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父亲的病》| 是谁杀死了父亲?

33.《父亲的病》| 是谁杀死了父亲?

00:00
21:57


重读鲁迅,今天是第三十三期。

 

鲁迅的四套笔法 

上一期我们开始读《朝花夕拾》,这本回忆童年、少年、青年往事的散文集,写作时间是1926年。我认为,二十年代中期是鲁迅一生创作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他同时展开了四套笔法。

 

第一,在小说集《彷徨》里,鲁迅着重体现五四低潮以后,知识分子艰难地上下求索的状况。

第二,在散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中,鲁迅以笔为枪,批判现实,锋芒毕露。

第三,在散文诗集《野草》中,鲁迅忍不住吐露、宣泄自己内心深处的悲观主义,隐约地显示自己潜意识里边那些怀疑的幽灵。

第四,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试图用温馨清新的笔法来回顾自己少年的纯真、青涩和美梦。

这四种笔法,至少有三个鲁迅:战斗激愤的鲁迅、忧郁悲观的鲁迅与温馨纯真的鲁迅。三个鲁迅当然是统一的,但我更愿意看到他们中间的不同。

 

鲁迅在写《朝花夕拾》时,一时还无法摆脱现实笔战的烦躁跟气愤,但等他真正静下心来回忆往事的时候,文风笔法就开始转变了,火气渐退,童心复苏。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父亲的病》与《藤野先生》,我们今天先读《父亲的病》。

 

欺骗——越相信就越虔诚 

在我看来《父亲的病》不仅仅是一篇散文,同时也几乎是一篇小说。它不仅是一个个人的回忆录,更可以看作一个民族、国家的预言。

 

全篇很少写到父亲的病因、病源、细节、症状等等,只有两三句来进行描述。整篇文章前面的大半部分只有一句话提到父亲的病:

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

文章的其他篇幅都在写怎样找医生、开药方、没医效、找药引等。

另外一句描写父亲病症的话,是在文中父亲快病故的时候: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

这里是说,他气透不过来,不能安静地没有痛苦地死去。

 

很有意思,文章题目叫《父亲的病》,通篇几乎不写父亲的病,却重点讲述怎么医治父亲的病,医生、家人、主人公合力医治父亲的病,但是无效。这又是一种点题的方式,其隐含的意思是,父亲其实不是死在他的病上,而是死在人们的错误的、无效的医疗过程当中。

 

文章一开篇,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了一位“传奇医生”的故事,讲这位名医,医术出问题,医疗费又贵,但是仍能颇有手腕地维护尊严。

讲完这个传奇的故事,鲁迅才切入正题。因为他父亲的病也是这位名医看的,整整周旋了两年,诊金也是那么贵,药也是那么玄秘。药引,是河边挖来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鲁迅说:

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其实,对于一个最后发现是欺骗人的东西来说,当初人们越虔诚,就说明这个东西的欺骗力越大。医术是这样,理论也是这样。越是相信,人们越是虔诚、信仰、甚至崇拜,在某种意义上就更加说明这实际上非常有祸害。

 

寻找稀奇古怪药引的过程,在当时正是孝子显示真心诚意的过程。可两年以后父亲的病却越来越重。这时,医生非常诚恳地说:

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

这个态度,再对应前面传奇故事里用药方开支票的行为,同时显示了这位名医的气度与无耻。

 

当医生这样说话的时候,鲁迅说: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

虽然刚才这位医生还说:

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但父亲显然不大相信了。因为看了两年的病,吃了两年的药,只是水肿,可是现在床都起不了,毫无效果。

而且鲁迅说:

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机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

上次还是赔两百块,这次却干脆另荐他人。

 

药引——礼教骇人的隐喻 

陈莲河医生的诊金也贵,药引更加奇特:

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鲁迅评论说:

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鲁迅先生在这里又借题发挥。实际上,他在批判礼教的中医之迂腐,同时也在批判中国贞操观念的骇人。

 

抓一对蟋蟀,这差使在 “我”并不为难,鲁迅说:

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

这隐喻了节烈殉葬的下场。

 

鲁迅详细地记载药引,其中最奇特的有一种药叫败鼓皮丸。什么叫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了的旧鼓皮做成的药引。这完全跟汉字名称有关,因为水肿另外一个说法叫鼓胀。病叫鼓胀,那就用打破了的鼓皮就来克伏你。

鲁迅这时马上发挥说:

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

洋鬼子是洋鬼,就用虎神来克,如果这样的话,算命先生也可以做军队将领了。

当然了,旧鼓皮没有用。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 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qiān)……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真是医术不行,不向科学发展,反向命理学推进。“医病不医命”,这就是陈莲河医生在推脱责任。

 

呐喊——鲁迅的深爱与“负罪” 

