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2002年——始终是“人”的故事(独家)
 7913

《无间道》2002年——始终是“人”的故事(独家)

00:00
16:24

无间道

——始终是“人”的故事

导演: 刘伟强 / 麦兆辉

编剧: 麦兆辉 / 庄文强

主演: 刘德华 / 梁朝伟 / 黄秋生 / 曾志伟 / 郑秀文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03-09-05(中国大陆) / 2002-12-12(中国香港)

片长: 101分钟 / 97分钟(导演剪辑版)

豆瓣评分:9.2

好于98% 剧情片

好于99% 犯罪片

 

关于电影


 

1991年,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健明(刘德华)听从老大韩琛(曾志伟)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队成为黑帮卧底,韩琛许诺刘健明会帮其在七年后晋升为见习督察。1992年,警察训练学校优秀学员陈永仁(梁朝伟)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终极目标是成为韩琛身边的红人。2002年,两人都不负重望,也都身背重压,刘健明渐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陈永仁则盼着尽快回归警察身份。

  重案组从陈永仁手中获悉一批毒品交易情报,锁紧目标人物韩琛,没料情报被刘健明泄出,双方行动均告失败。但此事将双方均有卧底的事实暴露,引发双方高层清除内鬼的决心。命运迥异又相似的刘健明和陈永仁开始在无间道的旅程中接受严峻考验。

 

播讲人 赵小姐在城中

(专注生活,探索人生,更多故事,更多节目类型请在同名vb围脖来找我!)

 

文案

 

前导2002年的《无间道》在香港一经放映,一举斩获5500万港币的票房,并荣获二十二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如同划开时代逆境巨斧,瞬时成为香港电影市场的救市之作。没有人可以想象,香港警匪电影,一度成为老旧话题的类型片再度翻红成为一代经典,讲到底也还是个抓卧底,抓叛徒的故事。

 

正文:有人采访刘伟强,他始终认为:《无间道》是一部很商业化的电影。但是他也奇怪,在商业电影很难拿奖的现实处境下,《无间道》依然有很多奖可以拿。这其中最开心的还是拿到了金马奖。而金马奖是一套完全不同的选片规则。这些年中,我们并不难看到电影时常出现浓重的商业味虽然这是由电影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的,就像《加勒比海盗5》、《极限特工3》、《速度与激情8》,它们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商业票房表现力极佳,就拿《速度与激情8》来说,在中国内地上映第一天就轻松收入4.21亿元,三天轻松破十亿元大关,成为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电影。

反观文艺电影,曾被评为年度最佳的《山河故人》市场却极为惨淡,从2015年放映至2020年票房才终于突破三千万大关,而且这还是贾樟柯电影中最好的票房收入。这么一比商业片的定位也就清晰了,它们必须符合票房高、观众多、大多数人能一眼看明白的标准。这也是文艺电影曲高和寡的共性所在。

有趣的是,许多影迷不甘心将《无间道》只是看做商业电影,16年来,它总是被人们冠以太多的艺术气质,正如黄秋生在拍摄《无间道3》时,不断与导演强调的那句话:导演,你拍的是艺术片。作为刘伟强本人还是诚实的回应,我拍《无间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卖钱。

电影艺术圈子里常常有这样的讨论:商业电影是不是非要和文艺电影水火不容呢?有时候影迷还要将商业与票房,文艺与奖项划上等号,以此来衡量导演的艺术修为?有时候在这些问题里,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类似于有没有电影能够做到票房与艺术价值共存《无间道》真的做到了。

所以,《无间道》的商业表现力到底胜算几何?故事从1991年开始·······

1991年,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建明听从老大韩琛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队成为黑帮卧底。1992年,警察训练学校优秀学员陈永仁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终级目标是成为韩琛身边的红人。2002年,两人不如众望,也都身负重任成为理想人选,但长期身在警戒的刘建明渐渐的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而不得不身处黑道的陈永仁也盼着尽快回归警察的身份。身份回归的焦点就在端掉韩琛贩毒集团上。

