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藏经阁】丁冠羽:安乐死应该合法化吗?

030【藏经阁】丁冠羽:安乐死应该合法化吗?

00:00
13:10

音频全文:


生命是什麽?我们又该怎么面对生命?

 

你好,我是冠羽。今天超级辩手的辩题课我们要聊聊安乐死的合法化。安乐死是什麽?源自于希腊语εὐθανασία,意思是安详的死亡。在医疗手段上的定义有许多细节差异,比方终止必要急救的措施、即刻结束病患延续生命的可能,例如拔除鼻胃管...等;或是停止疗程,改以舒缓痛苦为主的医疗照顾,例如安宁照顾;而其中最为争议,也频频作为辩题讨论的,便是最为积极的手段,以施打药剂中断病人寿命的主动安乐死。当然具体实施上也分为医师为其施打、或是提供药剂病人自行服用,但核心理念皆是一种病人自主提出后,选择中断自然寿命的医疗服务。

 

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是一道经典的老辩题,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辩论场上不断使用。因此也积累了丰富的打法。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是要站在反方,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的立场,看看这道题该怎麽打,会更有意义。

 



第一,有些同学在担任反对方的时候,可能会直接地讴歌生命的价值、呼吁不要放弃希望和可能,然而这些对生存正向的价值真的适用所有人吗?


 

著名的中国作家巴金曾说过:长寿不是一件好事,是一种痛苦。晚年患帕金森氏症的他,因为握笔困难而无法写作;英国的作家泰瑞普拉契,因为晚年阿兹海默症的侵扰使得思考能力退化而无法写作,把书写视为生命意义的作家,假若停止了创作那还剩下什麽呢?身患渐冻症的患者安德鲁,在希望在无法动弹、尊严尽失之前,能好好地向家人告别。罹患神经萎缩症的苏姗,每个小时、每个晚上都会因为疼痛而无法作息。这都是正方可能举出的案例,很能激起人的同情心。面对这些案例的渲染,反方貌似充满正能量的说教,就容易显得苍白了。虽然反方也可以举那些面对病魔依然自强不息的案例,但正方的案例往往会因为更接近普通人的情感而略胜一筹。

 

或许有反方的同学会想,觉得生命的留存,在等待医疗进步后,可能会有那么一天让这些痛苦停止。但正方同样可以针锋相对,有谁说过生命的权利与意义是为了等待呢

 

权利的意义,本就不是为所有人选择同一种生存方式,而是让你有拒绝被侵害的可能。就好比婚姻的权利不是要大家都得结婚生子,而是政府需要确保管道用法律保障国民的能共有一段互托终生的法律关系,而当有人甚至是国家以不法侵害时能主张并停止这种侵害。同理的,生命的意义真的有这麽理所当然、认为是活着的价值吗?当有人用不同的方式选择生命的走向时,他不是放弃了生命权更不是否定生命权,而是真正的诠释了这个权利的意义。

 

所以,聚焦于讨论生命的意义,对反方来讲,并不占优势。

 




反方同学的第二个常见思路,就是利用数据来打安乐死的滥用

 

比如,2005年,荷兰有份研究表明有百分之十三的安乐死患者都会后悔,这项政策真的没问题吗?我们得先厘清这里的后悔是什麽意思。比方说我去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它会再三确认我的意思表示、在各项合约中签名以示负责,倘若我改变心意取消了,那我后悔的行为,只说明了政策筛选的机制合理、有效,意思是它能有效避免我一时冲动错误申请不必要的贷款,换而言之,安乐死制度中也有心理医师的确认意思的程序,倘若病人在时限内决定不要这项医疗程序那当然就不实施,所以这样的数据其实没有什麽真实反驳的意义,不然试想:安乐死的执行都是再三确认意思后才执行的,如果真的是执行后的反悔,我们应该也无从确认才对。


我们在讨论政策弊害时最忌讳捕风捉影,意思是不具有逻辑性地反对政策,就象是上述这种情况,明明是配套措施有效的控制却声称是制度的问题,或是自行臆测当作是反对意见,都不太适切或是容易被当作鸡蛋挑骨头,就好比当警方破获婚姻诈骗的行为时,我们不太会检讨家庭结合的意义,反而庆幸政府治安管理得当;当有富豪与名媛结婚,我们也不会因为心里怀疑他们的真诚而反对制度保障家庭的意义:“好像不应该让人结婚吼”。

 


但,那假如有人宣称失恋痛苦、考试痛苦而来声请安乐死怎麽办呢?这边我们得记住两个问题,第一、是不要超脱政策框架;第二是不要滑坡论证。

 

什麽是政策框架?是指我们就事论事讨论这个案例要不要立法保障,而不应以逻辑反推政策回避问题,例如讨论同性婚姻议题时最常碰到的争议就是如果真爱就要允许婚姻,那麽近亲呢?未成年呢?动物呢?这里我当然知道,不同的性倾向间有不同的争议,然而即便即便,你后面所提出的那些例子态度上不太好回答,那有否定同性婚姻的正当性吗?其实这种超脱政策框架的臆测现实中本就不会发生,好比我们认可公民参政选举,但我们也会限制参选年龄;我们认可买卖交易,但也会禁止毒品、枪械买卖,意思是什麽?行为的自由本就不会无限上纲,重点是个案上就事论事分析利弊


你说近亲的婚姻不好,那这样的弊害有和同性婚姻一样吗?同理考试砸了、升学受挫、就业不顺遂,或许观感上你觉得不适合让它选择安乐死,那所以绝症呢?渐冻人呢?这两种人应该用同样的理由反对吗?事实上也是因为医学上检验痛苦的方法、心理医师的专业,能有效控制跟减缓那些你听起来觉得荒谬的例子,但面对某些疾病我们也仍旧束手无策。

