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追寻心经对话发生的缘起

7. 追寻心经对话发生的缘起

00:00
15:15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上一讲中,我们介绍到了道安和尚和三分科经,道安和尚是一个对中国佛教发展作出很大贡献的高僧,他对中国佛教的影响至今仍然在延续,我们介绍了一个与他相关的姓,就是现在中国出家人们基本上都在共用的一个姓氏:释,同时,也介绍了他所提出的三分科经,也就是,佛教的经论都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序分、正分和流通分。

三分科判,乍看起来好像语文课文划分段落,似乎小孩子也会做,但是道安和尚推演出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其中的义理内涵却非常深刻。佛教讲缘起,也就是任何事情,任何教法都是因缘而起,因缘而说,所以,这个讲述缘起的序分,看似简单,其实关要;而所有教法的发生,其初心――现在大家都讲不忘初心吧,这个词语是来自佛教的《华严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其实佛陀的一切言教,其初心都是度一切苦厄,都是因为对众生的慈悲与智慧而产生,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它目的,而作为学习到教法的受众,也并不是自己学习到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得到佛祖许可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一起得到法益,所谓“流通”,法轮常转,这就是一个教法的始终。因此,流通分也就具有了不同一般的宗教意义。单独划出一个流通分,也可以见得道安和尚,深契佛陀本怀!

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了三分科经,再回过头来看玄奘翻译的《心经》,突然发现不对了,根本就找不到任何的w,也没有嘱咐大家未来要多多流通,也就是,根本就没有序分和流通分。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子有一天在路上突然邂逅,然后展开了这场流传古今的智慧碰撞吗?但是,即使如此,倘若用三分科经的思维来追问:他们为什么会邂逅、在哪里邂逅、边上可否有其它见证人?

……

以及,在智慧碰撞以后,又如何呢?

显然,玄奘译本都没有告诉我们。

对于这个问题,玄奘大师有两个高足,一个叫圆测,一个叫基,他们两个的观点都很一致,认为这部《心经》其实就是所有《般若经》精华的撷取与集录,不能以一般的佛经“等闲”视之,所以,没有序分和流通分也非常正常。很可能,他们的观点也是代表了玄奘大师的理解。

(圆测:“所以无序及流通者,于诸般若简集纲要,故唯正宗无序流通。”

窥基:“录其坚实妙最之旨,别出此经,三分二序故皆遗阙。”

但是,这样说,也恰恰是说明这次对话,还是有它的出处的――幸运的是,其它的《心经》译本还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

那么,我们就通过其它的译本,来解决这些W的问题。

一般,佛经的开首都是“如是我闻,一时……”,这“如是我闻”四个字,是有其特别的来历的,是佛祖涅槃前亲口所言,放在经首以证明这本经确实是佛祖说的。

而“一时”,则回答了我们所说的“when”。当然“一时”还远不能让我们这些习惯得到具体时间的人感到满意,但佛经对时间普遍的就是这样的记录。古天竺人对历史的认识,和我们很不一样,中国人需要某年某月某日记录得非常清楚,但是古天竺没有这种强烈的时间感,并不像中国有确切的时间定位,因此很多的历史在今天的考古要求下都无法“还原”,所以他们非常感激玄奘大师,因为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许多当时的天竺圣迹和民风民俗,成为印度人民了解自己国家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他们说,“倘若没有他(就是玄奘大师)字字珠玑般的著作,我们印度的历史就不会完整”。

所以“一时”,其实是反映了古天竺对时间的认识,对宇宙的认识,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嘛,这样的“一时”,就给了我们浪漫的想象空间,好像这个《心经》,此刻,仍然存在……

其实在之前我们所介绍的七个译本,除了玄奘译本,鸠摩罗什的译本和前面我们也介绍过的不空三藏的译本,是没有这个“如是我闻,一时”所引领的序分的,其它的译本都有。不空的译本本身就是与玄奘本的对译,而鸠本尽管与奘本有所不同,但从这里看,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鸠本确实是把整个《心经》都当作陀罗尼--大明咒来认识的。

接下来,这些《心经》译本中的缘起分介绍了《心经》记录的场面是发生在一次法会,参加此次法会的有哪些呢?

