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流浪于山川间的伟大灵魂
 48.73万
试听180

顾炎武:流浪于山川间的伟大灵魂

00:00
12:00

本周优质评论


恭喜 华Liu 这位听众,你的留言被选为本周优质评论。同时你将获得一本余秋雨老师的亲笔签名书,请你联系课程小助手微信:xmlyfm2018,愿你再接再厉!

同时也欢迎其他小伙伴在每一集后的评论区分享你们听课的观点和感悟,下一个优质评论可能就是你!快快行动吧~


课程金句 

点击保存图片,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62集 顾炎武:流浪于山川间的伟大灵魂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


昨天我讲到,黄宗羲这样一位曾经反抗过清廷的大学者,破例地受到康熙皇帝的尊重。不仅朝廷是这样,民间对他更是尊重。我举的例子是我曾经写到过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破例向他开放。


那么为什么这件事情显得特别重要呢?因为天一阁藏书楼本身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它为了避免“和其他藏书楼一样一一溃散”这样一个教训,它严格地规定任何图书不准外借,异姓不准登楼,即使子女登楼也要各房一起讨论同意,然后各房掌控着不同的钥匙。


不同的钥匙必须要全部到齐,一把锁一把锁地打开,那才能真正地把门开启,这么严格的规定,能够让一个异姓的人登楼读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曾经写到过有一位爱书的女子为了读书而专门嫁了过来,但是嫁过来以后,她一生都没有读到过楼上的任何一本书,最后变成了一个悲剧。 

天一阁的苏醒 

但是在1673年的时候,黄宗羲却提出了想登天一阁看书的申请,这个当然是异姓,他怎么可能得到同意呢?但是没想到天一阁范氏家族的每一房几乎没有讨论就一致同意,而且允许他细细地阅读藏书楼里边的全部书籍。


对这件事情我曾经这样写道:


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轻轻登楼了,铜锁在一具具打开,一个个窗口里边几代人的眼睛,都希望这个登楼的人能够把这一屋子几乎无用的书籍全部唤醒,全部激活因此这一年成为这座藏书楼的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这是我在《风雨天一阁》这篇文章里写到的。


黄宗羲作为中国文化的顶级代表,一直活到85岁的高龄,这个年龄在当时算是罕见的长寿了。那他是怎么看自己长长的生命历程的呢?就在临死前四天,他给自己的孙女婿写了一段告别人世,临近死亡的话,很有意思。我发现别的书里很少提及这段话,我就把它翻译成了现代白话文,读出来让大家听听。


黄宗羲是这么说的:

总之可以死了。

第一,年龄到了,可以死了。

第二,回顾一生,说不上什么大善,却也没有任何劣迹,因此可以死了。

第三,面对前辈,虽然还可以做点什么,却也没有任何抱歉,因此可以死了。

第四,一生著作虽然不一定每本都会流传,却也不在任何古代名家之下,因此可以死了。


有了这四个“可以死了”的理由,死也就不苦了。这是他临死前四天写的话,我听起来特别的有意思。可见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思维还非常清晰,并且由清晰走向了超脱。


一个85岁的老人能够亲笔留下这么一篇自我了断的文字,实在是让人羡慕。他说自己一生的著作不在任何古代名家之下,好像口气有点大,但仔细一想,并不错。历史上有哪一位古代的学者,既拥有如此浩大的著作量,又都全部达到了高峰的等级呢?想来想去,确实没有。


可以一比的可能是两位“司马”,那就是汉代的司马迁和宋代的司马光,但是黄宗羲对于历史横向段的分析和纵向的专题分析都超过了他们。更何况他又有两位“司马”未曾经历过的惊心动魄的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的思考。


黄宗羲在临终前悄悄告诉孙辈的这段话,他当然不想发表,只是默默地自语。这情景在我看来就像一座寂寞的孤峰向身边的一朵白云轻轻笑了一下。他自信:山可以更换季节,但高度不会失去。

三方面的超越 

好,前面我们认识了黄宗羲,但他只是我们所说的三剑客的三分之一,顾炎武、王夫之都还没有出场呢!只不过他们三人比较近似,如果逐一地细讲又太花时间了,那就让黄宗羲作为代表,让大家领略一下他们的风采吧。由于其他两位的特点黄宗羲已经代表了大半,我们就可以说地比较简略一点了。


那么接下去我要讲第二位,他叫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昆山有一个亭林湖,所以大家又尊称他为亭林先生。现在昆山有个亭林公园,那就完全是纪念他的了,但他具体的家乡是在昆山一个叫“千灯”的地方。千灯,就是一千盏灯,好像是在一片黑暗当中遍地星斗,这是一个多么有诗意的地名。