重案组从陈永仁手中获悉一批毒品交易情报,锁紧目标人物韩琛,没料到情报被刘建明泄露于黑帮,双方行动均告失败。但此事也让双方藏有各自卧底的事实暴露,引发内部各自清除内鬼的决心。命运的大手将刘建明与陈永仁推入无间道的路程。

 从商业的调性上,你不能否认《无间道》充满了商业语境:

 

首先,叙事结构简洁明了,题材早已被大众接受和熟知。从五十年代警察探案片开始,到七十年代的破案片,再到八十年代初香港导演关注警察卧底的边缘化人物的生存困境,警察的天职和无法割舍的情谊,这种新的矛盾一直是叙事的焦点。

1981年《边缘人》描写的是卧底警探阿潮的尴尬与困难的边缘人心态。1987年的《龙虎风云》卧底警探高秋不仅表现出困窘的生活状态,在婚恋和生活中乃至工作中也备受孤独和压力的煎熬,片中的匪徒阿虎与阿秋却呈现出了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直至高秋殉职才真正化解了生命中的无助感伤。1992年吴宇森导演的《辣手神探》也是将重点放在了描写黑帮卧底梁朝伟所承受的心灵困苦上。十年后,我们再看《无间道》,梁朝伟早已不似当年的新兵,痛彻其中的无间之苦。此时的观众也对题材了如指掌


刘伟强在这里也还是采用了好莱坞惯有的结构叙事方式,即开场将明星与危机一并介绍给观众,再来发展纠葛的人物难题,也就是事件中反复提炼的情绪和困境。但是所谓的第三幕结局,解决难题时,一个个的明星人物的死亡以悲剧的方式逐一呈现主题的表达,我们看到了黄警官、傻强、韩琛相继死去,直到最后才抛出了梁朝伟和刘德华的终极对抗,谁都没有逃过悲剧的宿命。

这些年好莱坞商业大片也不乏这样的叙事结构关键是,一个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在电影中一定要依靠“强大”的特效硬是拖到了结尾,所以,它们的核心只有商业,缺乏了电影应该具备的内涵,这也成了市场上续集层出不穷,原创越发稀有的原因。

无间道是在商业基础上的,来一个大反转,打破了警匪动作大片的常规思路和特效。表现手法从吴宇森的暴利美学转向,全篇的克制冷峻,在最激烈的一场动作戏上,也只是刘建明在车库枪杀韩琛的戏,黑帮大哥的死应验了自己的那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刘建明冷冷地回道:你挑的!导演始终将每个人放在不得不的位置,回归不得已的人生困境

这就好像“兵”捉“贼”的概念,表面特效做得像核爆炸,看起来痛快,但为什么是兵,为什么是贼,缺乏代入少了点人情的味道,让人看得乏味无聊但是电影作为人文艺术的集大成者,探讨的恰恰是“人”的复杂与深刻。


 

整部影片对节奏的把控,让我想起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手法。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我们也经常看到这种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的拍摄构思路线,例如在《迷魂记》中,观众知道剧中的角色陷入的危机,但是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造成的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紧张气氛。

 

在《无间道》中,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效果,观众成为一个先知者与导演达成共谋。观众既了解了双方头号卧底的真实身份,也知道双方都在努力找出“内鬼”。类似于希区柯克的预先告知谜底,期待谜底被揭开的过程。剧情的节奏,也会随着已知答案的延迟揭晓以及剧中人物面对的各种陷阱,形成一种紧张的迫切感。无意中,再次应验了“无间地狱”的凶途。

 

“无间”在佛经中,所指的就是无间地狱,即为八大地狱之最,这里弱肉强食,是非不分,堕入者永无解脱之日。而道则是老子提出的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不约而同地遵循某种规律。两个不同身份的人,却遵循了道的规律,同样的煎熬,求索不得,无尽轮回。正如歌曲所唱:谁能了解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这也是观众在 商业电影买单时希望体会到的情感消费。这里点出了电影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它一定是基于大众市场或以观众为导向的。观众也只有在情节模式下的满足,才真正满足了自己的情感。

