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二十九讲,这一讲的题目就是我们要讲的两个主要的人物。题目叫做“太子与车夫”。前面我们讲到,太子下定决心,趁着夜色离开了迦毗罗卫城,而跟他一起离开的自然少不了车夫。这一位车夫在佛经当中非常有名的,叫车匿,同时还有一匹宝马,这匹马是佛经当中最著名的马,叫键陟。两人一马,一驾马车,就趁着夜色离城了。
在离城的过程当中,佛经有很多描写。最简洁,平实的描写是介于《佛所行赞·离欲品第四》,这是第四品,佛所行赞里边都是五言一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重门固关钥,天神令自开”,意思是,城门都是关死的,晚上都要关闭城门,而当太子出城的时候自动开启,好比是有天神下令一样。
“敬重无过父,爱生莫逾子”,在这一刻,悉达多太子心中最敬重的莫过于父亲净饭王,爱的最深的莫过于自己的儿子,儿子罗睺罗还小,刚生没多久。有的佛经当中为了强调场景感,给大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的佛经当中就讲,悉达多太子是在罗睺罗生下的那一天出家的。
“内外诸眷属,恩爱亦缠绵”,除了父子以外,当然那个时候太子悉达多有妻子,妻子可能还不止一位,而且还有各种各样感情很深厚的亲属。“遗情无遗念,飘然超出城”,太子在那个时候实际上已经把这些都放下了,留在了城里,把情和念想都留在迦毗罗卫城,所以飘然超出城。
“清净莲花目,从淤泥中生”,这是佛经中用的非常多的比喻,这一刻太子悉达多就好比是清净的莲花,他从淤泥当中超拔出来(“淤泥”形容的是迦毗罗卫城内,太子曾经过惯的那种充满了享乐,富贵的生活)。
“愿瞻父王宫,而说告离篇”,这个时候太子悉达多心里想的是,我看着父王的宫殿,我内心做一次告别,他的告别同时也是发下了大愿,立下了大愿。“不度生老死,永无游此缘”,只有这十个字,在《佛所行赞》里概括得非常好,意思是,我如果不能把这些生老病死的诸苦全部度掉,就永远不会再回迦毗罗卫,这个誓愿是发得很重的。
“一切诸天众,虚空龙鬼神,随喜称善哉,唯此真谛言。”(按照印度的传统,那时很多天神都非常欢喜赞叹,称“善哉,善哉”),真正的话语,也就是“不度生老死,永无游此缘”,才是最究竟的话。“诸天龙神众,庆得难得心。各以自力光,引导助其明。”那个时候是晚上,按理说晚上比较暗,但那天晚上非常光亮,因为有这些天神用自己的神力为太子悉达多一路照明。
“人马心俱锐,并奔逝若流星,东方犹未晚,已进三由旬。”人和马奔驰的心非常急切,像流星一样快速地离开迦毗罗卫城。“东方犹未晚”,等东方的天还没亮的时候,“已近三由旬”,已经走了三由旬这么长的一段路。佛经当中关于太子悉达多当晚走的路有多长,有不同的描写,比如《佛本行集经》里讲“十二由旬”,由旬是有多长,也没有固定的说法。《翻译名义集》(过去翻译佛经的时候,都要参照的一部字典类佛经),里面就讲“由旬”,有说是相当于中国的80里的,有说60里的,有说40里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反正佛陀让车夫车匿快马加鞭,走出了百多里路,这是肯定的。
车匿驾着马车一路前行,到了拂晓时分,已经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了,佛经里最多的说法是“六由旬”,而前面出现了一片树林。在古代印度,城外的树林里往往都有修行的仙人,高人。
而太子悉达多看到了这片树林,就下了马,对车匿说道,“我今天离开,只有你一个人跟随我,非常好,真是难得的善缘。我现在已经到了空旷之处,已经离开了迦毗罗卫城,你带上键陟宝马一起回去,这段善缘就到此告一段落。”
