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谁是跟孔子最相像的学生

108| 谁是跟孔子最相像的学生

00:00
15:19

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本集文稿 

在《论语》里,除了孔子,孔门弟子被称为“子”的很少,最有名的一个是曾子,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另一个就是有子。


翻开《论语》第一章《学而篇》,第一节是孔子的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紧跟着就是有子的名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一个人要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这样的人就很少会犯上,一个人要是很少会犯上,他就更不会作乱,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起来,各种处事准则跟着就容易确定了,孝弟就是实行仁德的根本。


最后一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写作仁德的“仁”,因此古来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按字面把它解释成为孝悌是实行仁德的根本,还有一种,说这个仁德的“仁”,其实就是人类的“人”字,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孝悌就是做人的根本。


这两种解释意思都可通,而这话的意思,把孝悌的作用阐发得简而得要。在中国古代,孝不仅仅是一种伦理规范,还是一种政治守则。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在家里从小养成了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习惯,长大了走到社会上,对上级也就容易俯首帖耳了。


所以历代的皇帝往往都大力提倡孝道,因为这对他一国大家长的地位的稳固是最有利的。所以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当中,皇帝亲自做注最多,颁布到全国让大家去实行的,不是《论语》,不是《孟子》,不是《易经》,而是《孝经》,有子一句话就把孝的意义给揭透了。


有子名叫有若,字子有,他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三岁。我们以前说过,《论语》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的学生和他学生的学生根据平时做的笔记汇编起来的。也许在参加编辑的学生中,较多曾参和有若的弟子,所以他们不止一次地被称为曾子和有子,而且在《论语》第一章里就频频出现。


第一章《学而篇》一共才十六节,有子的语录就占了三节,是孔子以外出现的最多的。《学而篇》里的另外两条有子语录,一条是:


有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是用来调节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和谐的工具。有子说,礼的运用,以求得和谐最为可贵,儒家崇拜古代的君王,古代的君王治国之道有多种,而这一条是最好的,小事大事,都可以据此加以解决,但也有不可行的地方,那就是如果只为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就违背礼了,当然也是不可以的。


有子把礼的作用与运用的尺度都阐释得很清楚。而这句话里的两句成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在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写的古典名剧《桃花扇》里。《桃花扇》很多朋友都熟悉,因为它的改编本很多,有昆剧,有京剧,有话剧,有电影,电影的主演就是前不久刚去世的表演艺术家王丹凤。


《桃花扇》的作者是山东的文学家孔尚任,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孙。《桃花扇》里有一个反面人物,叫阮大铖,阮大铖是个很著名的戏剧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但因为他曾依附魏忠贤,被作为反面人物写进了《桃花扇》。


《桃花扇》写道,仲春三月,南京国子监要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有人见到了阮大铖,就跟他对骂起来,负责祭祀仪式的小官赞礼——在剧本里被叫做老赞礼,对阮大铖说:“让我这老赞礼,打你这奸党。”阮大铖很意外地说:“连你这老赞礼,都打起我来了。”老赞礼说:“我这老赞礼,才打你个知和而和的。”


有位著名的戏剧史教授解释说,老赞礼的意思是对你这样的奸党就不能讲和,不能以礼相待。这个解释不大准确,主要是这位戏剧史教授恐怕对《论语》不熟悉。其实老赞礼的“知和而和”用的就是有子的话,拿这个当典故,“知和而和”就是“不以礼节之”,就是违背礼的意思。


阮大铖的身份高,老赞礼的身份低,所以老赞礼一打阮大铖,阮大铖就说,连你这老赞礼都敢打我。老赞礼说,正因为你违背礼,我这老赞礼才正必须打你。知道这里的“知和而和”的本来意义,我们也就明白了,这跟不能讲和、不能以礼相待,其实没有关系。