如果我们把《父亲的病》看作是晚清中国的一个预言象征,那整篇文章是不是在写:

第一,祖先曾经是阔气的,可到了这个时候败了、病了;

第二,真正的病不在身体,而在于各种各样的错误的、欺骗的、荒唐的药方。换句话说,病不在中国,不在传统;而在名为拯救,实为毁害的晚清以来的各种救国方案;

第三,“我”作为父亲的下一代,对于父亲的病有没有责任呢?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们看到父亲临死前很痛苦,少年鲁迅,看到父亲喘气痛苦,

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

但是:

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如果这里的“父亲”,不仅是指他的父亲,还是指传统中国,那么鲁迅看见传统礼教在那里痛苦挣扎,又想判他消亡、然后更生,但心里又充满犯罪感。另一面,又觉得自己在文化上打倒 “父亲”,是一个正当的工作,甚至也是一种爱。

 

从这个角度看,这篇文章的结尾就更精彩。

文中的结尾,是说父亲快断气了,少年鲁迅等亲人床边大喊大叫,吵的父亲没法安静去世,鲁迅觉得是自己的错。但是,这个回忆不准确,周作人后来在《周作人回忆录》里说 ,他父亲去世时,家里人并没有像鲁迅描写的那样哭喊大叫。 

我比较倾向于鲁迅这部分的回忆是有一点虚构的,因为周作人晚年没有必要再重新编造一个情节。但鲁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情节?他要凸显什么?他是要凸显传统文化、人伦礼节违反科学人道?还是说,他在戏剧性地展现一个场面,就是“父亲”在痛苦的死亡过程当中,儿子的责任。

“父亲!!!父亲!!!”

这是鲁迅文章里边喊叫的ca声音,加了三个感叹号,而且用了“父亲”是书面语。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父亲!!!”

又是三个感叹号。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小说情节,是一个文化上的“弑父者”。如果我们将“父亲”象征晚清中国,显然这个“父亲”已经无法延续祖上的辉煌,现在已经这么衰弱、病重,但是真正置他于死的,不是他的水肿鼓胀,而是各种各样荒谬、错误、外国的欺负。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在做什么呢?“我”在呐喊,三个感叹号的呐喊,加速了他的衰亡,加重了他的痛苦。为此,“我”这个新时代的主将,“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出于爱他,是正当的;但“我”又感受到自己与父亲、与旧时代、与传统中国的血肉联系,有意无意地为之自责、甚至是负罪。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我们下期继续。 

 

预习通知 

下期主讲文章《藤野先生》,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浪子中华

    许老师,我认为是这样的:1.每一位作者笔下的小说人物都来自作者的思想与构思,都来自作者对周围事物的认知。2.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源自作者的意志,当作者的命运进行到与小说人物相近时,作者本能或潜意识的采用小说人物类似的方式进行处理。3.人们常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也正是作者的思想`性格`习惯决定了小说中人物和作者自己的命运。4.父亲、家人都是作者最亲近的人与发生的事,给作者产生的认知相近。5.遗传基因决定了相对应的思想、性格基础,生的病与生活环境相近。

  • 一丛令箭

    父与子之间总有些遗传上的宿命。

  • 经方才叔

    这一章解读得好

  • 芦笛说

    我更相信鲁迅的回忆,因为父亲去世时他更年长,回忆更准确,况且也没有必要在这种事儿上虚构。周作人写回忆录时已经是晚年了,时隔60多年,记忆不准确了。

  • 覺岸無邊

    许子东教授吉祥🙏🙏🙏!感恩您

  • 無空世界

    《四世同堂》里祁天佑不堪羞辱投湖自尽,是老舍先生宁死不受屈辱的写照。祥子对老北京的不舍或许是对尘世还有些许的眷恋,是还有些虚妄的希望…

  • 陶陶_q8t

    不太同意许老师的观点。本来文中的鲁迅是不愿意最后叫父亲的,是那个很会“礼俗“的太太一直催鲁迅叫,搞得他父亲不能很安详地去世,他在最后说这是他很对不起父亲的一点。因为他之前也提到,学医之后西医告诉他,如果不能治好一个人,那么起码让他不要痛苦,就是走得安详点。实际上最后鲁迅被催着反复叫父亲还是延续了之前文章中对于礼俗以及中医里面巫术残余的批评。

  • 李丫头_m3

    对这集讲解观点有点质疑

  • J之大盗

    目睹一个人的生命一点点衰落,是件极其残忍而痛苦的事情。煎熬。谢谢老师!

  • 梦想之旅2018

    其实我觉得鲁迅先生在父亲去世前的表现是符合现实的(除了那个直接叫“父亲”的称呼外)。因为在许教授的解说中我分明回想起了自己父亲离世时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