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先生 《庄子》 逍遥游篇(三)下

白云先生 《庄子》 逍遥游篇(三)下

00:00
24:38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所以说,那些学识能胜任一官半职,做地方长官能够治理一乡百姓,通晓德治之道而被国君任用,并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乡之士,和一国之士。他们都自视自己的智术,为治理天下的道。他们和斥鴳一类的人一样,也都是蔽于一曲之理,而不能领会真正的大道。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犹然自视而笑。笑什么呢?他和那些一乡之士一国之士,也是同类的人。蔽于一曲之理,而不能理解真正的天道。得一曲之方术,而以为见大道之根本,自以为得道,故犹然而笑。


宋荣子,即宋钘。宋钘是老子道家思想的传人,和尹文并称,是尹宋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宋钘的思想,在后面《庄子·天下》篇里面是这样概括的:“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


有人误认为宋钘是墨家中人,这是个误会。从孟子对宋钘的尊重来看,宋钘显然不会是墨家中人。因为孟子认为墨家是异端邪说,他对墨家,从来都是劈头盖脸的批判,认为墨家中人都是禽兽不如的东西。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即便是全天下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的得意兴奋。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即便全天下的人都非议他,他也不会感到更加的失落沮丧。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宋荣子认为,天下大乱,问题就在于百姓好斗。如果百姓不互相争斗了,那么天下也就天平了。怎么才能让百姓不斗呢?宋荣子主张定内外之分。外是指以禁攻寝兵为外,内是指以情欲寡浅为内。


具体的说,在对外的方面,宋荣子提出了百姓不斗和诸侯不战的思想。这和墨家的非攻思想有点类似。


在对内的方面,宋荣子认为,人之所以好斗,是因为他生气了,所以才好和人斗。如果人可以不生气的话,那么天下就没人相斗,社会就太平了。怎么才能让人们不生气呢?宋荣子提出了恕道的思想。


宋荣子的恕道,和孔子说的儒家忠恕之道,完全不一样。宋荣子是怎么推导出来他的恕道的呢?这里面就引入了一些名家的思想。以形名之辨,来支撑他的荣辱之辨。这是当时稷下学宫很多学派的一大显著特征,各个学派互相掺杂和交织。


尹文和宋钘的形名之辨,体现在他们的别宥论中。具体的表述是:“接万物以别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待万物,要从万物未分化之前无边界无名无实的状态去理解它们。


以此观物,万物并不是它们自己所呈示的那样。比如,在宋荣子看来,你打了我的脸,我不会生气,因为你打的不是我。我打你,你也不应该生气,因为你也不是你。再比如,一个人抢了另一个人的钱包,被抢的人说,你为什么抢我的钱包呢?抢劫的人说,我没看到有人,我只看到了钱包。这就是宋荣子的别宥思想。把万物的分界都抹消掉,人没有了自我认同,所有的边界都消解,那么也就没有了人我之分,没有人我之分,也就没有了荣辱之别,没有了荣辱之别,也就没有了争斗。这便是宋荣子的见侮不辱的荣辱之辨。


这种思想,真的能解决天下大乱的问题吗?庄子认为,宋荣子并未得道。他只是以用名家和墨家的一些理论工具,来支援他的道家思想。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老子的思想。庄子欣赏宋荣子的地方,只是他可以不被支离破碎的源于万物的小知,禁锢自己的心智。但是宋荣子的论证过程,是借着名家的思想来完成的。


所以,荀子说宋荣子从头到尾都是在诡辩。荀子对宋荣子的批判一针见血。他说宋荣子所主张的情欲寡浅和恕道,是蔽于欲而不见得。荀子认为,人的欲望是天然存在的。人吃不饱,为了活命,总免不了会互相争斗吧?所以不能通过纯粹精神的力量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应该通过把国家治理好,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对于宋荣子的别宥论,荀子说,这是诡辩,是以名乱实。


我们进一步来推导见侮不辱的思想。被人打脸,不生气,说打的不是我。那被人杀了,是不是也不需要追究杀人者的刑责呢?因为杀人犯完全可以说,我没杀人,我没看到有人,所以我杀的不是人。那么这个社会,岂不是更加的乱套了呢?所以,荀子对宋荣子的批判,还是很有道理的。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在当时的天下,宋荣子,没有从以支离破碎万物出发而得出的小知,主张以小智小术治国。他超越了小知对自己心智的禁锢。宇宙万物,大则天地万物为一。小则,分化万物无穷无尽,蜩,学鸠,斥鴳,皆是翱翔在树林与蓬蒿之间的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不见大道天地,见众物纷纭只会各守一隅,获得的都是小知。这种无穷多的支离破碎的小知并立与世,便是数数然的状态。


