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童言无忌

第2讲 童言无忌

00:00
19:58

一、导入


大概在我大一的时候,我读过一本小书,也就100多页,题目很痛快,就叫“词语”。里面分上下两篇,第一篇叫“读”,第二篇叫“写”。作者是萨特,他说,我在词语中出生,注定也在词语中死亡。简单看一下萨特的介绍,就觉得酷毙了。


我们的教科书一般是这样形容他的:


萨特1岁多父亲就去世了,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但我们看《文字生涯》,就会发现,萨特本人完全不是这样的。他对着父亲的画像说,据说他是我的父亲。


萨特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没有父亲。


“我父亲本来可以给我打下几个永不磨灭的烙印,可以把他的性格变成我的道德准则,把他的无知变成我的知识,把他的积怨变成我的自尊,把他的癖好变成我的法律,使我一辈子带着他的影响。”(P55


所以,萨特认为:世上没有好父亲,这是规律。(我)憎恨一辈子无形地骑在儿子身上的传种者。


但万幸,父亲得了伤寒,死了。萨特说,


人一死了之还不行,还要死得是时候。……我当时却乐不可支……我甚至把服丧也看成是一种美德。(p8


萨特谜一样的人生:


1、拒绝诺贝尔奖


2、比如他与波伏瓦的关系;


3、死后的巨大声誉。


二、童年


【第一次接触书】


我还不识字,但为了赶时髦,要求有我的书。于是,外祖父……要来了莫里斯·布肖写的《布肖故事集》(民间传说)……我想立即举行接收仪式。我捧起这两本小书,问了问,摸了摸,漫不经心地翻到“要找的那一页”,发出啪啪的响声。……我力图把它们当做玩具娃娃,哄哄,吻吻,打打,也不成功。我只得哭丧着脸把书放到母亲的膝盖上。她……抬头对我说:“你要我给你念什么啊,亲爱的?仙女吗?”我疑惑地问道:“仙女,这里面讲仙女吗?”


【第一次阅读】


我于是嫉妒起母亲来,决心取她而代之,强夺了一本书,书名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我拿着书躲到堆杂物的房间里,爬到一张有栏杆的铁床上,摆出一副读书的样子:我顺着一行一行黑字往下看,一行也不跳过。……(大家教我识字,我)一半靠死记硬背,一半靠连蒙带猜,反正我一页接着一页地往下念。……我欣喜若狂:这些像在标本盒里的植物一样被晒干的声音,现在也属于我了。先前外祖父用目光使干枯的声音复活:他听得明白,我却听不明白。现在我也会听了,也会满口讲客套话了。我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对书的敬畏】


我没有扒过土,没有掏过窝,没有采集过植物,没有扔石头打过鸟。然而,书是我的鸟和窝,书是我的家畜和畜棚,书是我的乡间。书柜是一面镜子,把世界一并收入其间。它与世界一样无边无际,千姿万态,变幻莫测。我投入了难以置信的冒险,为达到书柜的高处,得爬椅子、登桌子,大有引起山崩地裂把我埋没的危险。


【读不懂的书】


我趴在地毯上,枯燥无味地浏览着封特奈尔、阿里斯托芬、拉伯雷的著作,文句硬邦邦的,我怎么也啃不动。于是我仔细观察,绕着圈子走,假装躲得远远的,然后突然出其不意,一个回马枪,攻其不备,但多半没有用,不懂的句子依然严守秘密。


【书中的世界更真实】


我吃力地把词典放到外祖父的写字垫板上,把它打开,一本正经地在里面掏鸟窝捉鸟,捕捉停在逼真的花上活灵活现的蝴蝶。书里人畜皆有,栩栩如生。版面是他们的躯体,正文是他们的灵魂,是他们独特的精髓。我们一出家门遇见的则是轮廓模糊的草图,多少近乎原型,未臻完善:动物园里的猴子反倒不太像猴子,卢森堡公园里的人反倒不大像人。……我认为概念比事物更真实……由此产生了我的唯心主义,后来我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方始摆脱。……我们的客人告辞后,我自个儿留下来,从这平庸的墓地逃跑,到书里去寻找生活,寻找欢乐。


【少儿不宜】


情人这个词,我当时经常在高乃依的悲剧中见到,但不解其意。情人们拥抱亲吻,海誓山盟永睡一张床(稀奇古怪的习惯:为什么不像我和母亲那样分开睡在两张相同的床上呢?)


【永垂不朽】


在我看来,作者们并没有死,反正没有完全死,他们变成了书罢了。


三、如何写童年


我们就发现,事实上萨特的童年非常有趣。一方面,充满童趣;另一方面,其实充满成年人的眼光。事实上,不存在真正的童年。只有成年人理解的童年。


再举两个例子,都出自《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 


1、长妈妈谋杀了我的隐鼠。 


2、长毛的故事。


优秀学生作品


1.9.png


20.png

21.png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