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纤歌凝而白云遏

第10讲 纤歌凝而白云遏

00:00
14:02

一、如何描写音乐


咱们的话题有点文雅,叫“纤歌凝而白云遏”。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要给你谈一谈音乐。记得高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合唱比赛,勒令所有的人都要参加。我实在不会唱,结果只能是光张嘴、不出声。后来我们班获奖了,大家竖起大拇指告诉我,我们班获奖,多亏了你,因为我没有出声。


我,一个乐盲,连五线谱都不认识,但我今天要谈如何用文笔去描写音乐。


二、化无形为有形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声音无形无象,难以把握。因此如果要用文笔写出声音,必须要用一种方法,那就是“化无形为有形”。就是说,你必须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意象,把无形的音乐描写出来。最近,我读完了一本林清玄的散文精选,发现这么一个句子:


他们就相顾大笑,笑声流过水面。(《星落尼罗河》)


你想,笑声这个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林清玄一写,笑声似乎被我们看见了。笑声是流过水面。这是把笑声比拟成了水,似乎也可以缓缓流动,就非常的妙。林清玄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叫《月光下的喇叭手》,有一段写老人吹唢呐,是这么描写的:


老人吹奏的骊歌变得特别悠长凄楚,喇叭哇哇的长音在空中流淌,流向一些不知道的虚空,声音在这时是多么无力,很快地被四面八方的夜风吹散,总有一丝要流到故乡去的吧,我想着。(《月光下的喇叭手》)


这一段中,作者依然是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把音乐当作看得见的流水来写,写音乐在空中流淌,然后流到茫茫的虚空中。风吹过来,声音就像云一样,被四面八方的夜风吹散了。这个老人在抗日战争期间被强行抓壮丁,后来晚景凄凉,吹着唢呐,给人送葬,以此谋生。这个背井离乡一辈子的人,多么思念故土。所以林清玄说,这个喇叭声,总有一丝,要流到故乡去吧。你看,通过化无形为有形,喇叭的凄凉、无助,就被完全描写出来了。


我们再来欣赏一篇名家的作品,是著名作家王蒙的作品,叫《新疆的歌》,这个王蒙在新疆伊犁生活过很长的时间,对伊犁,是包含着热爱。


原文是这么说的:


⑩他的声音非常温柔。他的歌声不是那么强烈,却更富有一种渗透的、穿透的力量,那是一首万分依恋的歌。那是一种永远思念、却又永远得不到回答的爱情,那是一种遥远的、阻隔万千的呼唤,既凄然又温暖。能够这样刻骨铭心地爱,刻骨铭心地思恋的人有福了,能唱这样的歌,也就不白活一世了!//(总写音乐的特点和听音乐的感受。)


看不见光明的歌手啊,也许你的歌声里充满了对光亮的向往和想象?在伊犁辽阔的草原上踽踽独行的骑手啊,也许你唱这首歌的时候期待着人群的温暖?//(描写唱歌的人)


歌声是开放的,如大风,如雄鹰,如马嘶,如季节河里奔腾而下的洪水;歌声又是压抑的,千曲百回,千难万险,似乎有无数痛苦的经验为歌声的泛滥立下了屏障,立下了闸门,立下了堤坝。(正面写音乐)(王蒙《新疆的歌》)


咱们简单分析一下。这个文本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音乐总特征的描写和听音乐的感受。第二部分,是介绍唱歌人的情况。第三部分,则是对音乐的正面描写。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对音乐的描写。“歌声是开放的,如大风,如雄鹰,如马嘶,如季节河里奔腾而下的洪水”;这说明,这个歌声应该是豪情万丈的;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种歌曲的特点,不难把握。你看,作者通过“大风”“雄鹰”“马嘶”“季节河里奔腾而下的洪水”,把歌声的豪放写出来了。这是明显的“化无形为有形”,所用的手段,是比喻。接下来,他说,“歌声又是压抑的,千曲百回,千难万险,似乎有无数痛苦的经验为歌声的泛滥立下了屏障,立下了闸门,立下了堤坝。”这一句,作者连用大个比喻,用“屏障”“闸门”“堤坝”将歌声的压抑、低沉,婉转凄凉写了出来。这首曲子,是一首伊犁名歌,叫《黑黑的眼睛》,也叫《黑眼睛的姑娘》,大家可以去网上听一听。


三、把握音乐的特点


前面,我们介绍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但这里还有一个难题,就是音乐是千变万化的,必须要首先领悟音乐的特点,然后找到和特点匹配的有形之物,描写才能最终完成。否则,就会出现尴尬的句子。比如你说,邓丽君的歌,如雄鹰、如马嘶、如奔腾的水,那恭喜你,因为你已经是世界上最幽默的人了。再比如,腾格尔的破锣嗓子,很有特点。你不能说像潺潺的小溪吧。总之,我们要注意歌曲的特点,将无形音乐的特征和有形事物的特点统一起来。


有一次,我让学生看了《白鹿原》电影中的秦腔片段,总共2分零9秒,让学生描摹,有一篇佳作是这样的:


他们的声音特别雄厚。每一句都带着关中七千年历史的底蕴和黄土的厚重,那是一种勇敢、坚毅的战争情怀。那是一种横跨古今的历史对话。几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关中老汉,踏在二层的阁楼上,自在的挥洒对土地的热爱。他们在唱什么?是三千年前秦人从这片黄土地上的雄起,最后称霸七国的好战?是两千年前的卫青、霍去病远征漠北的勇气?是一千四百年前,大唐和吐蕃、征突厥、伐高丽的豪迈?歌声是勇猛的,如战马、如士兵、如弓箭,如山谷里奔腾而出的洪水。歌声又是浑厚的,似脚下历经沧桑的黄土,似太白山秦岭的磅礴气势。(学生作品)


这个文本模仿痕迹很浓厚,但写得不错,抓住了秦腔的特点。当时我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其实蛮失望的。一个荡气回肠的百年沧桑,变成了田小娥的故事。我花了60块钱看的电影,但听完了这一段秦腔,觉得这一段音乐至少值55块钱。可惜,我在电脑上找到的,完全没有电影院中的音效。对我来说,这一次曲秦腔,就算了绝唱了。


还有个学生描写了《红楼梦》中的曲子,《聪明累》:


曲子的开头,并不凄然,反而是略带轻松。声音并不尖锐,而是婉转柔和。这像极了王熙凤的前半段人生,煊赫的地位,烈火喷油一般。然后是一声过渡,声音缓缓流动,终于变得哀伤、凄切而又悠长。“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不是苍白、无力、默默垂泪的忧伤,而是带着色彩的迸发。仿佛是一朵开得无比热烈却最终凋零的花,有一种身心俱疲的绝望。机关算尽、人前显贵,又能如何?贾府大管家,协理宁国府,又能如何?昨日的华服盛宴,都化作今日的心酸与无奈。


秦腔和《聪明累》,我给大家准备好了视频,大家可以听一听。最后,咱们总结一下本次内容:


一、要把声音写好,最通常的方法就是化无形为有形,比喻、拟人,都是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段;


二、乐曲的特点必须和有形事物相吻合,两者匹配,才能描写音乐。


优秀学生作品

10.0.png

10.1.png

10.2.png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