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是上一辈的最大谎言!吃亏是福,是上一辈的最大谎言!

2018-04-18    喜马拉雅FM

引言:
老好人癌”的背后,都是不完整的自己

今天的情商课,我们要来研究讨好型人格。要讲讨好型人格之前,我想到一段很残忍的段子。这个段子说的是,当全世界都不喜欢你的时候,你别忘了还有我,我也不喜欢你。这个段子当然很可怕,会让沮丧的人更沮丧。可是,如果要克服讨好型人格,可能要在这几句话的最后,耸耸肩膀表示:“那又怎么样?当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我,连你也不喜欢我的时候,那又怎么样呢?”如果没办法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只要觉得“世界上有一个人不喜欢我,那就很可怕,那就天崩地裂”,这样的人一定活得很累,会陷入讨好型人格的漩涡当中。

“吃亏就是福”的世纪大谎言

我们的文化当中,有一些奇特的人生建议。长辈会说“吃亏就是福”。你很难想象,为什么吃亏就是福?在今天的情商课,我要提醒你,“吃亏就是福”,为了要维持一团和气,把自己搞得累得半死,陷入了所谓的讨好者模式,真的就能够讨好吗?讨好型人格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把自己搞得累得半死,而是在于这样子根本就不讨好。

讨好模式的发展由来已久,肯定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很深的痕迹。英国的科学家做过研究,发现婴儿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会用假哭来吸引大人的关注。十个月大的时候,就会挤出假笑来讨好大人。TA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没有什么人关注TA,TA一大吼大叫、假哭,就会有大人把TA给抱起来,而挤出笑容的时候,大人就会给TA吃甜甜的糖果。也就是说,对婴儿来讲,哭这个动作,还没有跟悲伤这个情绪连结在一起之前,哭这个动作已经先跟大人的关注连接在一起了。笑这个表情还没有跟快乐连接在一起,就先跟好吃的东西连接在一起了。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婴儿长大的。理所当然,我们一旦面对冲突、面对困难,想要生存下去的时候,我们觉得讨好身边的人,是很重要的一个生存方法。

你是否感觉你就是讨好型人格,而且受到困扰呢?在今天情商课的后面,我们会有16个小问题请教你,让你来回答判断,自己是不是讨好型人格?这16题当中,比方说第5题:如果我为别人所做的一切能够令我感觉到被需要,那我就能够融入这些人;第7题:在跟别人发生矛盾之后,我一定会首先反省自己,担心是我的错,才会发生这种矛盾;第9题:我回避一切跟别人发生矛盾的情况;第15题:如果没有把別人拜托我做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我会觉得自己很自私,我也会觉得别人就不会再喜欢我了;第16题:不管是跟任何人正面起了冲突,都会让我感到焦虑,我的焦虑会有身体反应,比方头晕、出汗、心跳加速等。

讨好型人格其实并不讨好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他写了一本书叫做《讨好是一种病》。这本书里面讲到,大部分的人对于讨好有一种误解,觉得讨好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讨好型人格当然有问题,它的问题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权力交到了别人的手上,我们会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习惯性地进入讨好模式的人,这跟TA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像是街上的流浪汉,你很少看到这些流浪汉,故意去讨好路人。路人愿意给TA吃一顿,愿意给TA一根烟,是路人自己的事情。流浪汉就不觉得自己需要讨好对方,来换取一顿吃的。

可是相对的,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可能会对于本来应该服务自己的人也进入讨好的模式。比方说打车的时候,不好意思不跟司机聊天,司机不管想聊什么,都配合着一起聊,或者是走进商店去试衣服,店员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就觉得自己不买东西,好像很对不起店员似的。这样的人会无法认知自己的价值,也不尊重自己的感受。

可是,我为什么说讨好型人格其实并不讨好呢?因为,如果你的人设是这样子,到处去讨好所有的人,只要你有一次不讨好对方,你之前所营造出来的什么一团和气啦,和谐的人际关系啦,都会化为乌有。因为别人已经把你的好讲话、好相处、一切说好,都视为理所当然。一旦被这样的你给拒绝了,比起被一般的人拒绝,会更令人不爽。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跟另外两所大学联手做了调查,这调查叫做“做好人真的会垫底吗?”调查结果显示,好人得到的薪水比难搞的人要低。在工作场合当中,难搞的女生比好搞的女生多赚5%,难搞的男性比好搞的男性多赚18%。

3.改善讨好型人格的三个练习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有时候的确跟原生家庭有关系。爸爸妈妈在表达对小孩的爱意的时候,有些爸爸妈妈会用很坚定的语气说,“不管你表现的怎么样,爸爸妈妈都一样爱你。”在这种气氛当中长大的小孩,会知道自己跟世界拥有份稳定的关系,不会因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什么不同,而失去这份爱。

可是有一些爸爸妈妈在跟小孩子传达爱意的时候,就会附加一些条件。我们常常听到妈妈说,“你一定要好好用功读书,这样妈妈才会高兴哦。”“你要乖乖的,爸爸才会喜欢你哦。”这种爱就是附加条件的爱,小孩子听久了就会有压力,也许这些爸爸妈妈并不是真的这样想,这些爸爸妈妈心里的爱,应该跟其他的父母亲一样多。可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小孩觉得自己跟世界的关系很不稳定。只要自己表现的不好,不讨人喜欢,一切都会崩塌。

如果你有心改掉自己的讨好型人格,那么心理学家 Braiker,他在书里面建议了一些小练习。这个练习有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不要急着自责,要先观察自己怎么讨好别人的?在每一次故意做了讨好别人的行为之后,记下来自己为什么会答应对方?这么做是为了要讨好谁?如果不这样做,是担心会惹到谁吗?这个步骤有助于我们认清每个人的面目,而不是很模糊而抽象地去讨好每一个人。

第二个步骤,就是当别人拜托我们的时候,不要立刻答应对方,把答复的时间拖长。比方说,“我下个礼拜再回答你”,给自己时间去考虑,真的要这样做吗?所付出的时间成本跟心力真的值得吗?这个步骤的功能,是帮助我们自己,不要反射性地对别人的拜托都说好。

第三个步骤听起来比较严重,就是假设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我,那我还会有什么优点吗?想下自己身上有什么值得自己肯定的地方,而不是靠着别人喜欢我,逗别人高兴,来建立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身边有讨好型人格的老好人,你也可以请TA用这三个步骤来练习看看。当然这也意味着,如果老好人一旦觉醒了,TA以后就不会随便答应你那些乱七八糟的拜托喽!

今天情商课的最后,有我刚才所说的那16个问题。16个问题可以帮助你判断一下,你是乐于助人的人,还是你已经陷入了讨好模式?另外,今天情商课的小练习,要请你回忆下,你上一次故意讨好别人的行为是什么行为?还记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吗?请在留言当中告诉我们。

#欢迎收听系列音频:

031【自我攻略】老好人癌的背后,都是不完整的自己——讨好型人格

关于主播:

蔡康永

中国台湾节目主持人、作家、设计师、演员、编剧、导演


打开喜马拉雅,下载离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