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
今天我为大家讲第30讲。这一讲要讲述的是,车夫车匿带着键陟宝马回到迦毗罗卫城,迦毗罗卫城顿时陷入了悲戚之中。佛经当中的描写非常生动,说车匿没有办法,只能流着眼泪,带着宝马往回走,他的脚步非常的沉重,而键陟宝马原来是一日千里的,但是回去的时候又不肯吃草,而且神情疲惫,所以出城只不过走了半个夜晚,都不到一个夜晚的路,回去的时候走了好多天,才回到迦毗罗卫。
我曾经讲过,我们一定要透过佛经文字的表面,去看文字背后的深意,不要执着于文字,但是我们把文字看作是抵达意义的,对岸的一座桥梁,这就可以了。
佛经里描写说,从太子悉达多出家的那天晚上开始,迦毗罗卫国泉水都干涸了,花果都凋落了,一路上行人的脸上再也没有往日的笑容,整个迦毗罗卫国笼罩在一种悲戚的气氛当中。
城中的居民看到车匿牵着宝马回来,看到车匿像一具僵尸一样悲哀地回来。大家赶紧围着他,探问太子怎么了,太子到哪里去了?有的人甚至指责车匿,说太子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的宝物,是我们的保护者,你这样就好比是遗失,盗窃了我们的国宝!
而车匿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跟国民讲,我一直追随着太子,不是我舍其他,而是太子舍弃了我。太子不仅舍弃了我,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太子已经舍弃了整个世界。他说,太子已经除下了王冠上的宝石(就是他发髻上摩尼宝珠),脱去了华美的服饰,剃除了须发,穿上了袈裟,太子已经一去不回头,已经出家了。车匿的话说了以后,大家大为惊慌,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车匿又走到宫里,向净饭王进行了禀告。宫里当然是慌乱作一团,那些女子都是等着太子悉达多回来的,是要伺候太子的,从太子走的那一夜开始,她们很多人不再去沐浴,也不再更换衣服,头发也散乱了,面容也不去涂脂抹粉了,等等,所以是一片的狼藉。
而太子悉达多的姨母,也就他的养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当她知道自己代姐姐抚育长大的太子竟然最终还是出家了,顿时跌倒在地,手足损伤,血泪满面!
她不禁哀嚎说:“我这个宝贝的太子为什么要出家呢!他那柔软的双脚怎么能够在荆棘密布的树林中行走?他那娇弱的身体怎么能够在石头上睡觉呢?他是金枝玉叶,穿惯了温暖的衣服,洗惯了芳香的浴汤,现在却要餐风露宿,忍暑受寒,他怎么经得起!他过去吃的是佳肴美味,睡的是高广大床,听的是悦耳的音乐,侍奉在他旁边的是娇美的宫女。今天他舍弃这一切,他的日子怎么过得下去呢!”摩诃波阇波提几乎昏了过去。
而另一个伤心的当然就是耶输陀罗,她直接去责骂车夫,说“车匿你夺走了我所有的快乐,你罪大恶极,你不要隐瞒我,你把太子到底送到哪里去了?你是和太子一起出城的,现在你却单独回来。”
她甚至指责车匿不忠不义,指责是车匿把太子诱惑出去的。(当然,佛经中这些描写其实是为了加强冲突,加强场景感),耶输陀罗在那一刻可能也是受到巨大的刺激而失去了理智,甚至有这样的话,她说:“你是不是为了不想当他的车夫,不想受这份累,才把太子骗出去的?你现在是不是很开心啊?你为什么要假装哭泣啊?”等等等等。当然这是一时失态,耶输陀罗平时是非常娴熟的。
耶输陀罗不仅骂了车夫车匿,而且连宝马键陟,也开始责怪,去骂那匹马,说,“马,你把我的丈夫载到那么遥远的地方,你就是一个强盗,抢去了我的珍宝!说,“在以前你跟随主人上战场,刀兵不避,忠心耿耿,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你怎么会突然之间变得那么不忠不义呢?可恶的马,你刚才进宫的时候,你悲鸣不断,哀嚎(因为马也很难过的嘛)。
但是,奇怪,你驾着车把我丈夫带出去的时候,你怎么一声不想啊?你怎么出去的时候一声不响,回来的时候声声哀嚎啊?那个时候如果你鸣叫一声,宫中的人都会惊醒,那都能把太子阻住,不让他走!”她连马都指责。
所以,车匿就只能去一一解释,并且把太子离家出走,出家那个晚上的场景全部重复了一遍。这样的一些描写,我们现在读起来,都感到愁云密布,非常悲哀。
最后车匿向净饭王进行了禀告,而净饭王听到自己的太子最终还是出家的消息以后,当场晕厥过去,过了很久才清醒过来。
他指着车匿,说,“车匿,你怎么可以一个人回来?你虽然过去尽心尽力伺候太子,你功劳非常大,但是就是因为这一个晚上,你现在已经功不抵过,你忘恩负义!你怎么可以把太子一个人丢在山林里?你赶快带上键陟,送我到太子隐藏的山林里去,或者你即刻去把太子给我追回来!失去了太子,我就像是一个垂死的人,这样的病,除非太子回来,否则是无法治好的。如果太子从今以后不回来,我只有自杀了。”
净饭王在这个时候用了这样的一个比喻,说什么呢,他比喻说“我等待太子回来,就好像饿鬼在等待饭时。”净饭王是如此悲痛,旁边的臣子都看着,其中有两位很聪明的大臣就安慰净饭王,说,“大王,请你不要伤心,事到如今,伤心也没有用了,过度的伤心只会伤害你的身体。
