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翻译家12年的艺术人才教育心得,让你体会别具一格的家书,千丝万缕的亲情。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作家和艺术评论家。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最著名的就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傅雷翻译的作品不仅很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还能准确传达原书的精髓。他的成就,至今没有几人能够超越。
傅雷和夫人朱梅馥育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傅聪,小儿子傅敏。傅聪是名满世界的钢琴演奏家,傅敏是一名中学的英语老师。傅聪20岁留学波兰,在此期间,傅雷用书信的方式和傅聪谈艺术、谈学习,12年时间,三百多封家信集结成《傅雷家书》。家书的出版,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傅雷教育有何特点,他是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孩子的!
首先,傅雷在两个儿子的培养上,典型中国传统家长的“爱之深,责之切”。在规划儿子的人生道路上,选择因材施教。
1.傅雷非常疼爱儿子,他的爱表现在耐心、细心和恒心上。
2.在教育孩子上,傅雷更多的是严格,他害怕宠坏孩子。
3.在两个儿子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傅雷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其次,傅雷在学习上,给傅聪提出的建议,就是多写作多思考,做好时间管理,不能闭门造车,要博采众长,扩大视野。
第一个方法,用写信的方式训练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傅雷反复强调让傅聪写家信有以下三个目的:第一,讨论艺术,激发傅聪对艺术的思考。第二,艺术家要把自己的感想、心得,传达给别人。第三,只有写下来,才能锻炼一个人的思想和才智。
第二个方法,学会科学管理时间,做事情要有计划。傅雷希望儿子要控制事情,而不要被事情控制。
第三个方法,学习不能闭门造车,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傅聪每日弹琴超过8小时,傅雷认为:音乐太刺激神经,需要其他安静的艺术,比如绘画、建筑、文学来平衡。而且艺术要从多方面领会,傅雷再三鼓励傅聪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到博物馆中去,要多读书,用其他艺术的灵感来滋养对音乐的感悟!
最后,傅雷从生活角度出发,希望儿子在感情上专一,在名利上淡泊,在挫折上勇敢,做一位品德与才华并重的艺术家。
婚姻问题上,傅雷总结出“三多”法。
第一多沟通。傅雷建议傅聪在工作之余多和弥拉聊聊天。
第二多忍让。夫妻相处,避免不了拌嘴吵架,傅雷要求儿子多忍让。对弥拉不能太苛刻。
第三多陪伴。傅雷建议儿子减少商业演出,空出时间多带弥拉出去走走。
生活中另一个重要话题名利上,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淡泊名利、德艺双馨、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向傅聪建议:第一,减少商业演出。第二,做人要真诚。第三,要甘于寂寞。
第三个生活话题,挫折,这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傅雷是这样劝慰傅聪的:
挫折可以让一个人不断地追求完美。傅聪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总会陷入快乐和矛盾冲突的痛苦中。傅雷说,艺术是永无止境的,人生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一天。只有对自己不满足,才能促使我们苦练本领,继续追求完美。
挫折可以让一个人拥有强烈的同情心。当一个人感受到挫折时,才会同情有相同遭遇的人。艺术家只有怀着对人类最深切的悲悯之心,才能创造出经典之作。
遇到挫折时把自己看轻一点,用淡化的方式去处理。多想想人生问题,多想想宇宙问题,要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自然就会减少患得患失。
书籍信息:傳雷家书内容重点:欣赏傅雷先生的文字,学习傳雷先生的育儿理念。主播介绍:两个孩子的妈妈、爱读书的大人。推荐人群:关注自我成长的朋友、有育儿困惑的朋友、...
傅雷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192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美术理论与艺术评论31年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生艺术丰富艺术以全身为特色更加行文流畅形成享...
傅雷家书,经久不衰。让我们感受到了傅聪的成长,他的学习也对青年有所启发。傅雷的教育:做人第一,其次才是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让我们一起去...
傅雷先生的儿女教育经典。两代人交流的文字实录。
这是一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育书。但在这严肃中却流露着一丝温情。在送儿子出国后,傅雷竟有些伤心,悲伤之时感慨颇多,想到父子一别不知何时在相见,懊悔自己没能...
内容简介编辑《傅雷家书》一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于1954年到1966年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信,是作者一生辛勤治学经验的总结,也表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
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朋友,而且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
傅雷不让傅敏学习音乐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学乐器的花费太高,当时傅家在经济上也不可能供两个孩子同时学音乐。所以,尽管傅敏哭闹着要学拉小提琴,但傅雷还是不答应,说他只适合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