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男旦董飞: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一盆冷水让我坚持到了现在

【完整版】男旦董飞: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一盆冷水让我坚持到了现在

00:00
19:35

董飞,男旦演员,梅派第三代传人,今日头条国风创作者。


他是“中国昆曲男旦复兴第一人”,梅派第三代传人。从最初的兴趣到如今的坚守,他用一系列的实践传承和发扬着中国戏曲文化。海内外的多年演出经历让他得以用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轻盈飘逸的水袖如何串联起了戏曲文化的悠悠历史?借助更现代多元的传播媒介,火爆抖音的英文版“苏三起解”如何让传统戏剧焕发崭新的魅力?从传统到现代,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国戏曲的前世今生,听男旦董飞为你道来。


以下为演讲文字稿:


相信今天在座的各位,多多少少都听过戏,但是你们有没有听过用英语演唱的京剧呢?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演唱了一段英语《苏三起解》,引起了国内外朋友们的热烈反响。这件事让我大受启发,原来传统戏曲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今天,就由我给大家分享:一段由英语《苏三起解》而引发的思考。


英文版《苏三起解》上抖音

这段视频是年近八旬的国家著名荀派京剧传承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老师表演的英文版《苏三起解》,在今日头条APP和抖音APP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总结了一下,大家的讨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致敬大师,认为孙老师用英语表演京剧的方式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当代创新;另一派则认为这样的方式损害了京剧原本的韵味,这类传播可能是一种误导,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京剧的变异。


这个讨论的背后,蕴含着一个大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戏曲,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传承与传播。


从爱好到专业:

象牙塔青年走进白发世界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出生在陕西南部的一个叫做安康的山水小城。安康也是流行汉剧的地方。




从小,我就在爸妈的影响下,到艺校学习汉剧,大学考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习日语,之后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攻读硕士。毕业之后,我进入国家京剧院工作,算是把戏曲从业余爱好变成了自己的事业。


大学期间,我很偶然地进入学校京剧社,并认识了我的恩师李毓芳老师,她是梅兰芳先生的亲传弟子。从此之后,我便跟随她开始系统地学习京剧。


俗话说,京昆不分家。我在学习期间,听老师们说了京剧与昆曲的缘分,梅兰芳先生在早年演出过大量的昆曲,学习梅派京剧,必须非常重视昆曲。我就又到苏州昆剧院学习了昆曲。




如此说来,似乎我的发展非常顺利,其实不然,这当中有很多挫折与困难。


我把自己的求艺之路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是象牙塔里不问世事的另类青年。我们外语学校的学生,书包里有两件东西不可少,一个是听广播的收音机,还有一个是课本。可是当时,我的书包里还多一样,就是戏服。


当大家在课余时间去操场上跑步、打篮球、踢足球的时候,我就喜欢穿上戏服到地下室的练功房里跑圆场、耍水袖、唱京剧。那时候的我在大家眼里,就是一个十足的小怪人,对京剧痴迷到魔怔。




第二阶段,我是压力一族。当我开始到国家京剧院工作,真正接触到京剧的现实世界时,我目睹了京剧的一些困境,感到深深的焦虑。因为我发现,自己置身一个白发世界——被大家熟知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都有着花白的头发,而剧场里的忠实观众也都有着花白的头发。自己似乎与世隔绝,戏曲从业者们成为了与世隔绝的世外高人。


这让我陷入沉思,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京剧应该走向何方?当时我感觉到京剧要“完蛋”。


从焦虑到沉潜:

逐渐找回的文化自信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阶段,我让自己沉潜下去,做了很多学习和研究。在研究戏曲历史时,我慢慢地找回了自信。因为我发现,中国戏曲里蕴含着根植在民族基因里的审美习惯,这种戏曲文化深深濡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件戏服(上图)。看似离我们的生活挺远,其实不然。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伟大领袖」,这个词就是从戏曲里来的。我整理这件衣服,只要掐住领子和袖子,就能把衣服理好,这就是领袖的来源。诸如此类的词,还有「有板有眼」、「靠谱」等等,都来源于戏曲。


戏服上的这两个白条子叫做水袖,它看起来好像平淡无奇,但到了戏曲演员的手里就会变得灵动起来。


据程砚秋先生总结,戏曲里水袖有弹、勾、挑、甩、打、撑、冲等等十余种技法,每一种技法又可以有很多变化。比如,同样一个抛袖,可以是:杨贵妃妩媚的抛袖,也可以是杜丽娘忧怨的抛袖,也可以是小姐薛湘灵娇嗔的抛袖也可以是赵艳荣得意的抛袖也可以是穆桂英飒爽的抛袖


戏曲中水袖的功法,历史非常之长。早在汉代,就有长袖善舞的、灵动的女佣、汉代画像砖上也有长袖飘飘的舞蹈艺术形象。因为它蕴藏在我们的民族审美习惯中,和书法、绘画等等强调线条的艺术一脉相承。这种线性审美是根植在中国人的审美基因里的。




从历史上看,中国戏曲的能量,有的时候强,有的时候弱,但受这样的文化基因的影响,大众仍会对戏曲表演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戏曲文化也得以绵延不绝。


