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0 路西法效应(下)

Vol.50 路西法效应(下)

00:00
07:22




原来看过一部电影,非常有意思,讲的内容大概是一个婴儿从小生活在“电影棚”的故事。

这个孩子参与了一场电影拍摄,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因为他生下来就被放在影棚中,父母是安排好的,亲人是安排好的,朋友是安排好的。


所以,他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些安排好的人、事、物就是他真实世界的组成。

当这个长达一生的电影拍摄完毕之后,他被告知自己只是在拍一部电影,而之前所有经历的都是剧本设计好的之后,便精神崩溃了。


还有一个“狼孩”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从小便被叼入狼群。

长大后,不会说人类语言,行为举止都和狼相同。


讲完这两个故事,让我们来说一说路西法效应背后的第四个机制——“角色扮演”。

人有一种很有趣的天性,一旦他被规定了一个角色,并且认同了这个角色,他就会按照这个角色的一切来行事。


社会学当中有一个相关的理论,叫做“拟剧论”。

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角色脸谱。

在这个角色之下,我们会按照角色所规定的一切所行事,同样的,我们也在乎观众对我们的看法。


比如说,提到大学教授这个角色,你会想到什么形容词呢?

一定是风度翩翩,博学多识,甚至戴个眼镜,说话也是温文儒雅。


但现实中,大学教授一定是这样的吗?

其实很多时候,在大学教授这个角色脸谱下的那个人,本性并非如此,但是因为这个角色包裹在了自己身上,他们就自然而然的会如此行事。

这个被我称为“演员的自我修养”。


同样的,社会也会要求他们如此行事,如果你看到一个大学教授污言秽语,嬉笑怒骂,你可能会自然而然的说一句:“这个人真不像一个教授,侮辱了这个身份。”

其实社会就是“观众”,所以这一点被我称为“观众的观看要求”。


“演员的自我修养”和“观众的观看要求”共同组成了“拟剧论”,把我们的人生演成一场大戏。


演员认为自己应该按照这个角色行事,观众认为演员不应该做出和角色不一致的事情,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最终导致演员越来越角色化,观众也越来越满意。


这个机制深深地种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所以当我们身上附着了某个角色之后,你就会认为我就应该按照这个角色的方式行事。

我见过很多主持人在台上正派大气,照顾周全,气质端庄,但下了台之后就恢复了生活本性。

我也见过许多退伍军人,即使离开部队,也将自己雷厉风行的行事方式带回家庭。


这是人无法逃脱的一种根植在基因内的运行方式。

而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的几个细节,都是在激发他们的此种心理。

狱卒要穿制服,带警棍,被称呼警官。

囚犯要穿囚服,被逮捕,喷水撒虱子粉,并且只有编号。


当他们代入角色的时候,就会做这个角色做的事情,而忽略本身的道德良知。

这就是第四个机制——“角色扮演”


最后一个机制,叫做“去人性化”。

我原来看过一个抗日的电视剧,里面有一幕描述日本的老兵训练日本新兵的场面。

他们将中国村民绑在柱子上,并让日本新兵用刺刀刺穿他的心脏。

新兵哭喊着拒绝,而老兵大喊:“不要把他当人看。”

最后,新兵把刺刀捅了过去。


这是战争中惯用的伎俩,即是不把俘虏当人看。

纳粹把犹太人抹黑成害虫,美军屠杀越南村民时把他们看成贱种。

这个时候,内心的道德就被抹除,因为心里不把对方当人看了。

斯坦福监狱中设计了多个机制,让狱卒把囚犯的人性抹除,心里认为囚犯不是人,于是就开始了肆无忌惮的作恶。

这就是最后一个机制——“去人性化”。


好了,让我们回顾一下路西法效应的定义:“在受到特定情境和氛围下的影响时,人的个人意志会被轻易支配,甚至做出无法想象的恶事。即从天堂坠入地狱,从天使化身恶魔。”