在这个时候,太子悉达多做了一系列的安排。佛经里讲,他除下了自己发髻上的摩尼宝珠(一种发饰、头饰)跟车匿说,“你把这颗宝珠带回去,带给我的父王(也就是净饭王),你告诉大王,‘太子今者于世间 法无复希求,不为生天受五欲乐,亦非不孝,亦无嗔忿嫌恨之心,又亦不求财位封禄,但见一切众生迷于正路,没在生死,为欲拔济,故出家耳。唯愿大王勿生忧虑。大王若谓我今年少,未应出家,汝以我言方便咨启,生老病死岂有定时?人虽少盛,谁能独免?往古有诸转轮圣王,舍国求道,诣于山林,无有中途还受五欲。我今私心亦复如是,若未获得无上菩提,终不还也。内外眷属皆当于我有恩爱情,可以我意善为开解。’ ”这是佛经的原话。
它的意思什么?说的是,“车匿,你回去告诉父王,太子今天对于世间已经没有任何欲求了。他不会再受五欲了(就是我们讲过的色、香、味、触、受五种享乐)。太子这么做并不是不孝,也没有这种嗔怪、愤怒、嫌恨的心,更不是为了追求财位俸禄。太子之所以舍弃下父,离城出走,是因为太子见到一切众生迷于正路(找不到真正的道路),没在生死(没顶在生老病死的苦海里)。
太子想把他们解救出来,所以才出家,因此希望大王不要有忧虑,这是没必要的。大王如果说太子现在还年轻力壮,正是青春之时,不应该出家。那么车匿你一定替我禀告父王,我是年轻,如果说出家有规定年龄的话,那难道生老病死有规定的年龄吗?换句话说,谁也不知道生老病死是怎么开始的。生老病死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节点,你不能说人到了30岁一定要生病,到了70岁一定要死,没有这种说法。
所以生老病死是没有定式的,都是无常的。所以如果要设定一个人,只能在某种固定的年龄阶段出家,去追求真理,那是没有道理的。人哪怕是少年青壮,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过去,那么多转轮圣王,那么多了不起的人,都舍国求道,跑到山林里去,他们没有半途而废再回去接受享乐。
我今天内心就是如此想的,如果我不能获得无上菩提,终不还也(“无上”,就是至高无上;“菩提”就是智慧)。如果我得不到至高无上的智慧,是不会回头的。内外眷属对我都有恩爱之情,你也替我一一开解。”
实际上,悉达多太子在这一刻,心里还是有特别挂念的人。他解下璎珞(身上挂的各种串)交给车匿,说你把这个交给摩诃波阇波提(就是佛陀的姨母,也是他的养母,他叫姨母为妈妈),“我为欲断诸苦本,今故出家,求满此愿,勿生忧念。”我今天就是为了断离各种苦,所以才出家的。既然是为了断离各种苦而出家,那妈妈你更不要有离愁,不要有别离之苦。
他又脱下身上的首饰,交给车匿,说“与耶输陀罗语言,‘人生于世,爱必别离。我今为断此诸苦,故出家学道,勿以恋著,横生忧愁。”他把别的首饰脱下来,叫车匿带给自己的妻子耶输陀罗,说,“人生于世爱必别离”,人生一世,相爱的人最终难逃别离的结果,我现在就是为了断除爱别离之苦,所以出家学道。你叫她千万不要因为爱恋执著,而横生忧愁,要放下。”
佛家讲八苦,我们前面讲来讲去是生、老、病、死,四苦,其实后面还有四苦。第五苦叫怨憎会。人生在世,你总归要与你这些怨的人,恨的人,不喜欢的人,总归要碰头的,你这一辈子总归要碰到很多你不喜欢的,甚至是恨的人或者事,这当然是苦的,这是第五苦。
第六苦就是爱别离。人生在世,和喜爱的人,喜爱的事物总归是要分离的。第七苦叫求不得。求不得是对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六苦的总结。
佛教的逻辑顺序非常独特,你要求“不生”,我不要生下来,不可能吧;你要求生下来了以后“不老”,不可能吧;你要求“不病”,不可能吧;你要求“不死”,不可能吧;你要求一辈子都不要跟不喜欢的人或事碰到,不可能吧;你要求一辈子不要跟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分离,不可能吧。所以“求不得”是第七苦,而第八苦是“五取蕴”,讲求不得的深层的道理。这是八苦,所以在这里用了“爱别离”这个苦,这是特指耶输陀罗。
