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引出的文化大思考

郑和下西洋引出的文化大思考

00:00
12:45

一周优秀学员 


53集郑和下西洋引出的文化大思考

课程金句 

点击保存图片,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


上次我们顺着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讲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身份上的一个重大选择,这就是世界的文化类型有三个: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

精神价值的转换 

我们以前就老是站在农耕文化的立场上和游牧文化进行摩擦,结果伤害很大,成果也很大,但是我们对于海洋文化一直比较生疏。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边,庄子所写的《南华经》,曹操所写的《观沧海》,李白所写的“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等等诗句,都表现出了这种还没有深入的观望、想象、遥叹。


原因是:中国的海岸线虽然很长,却没有内海,什么叫内海呢?就是像波斯湾、地中海这样的一个海湾。没有,我们只有一个小小的渤海湾,所以在遥远的古代,我们东南沿海的人如果要完成远航,那是非常艰难的。


海洋对他们来说主要是捕鱼、晒盐这样一种小小的利用,所以这个还很难说是海洋文化,捕鱼晒盐只能说是农耕文化的一种延伸,这里边就出现了由生活方式到精神价值的一个转换。


什么叫生活方式到精神价值的转换呢?这个很重要,希望大家听一听。譬如可以和我们构成对比的希腊文化,它是海洋文化,大家想一想看,海洋文化好多船要到地中海,要出海,出去十条船很可能只能回来两条,很可能全部都回不来。


所以,海洋文化里边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悲剧精神,这就是希腊悲剧的来源。而我们呢,由于和海洋不亲,我们主要是农耕,农耕是什么概念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夏秋冬都在我们的计算当中,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的作品当中叫大团圆的结尾。


也就是,如果我们中国人看到一个悲剧的结尾,往往很难离开剧场,因为精神价值和我们的思维习惯就是农耕文明造成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定是这样的。


我们每一个大悲剧的戏都是如此,最后一场一定是坏人受到惩处,哪怕好人本身已经死亡了,他的父亲还在,或者他的孩子最后来报了仇等等,这就是我们农耕文化的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像古希腊悲剧里边面对大海、面对上天大声呼号、不知命运如何的这种悲剧精神,这就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变成了精神价值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


我们很难说:“噢,一定是海洋文化好,农耕文化不好。”我们不能这么说,但是每一种文化里边都会出现很好的文化,但是产生这个现象还有一种思维介入了,我刚才讲的还是我们的生态方式造成了我们的精神价值,其实不仅是生态方式,还有政治思维。


什么叫政治思维呢?那就是,海洋是中国统治者管不到的地方,在航海技术很落后的古代,我们的统治力量无法管到海上所发生的一切,海上的灾难、海上的交流、海上的收获他们都不能掌控,所以海洋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个陌生、遥远、甚至要抵拒的事物。


大家一定记得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叫《诗经》,诗经里《小雅》当中有一首诗叫《北山》,上面有这样一句名句叫做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两句话后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喜爱,因为它证明整个土地的统治权都属于王。


请大家注意,这第二句“率土之滨”里边这个“滨”字指的是水边之内的土地,那么水边之外呢?那就很有疑问了,所以历代的统治权力很难到达大海,总是防范抵拒,而且当海上出现麻烦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能力来处理。

片板不许下海 

因此明代立国以来,朱元璋就下达了诏令,这个诏令叫做“片板不许下海”,这六个字,明代所有的官员心里都很明白,就是以军队来封锁海上的交通,禁止民间贸易。


我曾经发现当时江南有一个明代的富豪,叫沈万三,他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钱,好多人传说他有个聚宝盆,聚宝盆是一个传说,他曾经钱多到南京城很大一段城墙都是他修的,但是经过现在历史学家的考证,他开始很可能做了海上贸易,但这是非法的,所以只能说是聚宝盆里边得的钱。


在当时,有很多很多做海外贸易的人都是要隐秘不语,否则你就犯罪了,其实朱元璋可能也知道他的钱是这样来的,所以命令他花那么多的钱去修城墙,最后又让他死在流放的路上,这等于是另一种惩罚了。


