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民生·社会-仅有事后惩处,难阻虐童悲剧

1-19民生·社会-仅有事后惩处,难阻虐童悲剧

00:00
06:41

仅有事后惩处,难阻虐童悲剧(女声)

 

半月谈记者 张斌

 

2018年年末,深圳虐童事件的曝光让“虐童”又一次扯动大众的神经。与此同时,《半月谈》年初报道的一起陕西虐童事件则有了最新进展,报道中遭遇令人动容的小“豌豆”,其继母因虐待行为获法律制裁。只是,事后惩处已不能弥补孩子受到的严重伤害。我们不禁要问:不再让孩子有“豌豆”式的悲惨经历,家庭之外的力量当如何撑起足够严密的保护伞?

 

悲剧引发的思考

2017年3月29日,已经呼吸骤停的“豌豆”被送入陕西渭南市第一医院。在抢救过程中医生发现他身体有多处伤痕,怀疑其曾遭遇虐待,随后报警。因病情较重,孩子辗转被送往西安救治,最终诊断为急性特重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

参与办案的陕西渭南市一位民警说,经调查,孩子受伤系其继母孙小倩虐待所致。调查显示,自2017年3月份起,犯罪嫌疑人孙小倩因其继子不听管教等原因,先后对其采取竹棍、绳索殴打,罚跪,罚站等方式加以虐待,致使孩子全身多处受伤。3月29日上午,孙小倩与继子独处时,以其弄脏床铺、顶嘴为由,多次击打其头部,致其严重受伤。同日9时许,孙小倩将意识不清的孩子送至医院。

最终,孙小倩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6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虐童案虽已审结,引发的思考才刚刚开始。面对家庭虐童,社会能做些什么,制度又应当做些什么?

 

虐童也是“家务事”?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豌豆”在被虐期间曾经多次直接或间接与小区邻居、学校等外界接触,但并未获得足够关注,一些人止于简单询问情况,并未进一步干预,施以援手。

小区门口一家超市的老板娘说,案发前几天,孩子还来到她家超市,“眼睛以上到额头都是青的,孩子说是磕的,又说很饿,好几天没吃饭了”,“给了他一个面包,我也没多问,没想到他是被虐待了”。另一名小区居民说,此前孩子曾去她家玩耍,期间她端出青枣,孩子一下吃了两盘,“现在想想,孩子可能在家经常挨饿”。还有居民说,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但并未细究。

不少小区居民坦言,一直觉得教育孩子是人家家务事,外人不方便参与,看到媒体曝出孩子被虐待,他们也很气愤,但不知怎么才能“插上手”。半月谈记者随机走访了一些小区住户,他们对于虐童如何救助和儿童权益如何保障了解得并不多。

 

虐童救助,如何形成合力?

多位专业人士表示,维护儿童权益不能仅限于依照法律的事后惩处。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社会群体缺乏关于虐童事件的敏感意识和发现意识,另一方面,儿童保护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少短板。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程秀兰说,当前大众家庭教育观念中一些代代流传的落后认识仍根深蒂固,如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家“关起门来”的事情,与外人无关。“多数虐童事件发生的环境相对封闭,加上对象是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直接导致了虐童往往不到后果极为严重时无法发现。”

西安市一位街道办主任说,鉴于人员配备和制度设置等多种原因,目前基层社区对家庭受虐儿童的发现和保护体系比较羸弱,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社团层面,相关部门的工作难以发挥主动性,而后置式处理模式往往不能弥补孩子已经受到的严重伤害。他认为,广州、深圳等地一些社区招纳专职社工,并在特定时间进行家访的方式,相对有利于提前发现儿童受虐的蛛丝马迹,从而进行前置干预。

渭南市临渭区教育系统一名工作人员说,学校对于再婚家庭或者发生变故家庭孩子的了解往往不够细致和全面,这一情况值得重视。随着镇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全社会对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心理状态的关注需要加强,应当设法走入孩子的内心。

共青团西安市委权益部部长李尤认为,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权益保护需要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良性互动,织就一张严密的预防保护机制网,尽力实现早发现早挽救。毕竟,无论是幼儿园虐童,还是家庭内部虐童,尽早发现才能将孩子可能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编辑:范钟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