过去有很多的圣君也是弃国出家的,他们的心上没有一点痛苦。太子今天是为了学道而出家的,所以他的心里也是很平安的,不会忧伤悲苦的。大王,你回想一下,当年阿私陀仙人是怎么预言的,可见,这件事情是人力无法回天的。当然大王,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怎么能看着你整天悲痛呢,我们现在马上出发,去找太子,一定想方设法劝他回来,你就不要着急了。”
佛经当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比如《方广大庄严经》里面说,净饭王其实也知道,想挽回自己的儿子是千难万难了,但是他就好比临淹死的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一样,他决意还要最后努力一次。
他决心派人去劝回太子,前面我们讲到的两个聪明的大臣说他们愿意去,但是净饭王派了一群年轻人,为什么要派年轻人呢?第一,他们可以走得快一点,追上太子;第二,倘若不能把太子劝回来,那就让这些人留下来,伺候太子,和太子一起出家。
《方广大庄严经》里讲,说“净饭王,普召大臣而告之曰:‘卿等在家皆有子息,共相娱乐。目前有慰,不念吾忧。吾有一子奇相圣达,当为转轮圣王主四天下,一旦离别,入于深山穷谷绝险无人之处,饥渴寒热,令谁所悉?卿等子弟宜择五人追而侍之。’”
意思是,他把大臣都召集起来说,你们在家都有孩子,都欢乐无比,你们眼前都有孩子伺候,开心得很,你们考虑不到我的担忧。我有一个儿子,奇相圣达,有30种大人之像,注定要成为一代明君统治天下。现在一旦离别,到了深山穷谷,绝险无人的地方,饥渴寒热,谁能知道?所以,你们要从你们自己的孩子当中选五个人,赶紧追上去,去伺候太子。
被选中的五个人一想,这怎么还找得到太子啊?根本找不到啊!如果找不到回来的话,净饭王肯定要责怪他们。所以这五个人最后的结果,佛经记载是遁于山林,干脆就跑了。面对这样的重任,根本没有把握,干脆就跑了。
所以佛陀出家以后,整个迦毗罗卫国笼罩在这样一种慌乱,悲哀的气氛当中。从此往后,太子悉达多就孤身一人,抛弃了往日的荣华富贵,舍弃了一切的欲乐,独自走上了慢长的求道之路。这条道路,最终通向无上菩提,通向最高的智慧。
那么,佛陀的求道之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它是一帆风顺,还是经历了各种坎坷呢?在他的求道之路上,是不是遇到过其他能给他以指导的修行者呢?他对这些修行者的学说又有哪些考量,哪些的舍弃和批判呢?我们下面再为大家讲述。
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您。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太子舍弃了整个世界,为的是众生永远不在六道轮回中再受到痛苦,得以解脱而出家修行。只有敬佩!合十合十合十
这种苦情戏的描写刻画……其实和古印度的统治圈内部的普遍情况完全相反,很吊诡。 在印度,尤其在古印度,出家和修行都不是一般出生的人能干的,僧侣和修行者是社会的第一序列的统治阶级,拥有对世界和社会的最终解释权,世俗权贵,包括后来的振兴佛教的阿育王,在古印度的法理上,也只能算第二序列的统治阶级。古印度的世俗权贵家族里,每一代人都会或自愿、或被迫的选拔挑选出来去出家修行,有些修行就和参加志愿兵一样,几年或十几年就会还俗,有些就会一辈子出家,这里有修行者个人原因,也有各自背后家族势力,以及各个势力博弈的原因,毕竟世俗权贵也是时刻在和僧团修行者抢夺话语权的,把自家人送进修行者队伍是一种普遍做法。
申大雄 回复 @申大雄: 佛陀这个记载,感觉是刻意记载和夸大表面现象,当然这种故事更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尤其是更适合传教,,而在我看来佛陀的出家,更像释迦家族内部博弈以及家族和外部的宗教修行者团体之间多势力之间博弈的结果,而且,也必须承认,佛陀当时也是真心、迫切、且坚定的、想要重新解释这个世界,重新定义一套世界和社会的解释系统。
太子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佩服佩服。🙏🙏🙏
蠢物9 回复 @幻琴斋主人: 太子也是有欲的,求利的。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钱文忠教授请钱文忠老师在以后的讲座中增加知识量,感谢!!!
就是个逆反心理特别强的贵二代
太子这种人,逃避世事,不负责任。我实在没办法理解
蠢物9 回复 @巴巴里狮: 他的希望实现了吗?
太子能生存吗?
迷路的伪 回复 @18732911jya: 你没好好听讲
声情并茂,老师很厉害!
打卡,好像音频冲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