其实整个法会的主法者,仍然是释迦牟尼佛祖,所以,有的译本一进入话题就介绍到了主法人“佛”,有的译本是写“(薄誐梵)”,佛与,都是佛的圣号,佛有十号,也有的说十一,有的说十二,甚至说十三:比较常用的是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有的说世尊就是,但有的地方又把两者分立,而所有这些,都是赞颂佛的功德。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这个,可能大家既熟悉又不熟悉。

一般来说,如果对印度历史有点了解的话,就会知道《歌》这本书,本来是印度教的主神,但是,佛陀也有这个称号,为什么呢?

在古印度,非常重视辩论,而且有很严格的规矩:输的一方要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战胜自己的胜利者,否则等待他的可能就是死亡。而大圣佛祖之所以也叫,正是一个佛法战胜其它教法的历史真实的记录,隐含着对佛陀降伏内外魔怨的赞颂。佛祖当时也曾经把这一圣称绶予了在与外道的辩论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菩萨们,比如维摩诘,他们把这个佛赐予的“勋章”也世代地传承下来,这个情况有点像当今其它佛教界的一些称呼比如班禅等一样,只不过它不是政府封赐的。

根据密教的解读,我修行的导师--中国汉传密宗的宗长智及宗师,根据他来自于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口传的解释,“”这个称号,是一个记录承载了佛陀度化外道的功德,不仅有显教的辩论,还有隐态世界的较量,所以用了的经典,虽然我们一般人也都是把它当作是显教的经典,但是,其实也是密宗的经典――因为密宗就是专门研究隐态世界学问的。

所以,如果讲到比如法成本和智慧轮的译本,其中运用了来称呼释迦牟尼,那么,也就意味着,《心经》不仅是显教修行者所尊奉的,它同时也是一本密教的经典,也是在阐释密教的理念,也被密宗的修行人所尊奉。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显教和密教就如我们上一讲所言,是一味的,他们都有着许多共同的根本经典,只不过解读的角度、侧重有所不同,高度、广度、深度有所不同,但是,都是源出于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的教言,都会遵循大圣佛祖的法印。

法印是佛祖用来判断佛教与非佛教的“印鉴”

而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则是“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这个地点,所有的译本所记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的是说“鹫峯山”,有的是说“耆闍崛山”,这不过就是音译、义译的差别。

王舍城是摩揭陀国早期的都城,灵鹫山是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是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心经》就是在这里展开。

其实,这是一次盛大的法会--并不是观自在菩萨与舍利弗偶然的邂逅,而是一个在某个盛大法会中发生的故事,或者说,真实的事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雅美术馆虔心

    感谢诸佛加持能遇师红法师开示心经/自己也发愿手抄沐浴写心经来流通

    师红长老 回复 @大雅美术馆虔心: 流通的话,还是看看我们的课程问答更好哦

  • 听友379382058

    挺好,听的舒服

    师红长老 回复 @听友379382058:

  • 欢颜欢语

    现在听第三遍感谢师红长老

    师红长老 回复 @欢颜欢语: 谢谢喜欢

  • 大道自然_c0

    舍利子为什么理解成是人名?而不是舍利呢?

    师红长老 回复 @大道自然_c0: 根据上下语境

  • 1858082wxnn

    谢谢主播

    师红长老 回复 @1858082wxnn:

  • 法化常圆

    感谢诸佛加持能遇师红法师开示心经义理

    师红长老 回复 @法化常圆:

  • 星星点点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师红长老 回复 @星星点点噢:

  • qzzw

    这样学佛经真是太有趣了,这些历史人物感觉都鲜活起来,仿佛可以和经典互动。谢谢长老精彩的演讲。

  • 潇洒_01f

    师红长老讲的很仔细,很到位,给人一种享受。把人带到了古印度。很期待下一课的播出。感谢长老的演讲。

  • 1377011wtva

    长老讲得真好!听长老一讲,两个版本的巜心经》这么多不同,感觉佛经深意真是浩瀚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