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这里涉及到「阿罗汉」的四个等级。
一是初果罗汉,也叫须陀洹。初果罗汉破除了身见,明白人有来世,不生不灭的道理,懂得生死是一种因缘法则,你就证初果罗汉。他的功德:第一,永远不落三恶道;第二,轮回在人道、天道,七次往返人天。二果罗汉叫作斯陀含,二果罗汉还要一返人天,他还要轮回一次人,轮回一次天。三果罗汉,叫作阿那含,也叫作「不还」。怎么不还呢?他在天上最后一生,再也不到人间来;或者在天上只有最后一生,如果圆满以后天上也不来。因为二十八层天都是凡夫天。那么这里的『诸漏已尽』,一定是指四果罗汉,也叫阿罗汉。这个『漏』主要是指在三界六道中的粗重粗浊的见、思这两种烦恼。「见」,一般地对应于世间法里的世界观,他懂得了人没有生死;「思」就是我们的烦恼习气,杀生、贪、嗔、痴、慢这些粗重的烦恼没有了。无复烦恼,就是『诸漏已尽」,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逮得己利,尽诸有结:『逮』就是『得』,『得』就是『逮』。指四果罗汉已经成就了自己的功德。『尽诸有结』,『尽』这里解释为断除了一切的『有结』。这个『有』呢,既可以笼统地解释为三界里的见思烦恼;也可以细讲为三有、九有、二十五个有。
所谓「三有」,就是把六道分成三界——欲界、有色界、无色界。欲界包括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包括六层天,第六层天往下都叫欲界,此界众生对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非常执著。
从第七层天到第二十四层天,叫有色界。有色界的天人不需要通过男女生活来生儿育女。利用禅定功夫,由下层天往上实行生命的进化,越往上越殊胜,自己生自己,从下面一层天生到上面一层天。天人几百万岁,身体都净如琉璃。
还有另外一种天身更加殊胜,也就是从二十五层天到第二十八层天,叫无色界天。他嫌有色界天人这种肉身拖累,不自在,故证得一个灵体,跟「阿罗汉、辟支佛」很相似,但是阿罗汉、辟支佛那个灵体永远不会六道轮回。而无色界天人福报满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原因即在于,天人修的是凡夫禅定,他以一种强烈的意识心命令自己,这个肉身空空空……就想这肉身没有,但是他烦恼没有除,贪、嗔、痴、慢、疑还在;而阿罗汉、辟支佛是通过艰苦的修行把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这些粗重的烦恼习气全部破除,所以他永远不落六道轮回。当然他愿意再到人间来投胎受身弘扬佛法,又当别论。
有色界天十八天,禅悦胜过男女之欲的快乐一万倍!欲界众生最难放下的就是男女生活。我们要权衡利弊啊!要修行啊!男女生活不断,你都超不过第六层天!欲界六天还有夫妻生活,但比起人间来不知道要文明多少倍。第四层天、第五层天、第六层天的天人,他们笑一笑、看一看、手拉一拉就满足了,而且就能生儿育女。
也有的把它说为「九有」。欲界一个,有色界四禅天是四个,无色界四空天也是四个,叫「九有」。这九有也是从九个方面来划分众生的类别,都有各自特殊的烦恼。
「二十五有」呢,地狱、饿鬼、畜生和阿修罗道,叫四有;以须弥山为中心,分四大部洲,也是四有,地球在南瞻部洲;四禅天加四空是八有;再加欲界六层天这六有,还有带有特殊性的一个无想天、一个五不还天、一个大梵天,一共是二十五有。
那么无想天的天人其实包含在四禅天中,他修无想定,也能得到四禅天的大福报,但是福报完了以后下无间地狱。现在有些人把修禅定偏离成无想定,或者开天眼、开天耳,在动相都还没有破除,就自以为是。大梵天是指一种外道,这种外道把这大梵天看成是一切万法的主宰、看成是佛、是上帝。「五不还天」是三果罗汉寄居之处。
这是『尽诸有结』的『有』,讲到这里。『结』就是烦恼,障碍我们开智慧、证涅槃。『有』即是『结』,『结』即是『有』。