我们从不能将人轻易的定性善恶,但也绝不能忽略人的善恶。

重要的不是压抑恶,而是看到深渊,承认深渊。


在无数的伟大书籍和电影中,都对人性的善恶进行过描述的哲学思考,或许最后的结果都是美好的,也或许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如果在听完这三期节目后,你想问我,如果人性中有如此恶魔的一面,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变得悲观,应该对世界厌恶。


如果你还想问我,我们该怎么办。

我不想给你鸡汤,也不想让你失望,更不会给你什么方法。


人性就像盐与水混合在一起,摇摇晃晃,最后谁也分辨不清盐在哪,水在哪,也分不清哪一部分没有味道,哪一部分是咸的。


就让人性继续摇摇晃晃下去吧,时间长河一直在奔腾,他从来不会给人答案,只会告诉你,好好走。


人性没有答案,世界没有答案。

我没有。

你也没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unny暖阳hi

    路西法效应:情境对人的作用,天使也会堕落成恶魔 1.权威的服从性:在权威下人们会被迫服从的做一些事情 2.从众心理 3.去个人化:没有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需要承担责任,则会肆无忌惮的行事(网络喷子) 4.去人性化:战争中的惯用伎俩,即不把俘虏当人看,从而讲人本来的人性去除了 5.角色扮演:按照自己的角色去行事 总结:我们不能轻易的定义人的善恶,但也不能忽略人的善与恶

  • 听友107175816

    电影,楚门的世界

  • 努力成为知名主播

    人性没有答案世界没有答案。 我没有。 你也没有。 时间长河一直在奔腾,他从来不会给人答案,只会告诉你,好好走。 这世界上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世界所有的污点和黑点后,依然深爱着这个世界。

  • 经营者的案例库

    人性的根源源于比较,比较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被植在基因里的惯性,是天性,我们从小很多人就被夸奖,被肯定,好聪明,真棒,很帅真漂亮,这些辞藻就是赤裸裸的比较,人类发展到今时今日,也是在被这种无形的力量操控罢了。原始社会,比的是力量,封建社会比的是权力,现代社会比的是金钱………比较生出了嫉妒,生出了自大,也生出了自卑和同情。如果用物理学来解释,大概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吧,因为每个人的能量不一祥,总要达成平衡,所以有了恶,就有了善的鞭策,阴阳平衡罢。如果世界都行善,将恶字不存,无恶何来善? 我们在世间行走,为快乐而来,求大自在罢了。

  • 大琳琳哟

    【角色扮演】人有一种天性.一旦她被规定一个角色,并且自己认同这个角色,她就会按照这个角色来行事 对个人来说.一方面角色可以激励自己.每个角色的扮演都有其标准.所以会要求自己不去做违背角色的事情.另一方面角色也会有所束缚.如果角色的框架和标准.与自己的意愿完全两极化发展,也可能会导致崩溃的现象 所以.如果当一个人去掉了他个人身份的标签.或者改变了对待一件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老师说的【去人性化】.谁也不能确定她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所以人性是变化莫测的

  • A云南小书童

    一起学习 一起成长 谢谢分享 人性就像盐与水混合在一起,摇摇晃晃,最后谁也分辨不清盐在哪,水在哪,也分不清哪一部分没有味道,哪一部分是咸的

  • 得得疯

    路西法效应; 1权威的服从性 2从众心理 3去个人化 4角色扮演 5去人性化 本质就是被控制然后你在角色扮演 如果要想一个词强迫或者有更好的词

  • 王大乖o

    这不是一部电影,是一个综艺节目,不是拍完,是他发现。他才逃了出去的。

  • aFFos

    楚门的世界,

  • 落花写意

    4.角色扮演。5.去人性化。 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角色脸谱。 在这个角色之下,我们会按照角色所规定的一切所行事,同样的,我们也在乎观众对我们的看法。“演员的自我修养”和“观众的观看要求”共同组成了“拟剧论”,把我们的人生演成一场大戏。 战争中惯用的伎俩,即是不把俘虏当人看。 我们从不能将人轻易的定性善恶,但也绝不能忽略人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