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 | 那个微信发“嗯”的人,已被踢出群聊
 2400

社交 | 那个微信发“嗯”的人,已被踢出群聊

00:00
11:49

本文首发于网易原创栏目《槽值》

微信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微博:槽值

我在这里等着你,陪你过有温度的生活。

白天在线社恐,深夜微博蹦迪,不知是多少人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社交网络拉远了人与人在现实中的距离,让人们只会在网上交流。

虽然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但网络无处不在的“潜规则”,也让人产生了诸多尴尬。

比如人们在工作时最讨厌的事情莫过于同事“收到消息不回复还发朋友圈”。

还有一些人,习惯用“哦哦”“嗯哼”结束未完成的对话,让别人想接话都不知道接什么,成为“话题终结者”。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在面对“敷衍”时,都能一个忍字为大。

有时候,回复有多冷淡,后果就有多严重。

前些天,有职员发了个帖子。
 
说自己只是回复了老板一个“嗯”,就被老板批评:

这位职员表示不能理解,感觉得不到尊重,准备辞职。

潜台词很明显: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凭什么我要委屈自己惯着你?
 
可惜这一次,发帖者没得到大家的同情。

有人说,老板这么做也是为他好,且不说老板之前就提醒过,这次也没严厉批评,只是合理提醒一下。

还有人说,老板没毛病,别人这么回我,我即使不会明说,也会在内心锤爆他的头。
 
相较于认为是老板太过玻璃心,更多人觉得是职员自己的锅。

很多时候,从聊天字数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谈话的重视程度。

放在职场上也如此。

在实行扁平化管理的公司,平易近人的领导可以忍受你开那么一两个无伤大雅的小玩笑。
 
不过在领导打的字数明显多于自己的情况下,回复一个“嗯”字,很可能就会触碰到了“职场禁忌”。
 
一句“收到”,包含了太多学问。

详细的回复,可以缩减时间和解释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当领导问你“明天的行程是否安排好了?”

如果回复“明天的行程安排已经邮件发给您了,您看下如果我有忽略的地方,我马上进行补充。”  

相较于“嗯”,起码领导知道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而不是踹一脚动一步。

领导也可以在最快时间内,获取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

问啥答啥,要不是知道你是下属,还以为在和一个网络客服人员对话。

虽说每个人的语言习惯不同,想在职场上获得好印象,还是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嗯”字成为职场用语雷区,其实跟语言学和心理学也有关系。

如果说“嗯”是冷淡的表现,“嗯嗯”显得相对温暖。

孩子在初学语言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使用叠声词进行强调。
 
如同一段对口相声里说的那样:

小孩说话学不明白,就会两个字两个字地往外蹦。
 
所以,聊天中回两个叠音字,让人感受不到攻击性,给人安全感。

反过来说,聊天中回复一个“嗯”,虽然简洁,也容易让人误解。

对方回复的字越少,你就越会觉得对方态度冷淡,对话题也没什么兴趣。

同样的道理,还有“哦”、“好吧”、“行吧”……

别人兴高采烈地跟你分享心情,这时回复一个“哦”,瞬间将话题推向终结。

尤其是对混迹网络的人来说,“哦”和“滚”有时直接划等号。

其次,字数越少,也是越“忙”的意思。

在衡量自己忙不忙的时候,相当于把对方放到了跷跷板一端——如果对自己没什么价值的人,不忙也是忙;对自己有价值的人,再忙也是不忙。
 
忙的潜台词是:我的时间比你的时间更值钱,给人一种“我的地位比你高”的感觉。
 
在职场中,领导总是来做最后总结,不会长篇大论一条一条跟你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所以,回复一个“嗯”,会让人产生一种忙到不想理你的感觉。
 
你懒得搭理领导,领导怎么想?

此外,在职场中,不同的角色之间通常存在补偿关系。
 
一般来说,高能力的人,往往更多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

低能力的人,则要尽可能展现高热情,态度也要更积极。

作为下属,用“嗯”这个字来回复,就相当于将自己的低热情表现出来。

领导看到,即便表面不说,心中对你的印象分也可能会降低。

好好说话,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执和矛盾,缓和气氛,给人带来愉悦感。

当然也是高情商的一种表现。
 
会聊天,不仅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体现。
 
说正事最好直奔主题,而不是把一句轻飘飘“在吗” 甩到对方脸上。
 
职场使用微信的要义在于高效和迅速——明明有事却只跟对方说一句“在吗”, 不仅浪费时间,也会给被问的一方带来更大的压力。

因为信息不对等,你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

因此,会用微信聊正事的人,能把信息交待清楚:

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过程如何。

不仅是新闻六要素,也是将事情全面表述出来的最直接句式。
 
详略等当,才能让对方掌握信息,节约时间。

不论面对面的交流,还是隔着屏幕缺少肢体和表情语言的辅助。
 
尊重对方的需求,往往就能收获到最好的答案。
 
给别人发微信要考虑到对方看到这条微信是什么反应,请求会不会超出对方的能力范围、耽误对方太多时间。
 
久未联系的朋友,如果需要对方的帮忙,如何“委婉又不失礼貌”地提出需求,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懂得尊重的人,不是那种十年没见,上来就跟你说“我下个月结婚”“孩子三个月后满月酒你看你来不来”的老同学。
 
不给对方添麻烦,才是最不可缺少的温柔。

用户评论
  • 小洋光

    最后的是什么歌曲?

  • BEN0519

  • DX文墨

    发信息只发“嗯”的人,大多就是在敷衍

  • 1315652keqf

    我也知道

  • 尔山水

    有道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