讲『尽诸有结』也好,『诸漏已尽』也好,『无复烦恼』也好,一般地都是在介绍四果罗汉以上的境界。当然这个烦恼,这个『结』,这个『有』啊,既通大乘也通小乘,但最低保障线是解决了三界六道里粗重的见思烦恼。如果讲大乘,那就涉及到阿罗汉、辟支佛破除尘沙烦恼以后明心见性,尚有四十一分无明微细烦恼需要破除;包括等觉菩萨的生相无明,都叫『有』,都叫『结』,都叫烦恼。
心得自在:心得自在,身必然就得自在,这是肯定的;身得自在的人,你心不一定得自在。身得自在的人,你在某一个时空点,可以说为心得自在,但是不究竟。这个『自在』的含义我们要明白,是讲自在自在,再也不会为自己、为名闻利养去生烦恼、打妄想。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㝹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从这里往下,介绍法会大众的代表。要注意,以欢喜心跟听故事一样来学习,你容易进入境界。但是,每一个菩萨的公案,都是现身说法,启发我们修行的智慧。要放心,把每一个菩萨就当成是你自己。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微妙法。懂了以后讲给别人,这也是讲经说法,度化众生。
阿若憍陈如
五比丘之一,婆罗门种。『阿若』是名字,讲全了,叫「阿若多」,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是姓氏,译作火器。在无量劫以前,这个憍陈如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歌利王。佛得道以后,首先度他。因为佛在因地发愿,得道以后首先要度化自己的仇人。佛讲了小乘的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法门,憍陈如当下证阿罗汉果。
摩诃迦叶
译作「大龟氏」。他的先祖修行,有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所以叫「龟氏」。『摩诃』可以把它解释为「大」,因为在佛的弟子中姓『迦叶』的人太多。印度有一种习惯,姓即是名,名即是姓。这个迦叶因为是佛的大弟子,所以叫『摩诃迦叶』,属于是「头陀第一」。「头陀」译作「抖擞」,即去除尘劳烦恼。
修头陀者有十二个规定:(1)要选择空闲的地方;(2)要过托钵的生活;(3)次第乞食不择贫富;(4)每天日中一食;(5)要适量饮食;(6)午后不得饮浆;(7)要穿粪扫衣;(8)只有三身衣;(9)要常树下坐;(10)要常露地坐;(11)要在坟间坐;(12)要常坐不卧。
你们要懂得珍惜福报啊!几十个人睡大通铺,是不是很苦、很乱七八糟的?可是比起佛菩萨老前辈来看,我们现在是天堂啊!而且人多在一起,是不是很快乐,很自在啊?往往就能以此更好地调整我们的心态,就看会不会用心,修行人要了生死啊!
但是佛也规定,这十二种苦行你任意选择其中三项,你就叫苦行僧,可是摩诃迦叶他全部修,所以叫「头陀第一」。这个第一还有缘故。摩诃迦叶是当时印度的一个婆罗门贵族,大富翁,他把所有的家产来供养三宝、供养穷人、放生等等。他皈依佛剃度的时候已经一百多岁。富贵而入道,年老修苦行,我们作何感慨啊?讲老实话,就是过去皇帝国王的生活标准,都不及现在啊!我们要当心呐!虽然时代变了,成佛的标准没有变。把多余的钱财用来供养三宝,用来办慈善事业,这是菩萨道。
摩诃迦叶还有一个别号,叫「饮光尊者」。关于这个别号的来历,有一个公案。久远劫前有一讨饭女,为了求佛加被,每天佛前礼拜。礼拜时,她看见佛脸上的金脱掉一块,心里很难过,心想若我有了钱,一定要为佛装金。她发了这个愿马上就有感应,一天走到路上捡了一枚金币,等于发了一笔财,这下可满她的愿了,于是就拿到金店里去找打金的师傅。而迦叶尊者的前身就是这个造金师,他问道:「你从那里得来的金钱呢?」贫女答:「我在路上捡的!」造金师再问:「捡了金钱,为什麽不买衣服穿,买些吃的,或者住间好的房子呢?」她说:「我曾经发了愿,要为佛像装金的!」造金师感动了,说:「好,我也随喜你的功德,我去替佛像装金不要工钱!」从此以後,第二生,贫女和造金师两人都感得了果报,身上有光明。到了释迦佛成佛时,他们的善根都成熟了,同时都出了家。男的叫迦叶比丘,女的叫迦叶比丘尼。