 

我们可以将这部电影看作是反应当代人的心灵需求。电影的艺术承载是人们的心灵需求,也就是当代人的价值、主题、情感的认同。每个观众的每种人生似乎都各有不同,可是谁又能明白自己真正走在一条怎样的道路上,选择与被选择,永远无法明确的人生真正方向。这是人生的命题,只有“快到终点才能知道”。


 

当那首《再见,警察》的歌声响起,这首歌的歌名也成为了他们离开时最好的注脚。傻强说,那个警察是个硬骨头,打了十分钟,整整十分钟,也不说一个字,黄警官看似做着卧底背后的高位,却随时做好了和对手们同归于尽的准备。他被扔下楼砸死在陈永仁的面前。

 

韩琛在剧中算是个彻头彻尾的狠人,开场面对六个小弟,信誓旦旦的说:“算命的说我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过我不同意,我认为出来混的,是生是死要由自己决定”,这个人物的狠与坏从来都是直接的,即使在被请进警局吃便当的那场戏中,他也是丝毫不甘下风的对黄警司说:“你见过有人去殡仪馆跟死尸握手吗?”没想到,他一手栽培的警局卧底背叛了他,他被这个卧底所杀

 

最后是剧中的两个主角,许多人都觉得梁朝伟的暗线卧底陈永仁比刘建明这个角色更占便宜。一来梁朝伟已经驾轻就熟这个身份,二来在陈永仁的情绪困境相对直接,混黑帮,人生安全无法保障,还要被同身份的警察当做混混来打,他更多时候就是急于回归光明,在情感上也至少有黄警官的支撑。可是刘建明是个彻头彻尾的孤军!除了在内心戏上要走得更深,对表演的要求也更高。可惜的是,刘德华饰演的刘建明除了对“衣冠楚楚”做了很好的诠释,在焦虑和纠结的情绪上还是有所欠缺,你看到的他只有孤独,与韩琛看不到更多的恨,与女友也看不到更多的情,但是这个细节欠缺的主角却是许多当代人心中的自己,所谓“没得选”的人。

 

刘建明在天台的最后一场戏中说:“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这句话无数次在他人生的转折上演。他没有办法选择退出,没有办法选择放弃,没有情绪的宣泄口,连调查卧底这件事,他都是被上司直接任命的,跳过了所有的考验。你要问,他知不知如何选择做个好人还是坏人,不如问他如何知道能够生存。在黄警官被韩琛推下楼的戏里,他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身份,韩琛拿他当卧底谈不上任何信任,只能算我还想用你。所以,在警局久了,一个身处光明世界的匪也就有了相当好人的愿望。就像他的女友merry说的,小说的男主角明明是个好人,却做了坏事,这样还算不算好人呢?而那些为了生存被迫做的坏事,又应不应该受到道德的审判呢?

   我是赵小姐,人生的问题也许很难解答,但人的问题却没有那么复杂。就像《无间道》打出的港式情怀,不得不让我们回头再次看到了那些善恶和困苦间,偶然撇下的几个回首和当年:

   黄警官在天台递过去的信封里,默默的放着一块没有窃听器的手表,他笑着说:“二十五号是你的生日嘛,臭小子!”傻强挡了子弹,也要开着将陈永仁送出危险地带,他们之间的情义不是非要问出个你是不是警察,临死前傻强说:“总之你记住,如果哪个人做事不专心又看着你的话,他就是警察!”这就是人!“命运”和“选择”的困境间,他们依然是有情有义,不回头,也放不下的人。   


用户评论
  • 杨文静_qa

    听了很多年了,睡前良药。

    赵小姐在城中 回复 @杨文静_qa: 谢谢,就是太慢了

  • 天光4240

    人类高质量主播!

  • 拈香一瓣儿

    主播真诚的语音太抚慰人心了

  • 听友2096470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