虽然,犹有未树也。尽管宋荣子和那些肤浅的蜩,学鸠和斥鴳相比,他已经高明了很多,起码他摆脱了心智被小知所禁锢,不会以物立己。但是他也并没有得道,更没有以真正的大道治理天下。他仅仅弄明白了,道非俗非物,人不应该被小知禁锢这个事。


宋荣子起初学于老子,但是最后却流入名家的诡辩之术,试图用纯粹的精神力量,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这显然并未得老子之道的真理。宋荣子,犹有未树也,未树什么呢?庄子认为,他未树天道。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御风而行,讲的并不是一个神仙飞来飞去的事,而是一个天文学和历法现象。上古时期,会把掌握天道的人,和日月星宿叠合在一起;也会把人间的天子,和天上的昊天上帝叠合在一起。圣人行天道于世,百姓见圣人神灵,便以为是神人。


在中国文化里,神是指天地造化之良能。而不是现在流俗所谓的那种无所不能的神,这种所谓的淫祀之鬼神,在中国文化里被称之为妖怪,而不称为神。尤其是我们现在人崇拜的胡鬼戎神,就更是腥臊不堪的妖怪了。


在上古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和神是混淆不清的。天地有造化万物之良能,为天帝之神。圣人知天道,而造化天下,百姓便认为,这样的人也是神,和主宰天地的上帝,是一样的具有造化之良能的神。古书里面讲的圣王登天,并不是飞到天上去,而是指他掌握了天道,知道什么时候下雨,知道节气变化。百姓认为,这就是登天。直到五帝之一的颛顼时期,颛顼绝地天通,神和人才得以泾渭分明,神是神,人是人。


颛顼为什么要绝地天通呢?因为那时候,掌握天文历法的人太多了,导致历法不够统一,以至于天下大乱。所以,颛顼绝地天通,实际上并不是神话,也不是志怪传说,是为了禁止老百姓往天上飞。而是国家要垄断天文历法的知识和道术。这些都是天文学事件。


在逍遥游篇的后面,藐姑射之山神人,也是类似的天文学描述。到后面我们再讲。在本句里面,列子的形象,和月亮叠合在了一起。


泠然善也,泠然,月亮阴冷之意。善也,是说列子掌握了以月球的运行规律来定历法的道术。善,并不是说列子飞行的姿势好看,也不是说列子是个飞行技术娴熟的人。在道家中,善通常都是指合乎天伦,掌握天道。


旬有五日而后反。这句是对太阴历的具体描述,一个朔望月周期为29.5天。旬有五日而返,是半个月十五天后回归。月球的圆缺变化,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


在古代的传说中,列子御风而行,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庄子的这个版本,飞十五天而返。还有一个是祖冲之说记叙下来的另一个传说版本,列子御风而行飞半年而返,从春分飞到秋分。这是很明显的,一个太阳历的回归年的半年。古代类似的传说很多,多数都是天文现象,而不是志怪现象。再比如,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都是太阳历的天文现象。后人只当成了志怪故事去读,而完全没有发现,他们其实都是天文学现象。


蜩、学鸠和斥鴳,只知有物,而不知有天。所以他们只能理解小知小术。这样的人用小知小术治国,一定是国家的灾难。而宋荣子这样的人,虽知物之小却不知天之大,更不知天道之理。对于天文历法这些天道之理,宋荣子是完全不懂的。虽知有天,而不知天道,显然是不可以治天下的。所以宋荣子犹有未树也。进一步,庄子以列子御风而行写了篇寓言,来阐述天道之理。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像列子这样掌握天道的人,用历法确立农时,指导百姓进行农事生产,这样对于天下百姓来说,致福,是天道之功,人可以利用天道,而主宰人间的福祸,这是确定的事情。而那些不能掌握天道的人,他们对福祸是什么来主宰的,如何来趋福避祸,完全没有认知。于是,他们只能靠淫祀求福,靠方术致福。这样各种各样歪门邪道的致福之术,在庄子看来,就是数数然的样子。而列子这样的神人,以天道致福,所以他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这里的行,不是指飞行。而是对应前面的知。先有知,而后有行。有小知者,则有小行。有道者,则行于大道,为大行。所以这句话讲的是,这样虽然可以免于小知小行,行大道于天下。但神人之功,仍然是以人待天,赖天之功,而成人之神。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天地之正指依循天地运行的常理。御六气之辩,在中国的历法中,每个月的月初为节,月中为气。六气之辨,是指从春分到秋分,半年内,也就是六个月时间中的天地之气的变化。以游无穷者,施天道于天下,不赖天地之功而成人之神,为而不恃,功成事遂身退,而逍遥于无穷的天地间,这样的人,谓之圣人。对于圣人来说,他还需要凭借天道之功,而成就自己的圣人之名吗?显然是不需要的。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说,以道立己,而非以外物和世俗小知立己者,这样的至人,以外物世俗来看,他无身无己。以天道立其神明建其功业,神人之神,非人之神,而是天之神;神人之功非神人之功,而是天之功。所以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不以天道之功而成其神灵,不居天之功而成己之名,故可以谓之圣。所以说,圣人无名。


