昆曲以后就跟着行军,在登上仙霞岭的时候,他为了表示自己身强力壮,还能够做官,就骑着马、弯着弓向前奔驰。这个时候他已经年逾花甲了,清军就跟着他来到山顶,来到山顶以后看到他下马坐在石头上,叫他叫不应,清军就用马鞭挑他的发辫,他也没有反应,一看,他已经死了。


弘光朝廷的兵部尚书,居然是在唱了昆曲之后,骑着马到山顶,坐在石头上这样死的。当然,在历史上是不是完全这样,我不知道,但是我看了譬如像《藏山阁存稿》第十九卷,还有其他一些文件后,证明这样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这个时候的昆曲形象,平心而论,实在是不太好。幸好昆曲在进入清朝之后,还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剧作家。


一个是洪昇,一个是孔尚任。洪昇在1687年写了《长生殿》,孔尚任在1699年写了《桃花扇》,这是两部优秀的剧作,但是演出时都遭到了很多磨难,某种意义上,这是昆曲的回光返照。昆曲在他们两人写了这两部戏之后,已经没有多少文章了。


其实在他们之前,昆曲已经没多大文章了,因为清朝建立以后,他们讲究礼制,就严禁家庭戏班,这样一来昆曲的势头就下去了,再加上昆曲本身公式化,庸俗化的那个情景,也确实没有太多文章可做了。所以昆曲在忙忙碌碌了大概两个半世纪之后,终于沦落了。


我们下次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利乐之源

    记得去年有回在雨天去苏州,路过一个民俗博物馆时,里面有个地方就在放昆曲,当时看着镂空窗户外面的雨,听着昆曲,便想起了人间清欢四个字。觉得有一辈子时间去表达对一门艺术的尊重,这种坚持比得上任何一种信仰的虔诚,很感动。

    最爱佳音 回复 @利乐之源:

  • 就是可伊

    看过青春版《牡丹亭》~想来真是缺一不可——若不是唱词唯美,故事神奇引人入胜,文学气息浓厚;唱腔婉转细腻抒情性强,也是不会爱上的。这一期也是好听的啦,故事性强,印象深的就是阮大铖之死。

  • 星空_77t

    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全景把握,有观点有判断有价值评估,在我见到文化人中,余秋雨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人

    铁杆余粉 回复 @星空_77t: 英雄所见略同👍👍👍

  • 吾师余秋雨_66

    观众对某种戏剧往往会出现……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例如北方人对于南方剧种,……,书斋文人对于村俗演出,嗜好传统演剧方式的观众对于现代派戏剧,都有可能出现这一个过程。这种适应大多有积极意义。但是适应更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这种演出再也无法对观众提供有效的兴奋,再也无法阻挡观众厌倦的产生。……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上,一切有成就的戏剧家几乎都深知相反相成的心理效能,并把它作为一出戏“耐看”的奥秘。盖叫天说:一个善良的人哪怕在自己最悲痛的时候,有时候也还要顾念别人,不仅不肯当着别人放声痛哭,而且还要强颜欢笑;可是这种笑比哭更使人难过。演员要打心里演出来,效果是:角色在笑,观众却哭了。先生《观众心理美学》

    13322230hzc 回复 @吾师余秋雨_66: 每周都在听获宜菲浅,美中不足的文字不能复制粘贴:这让我觉得单听达不到复习的效果。

  • 隐身守候_喵喵

    奥,老师在讲到那些昆曲剧本僵化的时候,我居然联想到了当代的文学作品,小说等等的类同,哦,我的天,什么灰姑娘,什么复仇记,什么霸道总裁爱上我,什么海归,主角永远是一类人,几乎类同的主角,雷同的剧情,让我几乎不敢苟同,怎么办,咋的感觉也有一些僵化了

    扣你激娃 回复 @隐身守候_喵喵: 那算通俗文学吧!变革的总是从少数人开始的

  • 琅琊王羲之

    就如现在的电视剧电影行业

  • 淑滟

    听余老师的课,感觉像是找到了寻觅已久的知音,他讲的正是我关注和思考过的问题,只是我读书太少。

  • 潭水寒中月

    余老师有使命感,一直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听起来昆曲没落有点像二人转现在走的路子了!庸俗,无聊,谩骂,无耻,烂言…………

    damiao喵喵 回复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就是作为东北人也想二人转能不能改革有活力有新意新呢

  • 1363899ohap

    再次听,反复听,每次都找到感触不同的点,艺术对民众的影响真是深远而广泛,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缘听到秋雨老师现场分享,期待一个一个梦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