那么真正讲这个「饮光」的含义,是指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你能给人以安全感、智慧感、庄严感,这就叫佛光普照。依报随着正报转,一个人心地光明、慈悲柔软,他表现在举止、言谈、衣食住行,他的气质就能摄受人。这个东西是装不出来的,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有些人尽管长相很庄严,但他心理阴暗,别人看到是不是感到恶心呢?总感到这个人是装模作样。
有一个小孩子在大街上看到许多人亲近残疾人。回去就跟他爸爸讲,又问怎么那么多人都很喜欢他?他爸爸又问他:「那你喜欢不喜欢他啊?」小孩想了一下说:「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他,他看起来特别慈悲。」所以他爸爸告诉他,「那就是贤人」。
这是不是我们修行的秘诀啊?你不要老想去改变别人,那是打妄想。老想改变别人,他表现出来的气氛一定是与别人格格不入。当然你发慈悲心,为了度化人又当别论,那你一定是充满了慈悲,无我。
优楼频螺迦叶 伽耶迦叶 那提迦叶
三个迦叶三兄弟,分别为老大、老二、老三。『优楼频螺』翻译为汉语,叫木瓜林,这个迦叶常在木瓜林里修行;『伽耶』,译作城,其家在王舍城南;『那提』,译作河,住在流经伽耶城东的尼连禅河旁,故得斯名。兄弟三人都是修崇火外道,也就是修火观。
怎么修火啊?观想自己就是一团火,然后在火里走路,在火里吃饭,把火吃进去就跟喝清凉水一样。连火都可以跟我们自己相容,那么我们的冤亲债主能不能跟我们相容啊?能。要注意从中要开智慧啊!
那么佛成道以后,把目光对准了这弟兄三人,先从老大开始。佛以旅途借宿这个名义开口,说:「长老啊!我长途疲劳啊!能不能借贵方一块宝地,给我睡一个晚上啊?」他说:「我们这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住宿呀!倒是有一个地方,但是在山洞里,那里有一条火龙啊!你去,它会把你吃掉啊!」佛讲:「那也没有办法呀,将就一下吧!」好!到了半夜,火龙用邪火烧佛,佛陀入于三昧,不得其害,然后把火龙收入钵中并给它说法,所以火龙皈依佛陀。佛在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示现神通收服这个『优楼频螺迦叶』。那么老大带着五百弟子一来,老二老三自不待言,相继带几百弟子皈依佛陀。僧团一下扩到一千多人。07
随喜赞叹 阿弥陀佛!
谢谢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老师🙏🙏🙏
感恩讲解!感恩!感恩!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
请问是不是印广法师讲的?
🌹🌹👏
《妙法莲华经》,原名《正法华》。华为实因,取义正之本,法之源。后人改名《妙法莲华经》。明目张胆珠联璧合《楞严经》中:“大方广妙莲华王”之别名!“是名妙莲华,金刚...
明心见性,破迷开悟,身心愉悦,不再迷茫
《法华经》的核心思想是“开权显时,会三归一”,倡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同归一佛乘,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法华经》是南北朝之后,中国佛教走向以大乘佛教为主流的重...
《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
法华经浅解
佛陀金口玉言,称赞《法华经》为『诸经之王』;以种种譬喻言辞,把《法华经》说为『无上妙法』,无量国土之无量众生历经无量劫,欲听闻《法华经》之名而不可得。今天,在座...
这部《法华经》是佛法的大海,弘扬流通非常急迫,而且受持者的感应非常灵异,以往历代都有著书,于是摘取历朝大德能够经得起考证的事迹,为有缘众生朗诵。希望善知识听完以...
感恩老师!感恩遇见!!感恩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