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弹古琴也是一件颇具仪式感的事情,古代琴人们有哪些古怪要求,奇葩讲究呢?这些讲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明代的《文会堂琴谱》中有古琴“十四宜弹”、“十四不宜弹”,以及更严重的“五不弹”,堪称有史以来最全面的弹琴装X指南。
十四宜弹: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十四不宜弹: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法司中,在市尘中,对夷狄人,对村俗子,对商贾客,对娼妓女,饮酒醉后,夜事淫后,毁形异服,腋气燥嗅,鼓动喧嚷,不盥手漱口。
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中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
另一个版本的“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 “十四宜弹”
◇听众 :“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
“可人”在过去就是称心如意的人,“遇知音”和“逢可人”是一个意思。
《琴书大全·弹琴》说:“道人弹琴,琴不清亦清”。
尤其在明代以后,许多琴曲都出自道家题材,比如《羽化登仙》、《列子御风》、《崆峒问道》等等。古琴音乐空灵清澈,意境深远,是文人用音乐参禅悟道的最好方式,宗教界人士也可谓是古琴最理想的知音。
◇环境
东方哲学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山水不仅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题材,也是琴曲的主要题材之一,比如《山居吟》、《高山》、《碧涧流泉》、《石上流泉》等等。
琴曲因山水而生,自然也会从天地万物中汲取音乐的灵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画家宋宗炳曾经写过这样的名句“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在很多文人山水画中都可以看到经典的古人弹琴画面。
《石上流泉》的片段
◆“十四不宜弹”以及“五不弹”
“不弹”比“不宜弹”程度更重一些,但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天气
“风雷阴雨”,“日月交蚀”,这些日子在古人看来不吉利,不仅不宜弹琴,而且相当于黄历上的诸事不宜。
◇准备
古琴演奏起来声音小,如果周围很吵,自然没办法展现它低沉悠远的音色,而且如果有其他的俗乐干扰,也没办法演奏。
“饮酒醉后”,“夜事淫后”,“毁形异服”这三个场景很有趣,更适合西方摇滚音乐人。明代以后的文人雅士认为这些会影响古琴的庄重,这其实是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古琴在没有被文人群体架起来以前却不是这样。
魏晋时期,那些大名士完全是一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模样。近现代同样有许多琴家喜欢饮酒,有很多酒后抚琴的例子。
《酒狂》片段
“沐浴更衣、盥手焚香、衣冠齐整”,这类太过仪式感的行为与音乐完全无关。
为音乐而音乐,不用借助其他的艺术形式来理解音乐。因为音乐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艺术,正是因其完全不借助现实中出现的形象或者物体,跳过物质世界,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和意愿,才被叔本华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称为最高形式的艺术。
◇听众
过去说“对夷狄不弹”,夷狄是野蛮、落后、没文化的象征,认为华夏就是世界的中心。而现在,为了向全世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要为外国人演奏古琴。
古琴需要推广,需要更多人的理解,需要有群众基础。因为音乐是普世的。老掉牙的规矩自然也应该慢慢被社会淘汰,古琴虽然没必要迎合世俗趣味,但至少应该弹给更多人听,争取更多的知音。
支持国鹏老师,之前对这些宜弹不宜弹只有模糊的认识,现在您一讲,我心里就敞亮多了
古琴的声音太小了
这节课听下来觉得你不是讥讽嘲笑就是挖苦。一副没教养的嘴脸。别人连你家狗都不如了!
不懂的话,还是不要随口乱讲的好!
请问背景琴曲是什么名字?
本书聚焦新德意志帝国建立,一个更广泛的新精英阶层逐渐崛起,政治家俾斯麦与金融家布莱希罗德的关系成了这种重组的缩影。本书是对一系列事件和促成这些事件的利益与情...
自己读得第二十三本书,请大家多多支持
从1954年第一册《玛蒂娜在农场》于比利时出版,玛蒂娜这个自信、乐观、优雅、独立的女孩已经陪伴了全世界数不清的小读者69个年头,并广受大家喜爱。她的故事被...
《GrammarToolkit》系列套书共24本,由美国陪你读书语言研究与发展中心出品,带孩子在欣赏绘本故事的同时学会语法知识。这套书分别讲述了情态动词、介词...
重要提示:已购买《跨界DJ国鹏:给所有人听的古琴艺术课》完整付费专辑的听友请勿重复购买!他走在音乐时尚最前沿,却还是世界古琴曲收藏第一人。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实现了...
牙周病学是目前我国口腔医学领域中的短板,很多口腔全科医生对于牙周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本专辑旨在向口腔全科医生普及牙周基础知识,每天学习几分钟,掌握牙周很轻松!
Hi大家好,我是雨飞,此刻刷到我声音的你,说明我们之间有听缘哦!我是一个惜缘的人,感谢你此刻的停留,我想邀请你当我的随缘路人,一起见证我蜕变的2024.…
俄罗斯籍瑜伽行者DadaSadhananda是一位资深的瑜伽静坐教范师,他修习、教授瑜伽至今已有30余年,有超过2万小时的静坐经验,所创办的线上”一步一步学静...
长知识了,谢谢普及,让我在学琴的同时,能更多了解古琴的深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