从古至今,华夏圣王之道,一以贯之,皆为了经世济民平天下之道。而要治国平天下,则要以道理身,理家,理乡,理国,平天下。凡是举道之名,而不行道之实,不能修之齐民,用以理身理家理国者,皆为非道。


庄子之学,讲的是最高的圣王之道。而后世解庄子,多数流于鄙俗浅陋。现今尤为如此。比如,现在很多人解庄子。至人无己,就字面意思直接解释为最高明的人,是没有自己的神人无功,理解成神人是没有功劳的。圣人无名,则理解成,圣人是没有名字的。并且,这样的人还要振振有辞的说,我们这么理解庄子,都几十年了,这样学庄子,学生才能考高分。古圣之道,毁于莽夫粗汉之手,斯文丧尽,何其悲哉?


所以,理解庄子,切不可拘泥于小学小术。声韵,训诂,考据,句读,这些都是小学。都是小孩子才学的东西。只有义理,才是大学。如果一个成年人,还以这样的小学,来解读圣人之道。那么一定是缘木求鱼。以小术求大道,道不可闻。以小学求大学,则大学不可知其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笑而过_cqp

    除非庄子本人,否则后人解读不可能都是客观的,都有主观成分,不应存高下之分。各人吸收消化和应用不同,对自身利益不同,不应存分别之心。既然道家是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那么有的人把庄子的话固化成道,有的固化成德,有的固化为仁,这些都是可以的。否则按白云先生说法,庄子是一味抬高自己,那他的作品怎么可能流传到现在呢,因为一味抬高自己就不是道,不是道是谬种,怎么可能后世奉为经典。而且句读 语气这些都不会,你让人怎么直接了解语义呢,只能大家听你的解释才对了?哈哈,先生还望三思。最后还是感谢分享

  • wonderful_qx

    我受西医误治,遂入中医。研黄帝内经,用伤寒我身。偶缘识白云先生,听其解老子,解中西方哲学之别,辩尼采墨家等派。解当今金融斗争之本质。善哉! 今听白云解庄子,才能理解和敬佩。 如果以6年前的我的心智,我的评语如下:跳大神的解读,极其粗鄙,毫无包容之心,高傲之级。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2 回复 @wonderful_qx: 又一个被成功洗脑的,至道学宫收割韭菜的效率还不错……别把中医的功劳强加给至道学宫,他们根本没有什么中医,中医不过是他们吸引人气的话题而已,中医在他们眼里只是下医,他们想要的是上医,他们想医社会……

  • KatherineCFA布偶猫舍

    诋毁他人捧高自己,哪个老师教你的?估计庄子还活着都有被你气死

    九地之人 回复 @KatherineCFA布偶猫舍: 不知好歹的东西!

  • 听友347045802

    第一回听逍遥游的讲解,太震惊了,跟书上的注解完全不一样,瞬间觉得脑洞被打开了

  • 若瑜_l1

    请问文章后部分与前部分你解说的天体说有什么关系?你的解说有些牵强,前后不一致。

  • 紫衣仙子艳儿

    果真,看了评论,主播的反驳,与文章的大气,太掉档。以后不会关注

    听友321653550 回复 @紫衣仙子艳儿: 他只是个读书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被小知禁锢了

  • 张三君

    以上诋毁别人人解读,我就说一句话下士闻道,白话解释……自己发挥一哈你的头

    九地之人 回复 @张三君: 别理他们

  • 芳硕86

    看到主播不断的和听众斗气说话,不再关注了。

  • 1584950eklx

    佩服!文章解析得太好了,朗读得非常端庄清楚,感谢分享!!

    九地之人 回复 @1584950eklx: 主要是文章好

  • 卦台山周易大学

    逍遥游,只有星象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