但是朱棣下令郑和下西洋一开始也是和稳固政权有关的,尽管和朱元璋的“片板不许下海”这个指令有矛盾,但他也是为了巩固政权,因为他知道,海上还存在着很多反明的势力。像方国珍、张士诚的余党以及一些和外国勾结的豪强武装,都在海上活动,所以郑和的船队去了以后可以了解这个情况,甚至于还可以制服其中的一部分。


那么,郑和有没有做到这一点呢?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但是问题是,朱棣他这种气魄不可能被他的继承人继承下去,当朱棣去世以后、当郑和下西洋的行动结束以后、当郑和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明王朝又返回到了禁海的思维,仍然秉承着“片板不许下海”这么一个遗志,封住了大海,我们就说起来就叫禁海。


这个就是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一个心理后果,那就是如果一开始就实行“片板不许下海”那倒也罢了,问题是郑和已经出去过了,而且那么辉煌、出去的地方那么大,回来以后又是“片板不许下海”,这让我们对这种保守、禁海感到更悲哀了。因为你明明有能力,却把自己的能力废弃了,这是“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的一个文化选择的思考。


这是不是结束了呢?没有!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还有第二个选择的思考,这个就更深刻一点了,那就是,郑和证明了中国文化对海洋选择了非侵略的和平主义,这我再讲一遍,第二个选择就是中国文化对海洋选择了非侵略的和平主义。


第一,郑和的船队当然是带有武装的,因为一开始是为了自卫,郑和自己也有作战经验,所以他出海的主调是和平,只是后来抓获了一个从我们中国逃亡出去的罪犯陈祖义,那陈祖义长期在海上掠夺商旅又进攻郑和的船队,那么当然,郑和理所当然地将中国的法律延伸,把他抓住了以后带到南京正法。


第二,就是锡兰国王当时看到那么大的船队,也曾经派出好几万人来攻击船队,那当然郑和是打了胜仗,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将军,他把那个国王带回到了南京,但是明成祖当时为了国际关系又把他放回了。


郑和船队也在苏门答腊解决了一次政变,也就是一点点军事行动,就这么几件,其他没有一丝一毫要占领当地领土的想法,郑和是一丝一毫没有。那么构成这个想法的主要是在郑和以后的欧洲航海家,他们出去以后都有占领当地领土的想法。做了这么一个对比,我们对郑和的文化选择就更敬重了。


好,今天讲到这,下次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吾师余秋雨_66

    我们已经失去了工业文明、海洋文明,不能再失去太空文明!

    W泽波 回复 @吾师余秋雨_66: 不太赞成“失去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表述,不论工业文明、海洋文明还是太空文明,归根结底还是集体人格的文明,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我们暂时落后,但中华民族不会缺席人类未来的文明

  • 蓝月儿_ly

    深深感叹郑和船队冒死七下西洋只是为了交流、沟通、海上贸易和游览海域风光,而没有能够成为中国征服大海和巩固强大海防能力的宣言书。历史总让我们在沉痛中不断觉醒。

    听友203989088 回复 @蓝月儿_ly: 郑和下西洋还有寻找朱允炆的任务啊,朱允炆的失踪一直是朱棣的心病。还有去海洋是郑和从小到大的梦想

  • 殷双双

    郑和下西洋的气度是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是急需的,年青人应该去做件大事,而不是被物质捆绑了手脚

  • A0张梅

    余爸爸的课程真的是清新脱俗,一讲一个大明白,胫骨被疏通了

    117zhaogang 回复 @A0张梅: 爷爷可以有许多,爸爸却只能有一个。

  • 寻找费丝

    每天早上的精神大餐,打卡

  • NKVE2

    这就解释了中国人很喜欢圆满结局和明朝海禁政策更深一层的原因

  • 和_vvv

    强大而不欺凌的和平主义。

  • 北方的狼

    郑和下西洋带去的是礼物,贸易,真正的文明,而欧洲人所到之处带去的是对当地人种物种和文化的毁灭。

  • 阳阳的糖果屋

    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区别,造就了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上差异

  • Marshal_deng

    郑和这个名字确实取得好,一切为了和平,这种开疆拓土的航海精神值得每一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做反省反省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