那里有他的故居,又有他的坟墓,大家在旅行的时候,如果到了昆山、苏州、周庄,可以顺道弯过去看一看。但是,如果按照学术地位来说,我放在第二位讲的顾炎武,他其实不比黄宗羲低。


顾炎武本身对黄宗羲的评价很高,他在读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很激动地给黄宗羲写信,他说:


你的书我读之再三,才知道天下并非无人,才知道中国可以在朝的阴影中复兴,才知道古代的盛世也可以慢慢恢复


这个评价就非常高了。他在信中还说自己写了一本《日知录》,其中的观点与你不谋而合的至少有六七成。


他写这封信的时候,正好在给《日知录》写序言,所以他就觉得这是一个当时和自己从人格到观点都非常近似的朋友。虽然他这么高看黄宗羲,但是在我们远远地看去,他却有三个方面是超越了黄宗羲的。


第一个方面,他在信中提到的《日知录》在中国知识界的影响非常大。书中提到的几个字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在中国文化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吧?但是这几个字就是出现在《日知录》里边的。


这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广泛地在民间传扬,传扬到几乎可以和孔孟的格言等量齐观,而且这真是顾炎武自己的思维核心。长久以来,包括黄宗羲在内的其他学者都没有留下过这样的格言警句,能够如此感染全社会,能够如此激励普天下,这是他超越黄宗羲的第一点。


第二方面,他超越黄宗羲的第二个地方就是他在《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等等著作当中对于历史、典制、政治、哲学、文学、天文、地理、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创建,全部都是言必有据,脚踏实地疏通流源,朴实无华,成为后世乾嘉学派建立“考据学”的源头。


“乾嘉考据学”,也就是一般所称的“朴学”,使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受到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理、纠错、疏通,功劳实在是很大,而顾炎武的功劳应该放在首位,受到后代饱学之士的虔诚的敬仰!


第三方面,他的路比黄宗羲走得更远,他化了名,带着两匹马,两匹骡拖着一些书籍,走遍了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一边寻找自己的未读之书,一边考察山川、地理、风土人情。


他还特意考察了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昌黎、蓟州等战略要地的地理形势,询问退休的老兵,探索宋代以来兵阵结构一直败亡的原因。这是当时包括黄宗羲在内的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没有做到的。


这三个方面,他就已经超越了他心中的榜样黄宗羲了。好,我们今天讲到这,明天再讲。 

精选用户评论
  • 吴昕钊妈妈

    山可以更换季节,却不会失去高度。

其他用户评论
  • 靖仝

    黄宗羲长衣布鞋轻轻登楼了…………随着这一段的每一个字落着泪,其实从秋雨先生这门课开启那天,我们就随着先生登上了中国文化之楼了,先生提灯引路,一路辛苦,无言以表感恩,必步步紧随,心心相惜,祝您平安健康!

    飞歌_9g 回复 @靖仝:

    海燕__读书 回复 @靖仝: 同感!!

    Wendy姓什么 回复 @靖仝: 深有同感

    查看全部7条回复
  • 我是罗衣

    女儿问我,你只是幼儿园里给孩子们做饭的厨娘,为什么天天喜欢看余秋雨的书,听余秋雨讲课,我告诉她,我要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天天吃着带有文化气息的饭菜。

    大林_vc 回复 @我是罗衣: 你很棒!女儿应该以你为傲

    studying哦 回复 @我是罗衣: 谢谢

    我是罗衣 回复 @studying哦: 我们都敬仰秋雨老师!

    查看全部6条回复
  • 华Liu

    “山可以更换季节,但高度不会失去”,一座寂寞孤峰向身边一朵白云轻轻一笑。秋雨老师这样的比喻真不愧为思想大师、散文大师、甚至是童话大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这一妇孺皆知的锦句,顾炎武就了不起了,何况他还踏遍万里,破卷万册,立卷立学。

    快乐宝贝_0x 回复 @听友184568898: 是的,不能更同意 准确而凝练,简直是千金难换,

    听友184568898 回复 @华Liu: 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和你的感受一样。余秋雨老师的用词太好了,让我惊叹。

    Husky_ulysses 回复 @华Liu: 赞同!

    查看全部4条回复
  • 吾师余秋雨_66

    先生:我很高兴你提到顾炎武。在罗振玉之前确实也有像顾炎武这样的人,靠自己的脚去走了很多地方。我很喜欢他的一句诗:常把《汉书》挂牛角。可见他是多么喜欢《汉书》,又知道他是四处行走的。我自己后来在万里考察中遇到困难,总想起这句诗。《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 靖仝

    山可以更换季节,却不会失去高度。再次感恩秋雨先生点亮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