融合创新,成就经典:

独立女性杨贵妃,有点酷

除了审美基因以外,历代的艺术家们对戏曲的革新创造也是戏曲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


举个例子,梅兰芳先生有一个重要的理念——“移步不换形”。这个理念贯穿在他一生的创作当中。当年,《贵妃醉酒》这出戏是色情戏,剧中有大量繁复的身段渲染杨贵妃如何排解苦闷。


梅兰芳先生从他老师那里学习了《贵妃醉酒》之后,在编排时毅然去掉了表现女子裹小脚状态的跷功,而保留了衔杯、云步、卧鱼,醉步等等京剧技术,同时接受当时由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新戏曲思潮,来强调女性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


所以杨贵妃在面对唐明皇爽约之时,大胆地命令高力士,“且自由它,将酒宴摆下,娘娘我要自饮几杯”,她感叹说,“人生在世如春梦,且自开怀引几盅”。




通过梅兰芳先生这一系列的改良,杨贵妃脱离了历代文人笔下“骄奢淫逸”、“红颜祸水”的形象,而成为了一个华贵美丽的深宫女子。她纵然是“三千宠爱一身专”,却难逃深宫的痛苦与折磨。这些新思想的融入,使《贵妃醉酒》适应了当时新的时代思潮。


梅兰芳先生这一版本的《贵妃醉酒》自1914年首演至今,常演不衰,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一流戏曲作品,也成为传统艺术宝库中蕴含着鲜活艺术生命的灵感创作源泉。


无论是根植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审美习惯,还是历代艺人的革新创造,都决定了中华戏曲会源远流传下去。


男旦艺术人生:

一盆冷水让我坚持到了现在

回看过去,我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是源于一盆冷水。


2008年我和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先生在日本公演了合作版《牡丹亭》之后,长达20分钟的谢幕和观众此起彼伏的掌声让我作为一个年轻演员非常激动,当时我就向坂东先生表达了我的决心——我要为男旦艺术奉献终生。


坂东先生听了之后,面不改色地说道,“你现在说这话还为时尚早,你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困难,凭什么说自己这辈子就干这个呢?再过十年,你经历一些事情,我再问你,你再来回答我吧。”所以,我坚守着和他的十年之约,一路摸爬滚打到了现在。




当然,在这过程中,我确实经历了很多困难与挫折。其中很大的一个挑战就是作为男旦演员,如何能持续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这份事业。


我认为需要用艺术创造,带领观众逃离性别倒错,关注艺术本身。因为男子演女子,并不是现实中女子形态的原版复制,而是艺术的创造,不同之处是我们用男人的身体完成一个艺术品如果没有积极的心态,在这个舞台上,就很难坚持下去。


跨界与开放:

中国昆曲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我认为,一个演员,要有充分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艺术。因此这十余年,我还做了很多跨界的尝试。这些跨界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更让我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待本民族的艺术。


比如,我参加了现代舞剧《双下山》,这是一部脱胎于昆曲的现代戏曲;参加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还有刚刚上映的《进京城》;还参加了一些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跨界作品。与此同时,我还尝试在新的传播媒体上弘扬国粹——在抖音和今日头条上以小视频和文字的方式向大家介绍我们的传统戏曲。




我们还尝试做一些新的表达。举昆曲里的《游园惊梦》为例。这是发生在园林里的故事,我们就想,有没有可能打破戏台上的三堵墙,把戏曲真正放在园林里演。这样情景交融的思路促使我们完成了实景园林版昆曲的创作,并带着这出戏完成了2018年的国际巡演。



新西兰但尼丁市的“兰园”是由当地人出资按照上海“豫园”一比一复制建造的,2018年,兰园建成十周年,我们受邀在“兰园”里进行了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的表演。观众坐在园林中的石桥上观看我们的实景演出。这样一来,似乎园林就变成了流动的昆曲,而昆曲就变成了流动的园林,二者融为一体。这样情景交融的表演方式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热情欢迎。


演出的时候,还有小朋友趴着地上看演出。这张照片里的小朋友被华丽的戏服和精彩的故事吸引,似乎是想凑近看看我们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在这样的场景里,真实和虚幻的界限被打破,作为演出者,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之前,我们在海外演出,演完就走了,但是后来我们想,它能不能更有延续性?于是我们在演出之前增加了一个讲座,在演出之后增加了一个戏曲工作坊。当地的观众可以通过讲解了解中国戏曲,在观看演出之后又可以通过工作坊近距离接触服饰、头饰,甚至穿上戏服体验一下水袖等等。




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在葡萄牙东方博物馆、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等地,已经成立了昆曲兴趣小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当地汉学家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外国朋友们也能亲自演出中国的传统戏曲。昆曲、京剧可以成为世界的艺术,由各国朋友来演绎。日本的坂东玉三郎先生就是率先作出努力的国际艺术家。


说到这里,我可以回答刚才我提出的问题——我们的艺术、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束之高阁,不应该被博物馆过度保护,而应该是活态地传承。我们作为戏曲的从业者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应该寻求更多新方式和新介质传播中国戏曲艺术,让更多人接触并喜欢上它。




我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TonyBost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