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不知道大家在平时生活工作或学习上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如果白天没有做完工作,回到家继续干活的话,哪怕没有人打扰,工作效率还是非常低下,觉得疲劳乏力。就算白天休息了一整天,到晚上还是觉得精神不济。相反,白天坐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馆里,就算旁边人来人往,一坐就是大半天,好像也不会觉得疲劳,能比较高效地完成任务。
为什么是同一个我,白天和晚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一个是白,一个是黑?
于是,我突然想起来,有时候在上课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看到课件,会把教室里的灯关掉,但同学们好像并没有更关注课件,感觉玩手机和走神的好像还多了一些。
这样看起来,似乎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因为晚上回家工作,家里的灯光肯定没有白天图书馆明亮。同样,教室里的灯一关,光线也就暗了下来。在这种昏暗的光线下,我们的工作效率是不是就会变低了呢?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光线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光线的强度,对我们工作绩效的影响。
你小时候在家看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被家里人提醒过:“光线太暗了,灯打开一点,不然伤眼睛。”的确,在昏暗的环境下更容易产生用眼疲劳。所以,办公室、教室、图书馆,总是灯光明亮,当我们置身其中的时候,即使是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也不太容易感到疲劳。
但在昏暗的旅馆房间、咖啡厅或是酒吧里,如果你要工作或学习的话,估计很快就觉得昏昏欲睡了。
这其实是因为我们体内有一种叫做“褪黑素”的激素。你可不要小瞧它,正是这种褪黑素搭起了光线强度与我们工作绩效之间的桥梁。研究表明,褪黑素具有促进睡眠的生理功能,在明亮的环境中,褪黑素分泌不多,所以你能够保持比较高的觉醒状态,不太会有困倦感,工作的效率自然也比较高。
但是一旦光线暗了下来,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开始增多,让你进入准备睡眠的状态。像是有人在提醒你:“时候不早啦,该睡觉啦!”结果你就会昏昏欲睡。
这种差异其实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我猜在你的书桌上一定有一盏台灯。你有没有发现,白光的台灯要比黄光的台灯更让你有效率,状态更好?其实这就与色温有关了,虽然色温与光线的强度并不是一个概念,但如果在你工作的时候,将台灯的色温调到较高的5000至6000k之间时,这时灯的颜色接近于白色,会给人一种光线强烈的感觉。
这种情况下,你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工作的效率也会明显提升。如果你只是想睡前小读一段,帮助自己入睡,那台灯就要调到较为温和、偏黄的色温上去,这样有助于你放松下来。否则色温太高太白的话,那你就等着失眠数羊吧!
但是不是光线强度不断增加,工作效率就不断提高。当你直视太阳的时候,你会觉得眼睛酸痛,睁不开眼。所以,光线太强会增加眼睛的负担,同样会使人疲劳。因此,在工作和学习的场所,光线应该更明亮一些,但必须以眼睛的舒适为标准,不然,你同样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如果你要进行休闲、社交这类活动,那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般餐厅、咖啡店、酒吧这些休闲娱乐场所的灯泡都是以柔和昏暗的灯光为主,再配合深色家具的装修,就营造出一种放松、好奇的社交氛围。这种昏暗的光照就是心理学当中的“黑暗效应”。
总之,光线的作用不可小视,因此,我们更要学会善加利用哦。
第一:一定不要忽视身边的光线。
第二:学习工作时保持室内明亮,睡觉时关灯休息。
第三:合理地设计室内灯光,充分利用不同的光线,营造一个难忘的氛围,从而满足你客户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你的绩效。
听了这些才知道光线也有这么多的讲究,好好利用,做事才能事半功倍啊。
光线:决定我们的业绩主播:陈昌凯,社会心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