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小邮票,大文章,欢迎收听《方寸世界:邮票故事汇》。
今天是11月8日,按照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来看,今天是立冬。立,建始也,表示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又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所以中国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古代,劳动了一年的人们,立冬的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说明立冬要“进补”。
古人最初称节气只有一个字“气”,把一个月分为前后两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两部分,它们是交替出现的;后来便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了。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都只用两个字,简洁易记。不过,现在久居城市的人早已对天地万物时序的曼妙变换缺失了感性认知,对这些节气含义的理解也比较模糊。有些孩子甚至会反问:它们跟我们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把这24个节点分成春夏秋冬四等分,就是一年的四季。而四季打头的都以“立”为名,“立”字用得非常准确,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季节更替的变化,如同模特T台走步般翩然而至,让人眼前一亮。在四季中再取中间一等分,叫做“分”和“至”。
在夏至和冬至后又分别有小大暑、小大寒,立冬后有小大雪,不过,有意思的是,但在立夏后却不是小大满,而是小满、芒种,这是不是古人弄错了呢?当然不是,其实这里透出了古人的智慧。《尚书》有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就是说,十全十美的“大满”似乎有点过了,在为人处世上如此,在农耕上也是如此,万物从种植、生长到收获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所以,“大满”这个词就从节气中消失了。
如此一来就有一多半确定了,剩下的区区10个不就容易记了吗?实际上聪明的古人在制定节气时,早已经给人们上了一堂扫盲课了。为便于记忆,古人还编出了一段话:“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露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前半段只用了28个字,就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次序交待得一清二楚了。
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时中国提交的申请是这样表述的:二十四节气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立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如此具有文化意义的内容,当然少不了在邮票画面上展现了。11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2019《二十四节气(四)》特种邮票,1套共有6枚。另外,特别制作了《二十四节气》特殊版式小全张1枚。这套邮票是自2015年开始发行的《二十四节气》系列邮票的第四组,集中表现了冬天的六个节气,分别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都是冬天里的节气。
邮票的第一图就是“立冬”,是农民在仓廪储存大白菜的情景。所谓秋收冬藏,说的就是立冬。这是个大日子,为了迎接立冬,北方人都要吃饺子,用仪式化的吃食,代表迎接冬日的欢喜。
第二枚邮票说的是“小雪”,小雪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万物凋零,所以在邮票中,表现的是人们趁此机会给果树修枝的场景。
第三图“大雪”,这个时候天气更冷,所以邮票画面上万里雪飘,孩子堆雪人的嬉戏打闹。“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也是吃货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腌制“咸货”,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第四图“冬至”,画面上是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绘制九九消寒图的情景。九九消寒图是古代人民为了挨过漫长冬季,发明的以数九等的娱乐方法。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为一个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第五图“小寒”,表现了一幅儿童在冰场溜冰嬉戏的现代冰戏图。在这个时候,北方已经是严寒,冷空气不断南下。俗话说:“冷在三九”,由于隆冬“三九”基本上处于这个节气之内,因此就有了“小寒胜大寒”的讲法。
第六图就是“大寒”,这个时候众芳失华,只有腊梅,峭立在枝头,所以邮票上表现的是南方地区的人们这一天赏梅的情景。
这套邮票的小全张则是一个更大的惊喜。
让我们回到2015年2月4日,立春这一天,当时,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一)》特种邮票1套6枚,拉开了《二十四节气》系列邮票发行的序幕。其后,2016年、2018年分别发行了夏和秋两组。
当今年,2019年立冬最后一组6枚邮票发行的同时,发行的这枚小全张,将这24枚邮票组成一个圆形,既表达了地球是圆的,四季周而复始、气韵流动的理念,同时也传达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圆满、圆融的概念。
小全张边饰使用了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著作中的元素,包含日、月、星斗、算酬、古人描绘的天、地关系图、紫微垣以及古星图等。这些元素描绘了中国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确定二十四节气,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邮票中心的圆,将太极、地支、黄道度数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展现,进一步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相互联系,也表达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一整套惊喜满满的《二十四节气》邮票也成为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别品种。
除了《二十四节气》邮票,我国还有很多形形色色表现二十四节气的邮票画面。今天的图文区也一并给您带来。