 

那滑坡呢?你今天开放这种病患自主选择死亡、下次会不会开放其他不同种类的人也去安乐死?先来想这个问题,在那些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像比利时,有开放所有情况都安乐死吗?如果没有那是为什麽呢?事实上,每一阶段的开放本来就是独立的议题。就好比毒品中大麻的上瘾性较低所以有些国家没有禁止;其他严重如鸦片、海洛因就有处罚,当然也有国家都开放或是都禁止,但意思就是每一种不同的开放程度都需要个别讨论利弊,分析效果。也因此如果当我们聚焦在某些患者的医疗选择时,就不能也不应该主张其他情境的疑虑来模糊焦点。

 


谈到这边,或许大家觉得有点尴尬,如果我既不能主张生命的崇高,又不能拿现有的素材来反驳论证,难道反方注定在讨论中会输幺?当然不是。刚才的铺垫是为了让大家清楚哪些路不好走,接下来就是我推荐的方法,透过另一种不同的思考角度来建构政策的弊害

 

很多人在辩论场上喜欢说安乐死的患者可能是被安乐死,说被护士、医生、家属谋财害命,如果只是个案,那听起来有点好笑,但如果这种胁迫手段它藏于结构之中呢?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了解过各国的劳动法规,一般国家的劳动法规都会规定劳动者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如果缔结契约你情我愿,无胁迫强制的手段——为什麽政府要干涉呢?事实上,你我都知道,资方掌握了生产工具、定价能力,市场中的话语权与资讯都在雇主的手中,对劳方而言既不晓得自己生产所带来的剩馀价值、亦不熟知市场中的行情价码,自然在个别面谈中会趋于弱势,而谈出不利于自己的条件。这也是为什麽一般劳动权利中会有所谓的团体协商、组建工会的权利,便是希望能让劳工能团结后打破资方垄断资讯的可能。

 

所以,在所谓的自由协商中,社会背后的资源落差其实也会反映着政策效果的偏向大学精英化、高等教育的理念可能在贫富悬殊的社会中成为阶级复制的帮凶;职场文化中性的育婴假看似照顾弱势性别,反而强化了男性不负担养育子女的正当性。这里要注意,我不是说这些政策绝对错误,而是在某些社会的结构与脉络中,政策原初的好意不但没有效果,会反而造成弱势权利的牺牲。

 

回到安乐死议题中,各位或许不知道,在安乐死合法化的荷兰,现况多数医师缺乏安宁缓和医疗的训练,资源也相对缺乏。而实务上也有医生建议安乐死的倾向。同样对于家属而言,假若受制资源限制,而有同样的状况,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安乐死病患的选择又能说自真正的自主吗?除却少数如巴金、泰瑞普拉契这类的患者,身患绝症而痛苦的病患在面对医师、家人上可能都是结构上的弱势。他们既没有医生的专业、也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在面对强势而握有资讯的一方,难保他们不会像劳工、妇女一样做出不利于自己权益的选择,哪怕迫于无奈、迫于贫穷、迫于人情,因而只好放弃自己的生命。


假如安乐死政策的实行,造成这些社会更该投注资源的一方被忽视而受迫,那这样的政策就违背了社会公正的基本诉求,因而该被否决。

 

 


这就是我所推荐的反方打法。它的核心思路,就是在政策中谈社会结构,便是希望我们能翻过现象的表面看出社会实质需要被照顾的一方。这其实也是所有公共政策讨论所应有的态度。

 

自有国家以来,法律便是不断地把不同种族、性别、宗教的不平等纳入国家所保障的网络中,以确保所有人民那让渡权利后没有人真正被牺牲忽视,然而公共政策的议决很有可能会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下形成多数人的暴力,而忽视少数的声音,政策辩论的思辨,同时希望每一个人在看到社会案件、看到政策讨论的同时,能多想想那些平常听不到的声音,把它放上意见市场上,让人们反思。


简单总结今天的课程,在政策研议的时候,如果能尝试以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剖析政策的效果,会让我们的讨论更具现实意义,也更有深度。

 

这就是今天的课程,我是冠羽,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来为什么不是

    哇喜欢这种风格,前面指出反方三种打法的问题同时,其实也为正方提供了如何打穿这三个点的手段。最后的推荐的结构性矛盾打法更是揭露了社会深层的问题,特别棒的兼顾。

  • 君平_帕特里克

    今天老师的讲课语调,我真的听了至少3遍都没有能紧紧跟上思路,最后不得不看文稿。这期节目的语调太。。。平了。。。太难跟上节奏听明白了

  • 安静的卡夫

    但这个角度仍然没有太多实例能够举证

  • 阿钝的平凡人生

    其实不是太懂『大学精英化成为阶级复制的帮凶』这句话 可以解释一下下么

  • 君平_帕特里克

    “公共政策的议决很有可能会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下形成多数人的暴力,而忽视少数的声音,政策辩论的思辨,同时希望每一个人在看到社会案件、看到政策讨论的同时,能多想想那些平常听不到的声音,把它放上意见市场上,让人们反思。”说的真好。

  • 君平_帕特里克

    “职场文化中女性的育婴假看似照顾弱势性别,反而强化了男性不负担养育子女的正当性。”,嘿,就是哈,潜移默化中暗示了男性不需要负担婴幼儿的照顾,没有那份责任

  • 1563487gctj

    怕弱势的病人不能充分公平行使自己的权力,好像也不是很有说服力,支持者可以说,我们可以加强流程的监管,比如病情需严重到一定程度,第三方机构鉴定,病人和家属都需亲自签字等。

  • 解星

    特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