佛经当中的道理非常多,但是佛经绝不是抽象的讲道理,佛经有很多思辨非常精巧,逻辑非常严密的哲学论述,但是佛经当中主要通过善巧方便,比喻说法,用一句白话解释,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故事引导大家自己去领悟,去思考,去了解佛法,这是佛法非常高明的一面。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讲很多细节,很多故事,其实是希望我们一起能够透过这些故事理解这背后佛陀或佛教想讲述,传达的道理。
悉达多太子是面面俱到的,他心非常细心,他又托车匿转告宫中的婇女(宫中的美女),还有释迦族同龄的伙伴,说“我今欲破无名网故,方得智明,所为师毕,还当相见。”意思是,我今天离开大家,就是为了想冲决无名的网罗(“无名”就是没有知识,不了解,想不明白,看不透)。我今天就是想冲破无名的网罗才出家的。等到我彻底想明白的那一天,彻底觉悟的那一天,我们还会相见的。
佛经里还有很多太子和车匿的对话。车匿在那一刻变得格外能言善辩,他也是想尽一份心,能够最后挽留自己的太子,希望在最后一刻打消太子出家的念头。所以佛经当中这些描写非常多。在这描写当中,车匿已不再是一个车夫,而是一个非常善于说法,善于言辞的一个人物了。
车匿的说法,其实跟前面我们提到的净饭王,优陀夷等等劝阻佛陀不要出家的说法大致相同,我们也就不再屡叙了。一方面,车匿实在是不舍;第二方面,他又怕回去之后净饭王责怪他,说你怎么能瞒着我偷偷驾车把太子送出去呢!所以车匿他坚决不肯离去。
太子悉达多再三开导,最终,车夫车匿带着宝马键陟,哭哭啼啼地往回走。到了这一刻,就只剩下佛陀一个人了,剩下了出家的太子悉达多一个人。车匿带着键陟宝马,回到迦毗罗卫城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呢?在迦毗罗卫城里,因为太子的出走,都引发了哪些事情呢?我们留待下一讲为大家讲述。
今天我就为大家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您。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向潜心做学问的智者致敬!
对钱教授的讲说,非常失望。佛学传播至今,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人心?解决了人生中什么样的问题?这不是仅仅靠着讲两个佛教里的段子,或者卖弄几句梵语就可以的。为了给太子演示生老病死四大苦,各有天神变化身形后来表演,但天神原本威武雄壮,却假装病老死,这不是欺骗吗?用欺骗的手段说明的道理,道在哪里呢?又说有生终有死、终有病、终有老,三苦之中还蕴含着“生”的苦,那出家就能解决这四大苦吗?生已生,一切苦皆来自生。如何解脱?我不生?又说,出家必须得父母同意。悉达多太子出家前,净饭王同意了吗?一直到最后,净饭王都在严防死守不让太子出家,太子呢,乘夜溜出家门,这非但是欺骗父母,更是自欺欺人。
景文_kyald 回复 @听友67017976: 答案若是这几讲就能给你解释清楚,也不需要佛教了。想要回答这些终极问题,要不要这么心急啊
只有这样坚如磐石的强大内心,才能成就自己想做的事情!
感谢钱老师!太子要脱离人生八苦!
我的理解: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他更像哲学,更像心理学。真能证悟,能做到时时保持正见,就会少了许多焦虑和烦恼。人生会多一些淡定和坦然。学佛不一定追求形式,重在修心。
生老病死,看透
我也失望,没有抓到精髓,偏于学术而少了人文感触和佛陀大慈大悲的境界
听友192298393 回复 @13707850fzh: 这世间佛陀的生平,主要内容不是说哲理,若是想听哲理可以去听听佛经
粉钱老师多年了,从百家讲坛到玄奘西游记到三字经再到讲佛,深深为钱老师渊博的学识,精彩的讲解和温文尔雅的风度所折服。
考据严密,大家都应听听
感谢钱文忠教授精彩讲座,有种心净通透的感觉!我在钱老师家乡无锡每天聆听您讲佛!
钱文忠 回复 @13863225vvl: 歡迎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