“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见于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后来,人们嫌二十四节气还太笼统,便把每一节气细化到再分成三候,每候为5天,一共有了七十二候,各候都有一个相应的物候现象,称为“候应”,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如植物萌发、开花、结果;动物的蛰伏、生长、交配、迁徙;大自然的物理现象春雷、夏雨、秋风、冬雪;月盈月亏、天长夜短统统包含在内。例如2017年的 《春夏秋冬》特种邮票,就展示了“春耕、夏耘、秋敛、冬藏”。
明代黄道周所著《月令明义》中,对七十二候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归纳来看,七十二候中有一大半涵盖了虫、鱼、兽、鸟和花草等众多动植物,说明自然界生物的律动与节气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与昆虫有关的有11个,如夏至二候蜩始鸣,蜩就是知了。
与鱼类有关的只有一个:“立春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正月阳气上升,河冰已经融化,鱼儿顶冰而游。
有关兽类的有6个,如:1980年特52邮票中的“夏至一候鹿角解”;以及“冬至二候糜角解”,麋是指麋鹿,也就是“四不像”。
与鸟类相关的最多,有20个。很多邮票中都有它们俏丽的身影。比如,“雨水二候雁北来”,指的是大雁北飞,可见于2018年《大雁》特种邮票;“惊蛰二候仓庚鸣”,仓庚是黄鹂鸟,见于1982的邮票中;还有同一套邮票中的燕子,春分一候为玄鸟至,就是指的是燕子在春分过后,从南方迁到了北方;邮票中还描绘过一种叫“戴胜”的鸟,这种鸟俗称“臭姑鸪”,对应的那句话叫做“三候戴胜降于桑”,还有“小暑三候鹰始鸷”、“小寒二候鹊始巢”等等,都曾出现在邮票的画面中。
与气象有关的,比如“大暑三候大雨时行”,出现在1958年的特24邮票上。
与植物有关的也有不少,比如:2013年《杂交水稻》特种邮票都提到了粟、水稻——这句话叫“处暑三候禾乃登”;1960年特44邮票中有“寒露三候菊有黄华”。
植物中,最能与二十四节气一起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变化非花儿莫属,关于节气和花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花信风。人们观察到自然界中花期生长所带来的信息,归纳出由隆冬时节傲雪的梅花,到暖春的牡丹盛开递进的花样岁月,于是就把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8个节令中的二十四个候排出二十四番花信风。古人又归纳出了十二月花神,以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一花配以一位花神。这样便有了我们在邮票中欣赏到的各类花朵。
这个知识,可能有些听众不熟悉,我们就跟着邮票的画面,一同来了解一下。
一月兰花,花神屈原。屈原寄爱国热忱于兰花,称其“幽而有芳”,1988年的T129邮票是其中的代表,邮票图上还有苏轼对兰花的赞美诗。
二月梅花,1985年T103邮票是代表。梅花的花神是林逋。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植梅为妻,养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三月桃花,花神是皮日休。皮日休曾作《桃花赋》,说桃花“艳中之艳,华中之华”,2013-6邮票上的桃花,就形象地展现了桃花娇艳的神态。
四月牡丹,1964年特61邮票上就有牡丹的国色,它的花神是欧阳修。欧阳修作有《洛阳牡丹记》,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栽培牡丹的书。
五月芍药,2019《芍药》邮票以此为主题。芍药的花神是苏东坡,苏东坡酷爱芍药天下闻名,他曾称赞“杭州芍药为天下之冠”。
六月石榴,花神为江淹。江淹作过《石榴颂》,里头提到“美术艳树,谁望谁待。” 2014年的T《水果(一)》特种邮票其中一枚就是挂在枝头,鲜红的石榴。
七月荷花,花神周敦颐。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传遍天下。1980年T54邮票中的荷花便是以此诗为画面。
八月是紫薇花,紫薇花神是杨万里,他曾作诗曰“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说的就是紫薇花期长,从6月到9月,故有"百日红"之称。
九月桂花,外观可参考1995-6邮票中挂坠在枝头的形象。花神洪迈。洪迈诗咏桂花“风流直欲占秋光,叶底粟蕊黄。”
十月芙蓉,花神范成大。范成大晚年寓居苏州老家,遍植芙蓉,曾作《窗前木芙蓉》诗。苏东坡称其是“唤作拒霜犹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
十一月菊花,花神陶渊明,陶渊明弃官归隐庐山,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994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二组)》中便有他采菊抚须的形象。
十二月水仙,1990年T147的邮票中有一枚白洁的水仙邮票。花神是高似孙,因为他作过《水仙花前后赋》。
听完花神的故事,再回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到底是什么人创造出来的呢?是文人还是劳动者?不好说,但肯定两者都有份。而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则是由劳动者在劳作中咂摸出滋味,又被文人雅士用诗意化的语言丰富起来的。比如,《诗经•蒹葭》中已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名句。2018的《诗经》特种邮票中就有诗人在白露时节,面对芦苇荡吟诗高唱的场景。
司马迁更是把节令的含义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他在《史记•自序》中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告诉人们要“顺应天时”,尊重自然、效法自然、利用自然、爱护自然。
流传至今天,虽然更精准的天气预报展现了更强的使用价值,但它对规律的精准预判依然令人惊叹。惊蛰熏艾、清明扫墓、立冬包饺、冬至祭祖,这些习俗也早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独有魅力。
小邮票,大文章,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信件曾经是重要的通讯方式,人们在寄出信件前都会贴上邮票。本书介绍了邮票的“出生”和“身份”、邮票的形态和设计、邮票的印刷和制作、形形色色的邮票、邮票都去哪儿了等...
【内容简介】灵气复苏,地球上涌现一个个链接异世界的通道。每个世界内都存在着多种不同属性的‘元能。’为‘治百病、延寿元、开穴窍、练肉体、聚灵根、化妖形、凝神通’等...
我们看得见已知的如梦如幻的大美宇宙,看不见未知的神秘莫测的宇宙秘密。
二哥天涯贴子之一,二哥执笔,学生有声演播。欢迎您的收听,愿中医伴您健康每一天!
针对重点星象进行解析,探讨其中之于我们当前生活的意义,从而能够更好地借助天时顺势而为,活出事半功倍的人生境界。
我们可能是整个喜马拉雅节目库里,最懂得“以小见大”的节目;它会在这里,通过邮票,把那些传奇故事、经典名著的场景再度浮现;它会是一本历史书,为那些值得铭记的事情做...
【课程简介】你可曾在拖延中焦虑,又在焦虑中拖延?·老板安排的工作、导师布置的论文,总是拖到最后才动手?·工作要高效、生活要品质、还想要健身和学习,样样都想要...
节目介绍中华文明,五千年辉煌灿烂,绵延不绝,博大精深。其间有历代古圣先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之志,有以不同生命维度引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