所以我们读过《论语》的朋友,应该就可以对老赞礼的话有准确的理解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作为孔子六十四代孙的《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论语》里的语句是随手拿来就可以用得恰到好处的。


另一个典故,就是“小大由之”。我们写过毛笔字的朋友都知道,毛笔型号分成大中小,写春联、写挽联之类的大字,通常用大楷,写信、写文章这样的小字,通常用小楷,而可大可小的是中楷。


以前的中楷毛笔上往往会刻上四个字,就是“小大由之”,这个作为中楷笔的广告,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你不可能另外想出四个字来,揭示中楷笔的特点揭示得这么好。中楷本来就可以写小字,也可以写大字,正是所谓“小大由之”。而以前熟读《论语》的读书人,看到这四个字的亲切感,又是我们现代人所难以体会的。


《学而篇》里还有有子的另一段话: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段话不太好懂,解释者也有不少分歧,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众说纷纭。有位研究《论语》的学者叫高专诚。高先生解释得比较周到,他说,浅薄之徒只知道片面严守信用,却没有注意到信用是有具体内容的。假如在许诺之后才发现诺言的内容不符合道义,你还去努力践言吗?


因此,一个人在实践诺言之际,应有周密的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同样,恭敬诚然重要,但它一旦失去了与礼的联系,就有可能堕落成阿谀或讥讽。而只有以礼为准绳,恭敬的人才不会遭受耻辱。所谓彬彬有礼,大概就是恭和礼的有机结合。


而后面那句难解的话里,这个“因”字,有的文本写作婚姻的“姻”,有的文本就写作因为的“因”,原因可能是典籍流传中出现了文本的问题,或是有子讲这番话的时候,具体的语境我们已经不知道了。


春秋时代,特别是在上层社会,人们往往是跟同族或近族的人缔结婚姻,这对于社会地位的稳固和提高至关重要,而且这种做法本身也是宗法社会的重要特征,坚守这一原则,就会受到人们的赞赏,当然也就是可以遵从的典范。但是如果把“因”解释为依靠、凭借的意思,那么这句话虽然讲的还是宗族关系,其意思便不同了。


而“宗”也可能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如尊敬、宗主等等,总之“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论断,其中心思想讲的是宗族内部团结的重要性,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高先生的阐释比较详尽,也比较清楚。


另外,《论语》里面有子跟鲁哀公有段对话,也非常重要,见于《颜渊篇》。因为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作为一国之君的鲁哀公问有子能用什么办法?有子说:“盍彻乎?”彻是西周的一种田税制度,就是抽十分之一。鲁哀公说,那哪成?抽十分之二我都不够用,哪能抽十分之一?而有子回答得很好。


有子说,如果你是个真心为百姓着想的国君,那么百姓的用度够了,你怎么会不够?要是百姓用度不够,你又怎么会够?这个答问也是掷地有声的。他的原文是: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传说有子长得很像孔子,所以孔子去世之后,子夏等几位门生因为太想念老师了,所以想拿有子当孔子来侍奉,曾子表示反对,说没有人可以比拟孔子,这事才终止。有子后来没有做官,但他去世的时候,鲁国国君都亲临吊丧,也可见出他是深受当时人的敬仰的。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家训,这些家训也受到了《论语》的影响,我们下一次就讲讲中国家训里受到的《论语》的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严小璐

    我看到著名戏剧史的教授……笑了

    苏老师的语文课 回复 @金檀Sophia: 莫不是余秋雨…

  • 周日节拍

    是不是有种翻译成“游子"?

  • 严小璐

    傅老师思考的很多点都很有价值……特别表扬,傅老师比一开始松弛很多,可见多讲还是有好处的。

    任俊真 回复 @严小璐: 主要是您听习惯了

  • 刘珊萍_r3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1329712slbt

    那些"知和而和"的壞人實在該打!

  • 乔彦超

    有子的话把很多道理说的太绝对了。没有孔子的中庸

  • 纳兰听雪_om

    藏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