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听友在评论区写出自己对课后习题的看法,崔老师将挑选部分优质答案在以后的节目中进行点评】
最近听到大家对于前面课程的反应,把说话这个事讲的那么高深,实际做起来操作性却很差,甚至听了讲座更不会说话了。
我要告诉大家,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
为什么人们听不懂“弦外之音”?
我就从这儿给你们讲起——关于“吃了吗?”
关于“吃了吗?”在生活中引发的误会,山东大学的马瑞芳老师有切身的体验。
马瑞芳老师教很多留学生,其中一个美国留学生,在她家上完课以后正准备走,马瑞芳老师的妈妈就客气的说:“不吃完饭再走啊?”
美国人很实在,认为是主人发出了吃饭的邀请,欣然接受,还点名要吃羊肉馅饺子。
第二天,马老师的妈妈又和美国学生客气,美国学生又留下来吃了一顿饺子。
第三天,马老师的妈妈还想客气,马老师急忙阻止。其实马老师的妈妈只说了一句问候语,并没有想留学生吃饭的意思;而美国则没有这样的问候语,所以学生就自然的以为是主人真的在邀请他留下吃饭了。
马老师经常用这个段子教育我们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不同问题。这个简单的例子其实寓意着语言的误会、民族的误会、使用形式的误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场景误会。
生活中的对话,需要像写作般精心设计吗?
说话、写作、写说话,要和你表达的意思趋近或者相同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在书里,尤其是小说里,对话常常不会是现实生活中的样子,因为在写作中,它背负了沉重的责任,要负责起承转合,负责表述人内心的想法,负责构成事件,负责推进情节。
我们日常说的话都是很轻松很自然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非常容易。但在文艺作品里、在小说里,对话所负担的责任就需要作家字斟句酌,希望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在作品里都能起作用,最好能一语双关、一语三关、一字顶千斤。
由于是之、林连昆、黄宗洛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出演的北京人艺话剧《茶馆》是很多话剧爱好者的最爱。在我的大学时代,也就是81到85年,已经不叫看《茶馆》了,叫“听”《茶馆》,就是说在剧场里可以不用看,只闭着眼睛听都能特别享受。
这得益于老舍先生的写作功夫,能把人物的对话写的生动形象,简单传神,听上去就是平时生活里说的话。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出清末民国的市民交响曲。
作家写说话和我们普通人说话的目的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没必要为此而苦恼,我们说话,最好不要有负担,就是张嘴就来。
但如果我们说话真能说出节奏,能说出快感,能说出意境,能说出含义,能说出道理,所有的这些都在我们不使劲、不经意的过程中就能说出来,那会给我们省去很多很多的麻烦。
日常对话能给写作什么样的启示?
写《沙家浜》的汪曾祺先生就是一个例子。
知青下乡时期,汪先生的女儿想让汪先生写封证明信寄给村里的革委会主任。
所有人都特别期待这封信,这可是《沙家浜》的作者写的!结果村里人看完都傻了眼,信里写着:我想让我女儿回来,你必须批准。
汪曾祺老先生可以写出“垒起七星灶,桐庐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这么漂亮的词,却不会给革委会主任写一个真实介绍他们家情况,为什么希望她女儿能回来。
你一定认为汪曾祺先生是个说话的大家。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这就是文字表达的语言和说的语言的差距。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会写文章,写文章的人也不一定能说会道。
我们今天跟大家探讨的就是如何从僵硬的文字和读本里脱离出来,找到鲜活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期的内容我觉得对编剧最有用,因为在我看来,电视剧里面很少有人说我们生活中的人话,都是虚构拔高扭曲,只做了千万种变形以后拿出来的,似是而非的。
为什么说“对话”是文学作品的点睛之笔?
其实我还可以给大家谈一个例子,你知道烈士杨靖宇是怎么死的吗?杨靖宇自己的那些战友把他打死了。因为他底下的营长、连长、机枪手全都叛变日本人了。所以发现他踪迹以后,把他杀了。故事家喻户晓。
我为杨靖宇的一句话感动。杨靖宇当时身边只有一个人,就是他的警卫员,杨靖宇想让他走,警卫员不走。
杨靖宇最后就给了他金条,说:
——你去弄粮食,要不然我们都得饿死。
警卫员知道是什么意思,茫茫大森林,白皑皑的一片原野,我去找粮食,我就是找到回来怎么能找到司令?但是没办法,他执行任务他就必须得走。就是哭着,一步三回头,拿着金条就走了。
杨靖宇自己在树林里饿着,这时候忽然碰到了一个老乡,老乡看着他愣住了,因为这漫天大雪的时候没有人,那老乡来砍柴来了,就知道他是抗日联军。
杨靖宇挥了挥手,说:
——老乡你去帮我买一点粮食,我都快饿死了。
那老乡接过来钱,忽然就说:
——你是抗日联军吧。
——是。
——你的弟兄们跟日本人都好了,我已经看到了。日本人对他们不坏,你一个人还撑着什么,你也投降他们。
结果杨靖宇半天都没有说话,过了一会他说:
——老乡,如果咱们都投降了,中国就没了。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热泪滚滚。有时候其实我们听那么多故事,那么波澜壮阔,就是那么一两句打动我们,你想中国还在,那总得有一个人撑着对吧。
课后练习:
找一本小说、或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品味人物对白,他们说的话像不像日常生活中的感觉?
在评论区分享您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有机会获得崔老师的作业点评哟!
下集预告:
“海峡两岸”一词的发明,体现了什么说话技巧?
说话中最致命的错误是什么?
真实的谍报审讯对话是什么样的?
如何让你的表达更加真诚?
下一讲,崔老师带你领略外交语言战略,让你日常说话更有含金量。
听友70051435 回复 @老胡胡_pm: ,
木亦飘飘
琳_481 回复 @木亦飘飘: 我也是!喜马拉雅第一次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