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9 路西法效应(中)

Vol.49 路西法效应(中)

00:00
06:58






很多人在职场中面临着一个很好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

“老板让我干一件不太好的事情,我该怎么办?”

很多时候这件事情甚至违背了良知道德,但是很多人在纠结之后,依旧去做了。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有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权威”一旦一声令下,你就会忽然陷入非理性盲从的状态,决策能力也立马失灵。

我们在之前的一期节目(权威下的人性深渊)中讲了米尔格伦电击实验,很多朋友跟我留言说,如果是我,我就不会做出这种事情。

很可惜的是,米尔格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的预估也是如此,但是实验结果却令人震惊。


即使我们有一条道德准线,知道违背良知的事情不能做,但是在权威之下的盲从,依然可以让一个普通人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

还记得我们上次节目讲的一个细节吗?哪怕囚犯和狱卒都是普通的大学生,但当狱卒被授予权威地位,囚犯被剥夺基本权利,情况就变得出乎预料。

即使囚犯知道自己可以随时退出实验,但他们依旧麻木不仁的听从权威的摆弄。

这就是路西法效应背后的第一个机制——“权威的服从性”。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机制——“从众需求”。

我原来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我跟我的两个朋友一起聊天,聊到读书,我说:“我最喜欢利卡先生的物理学著作,他从人文思维的角度切入解释物理学现象,是我见到过最牛的思维跨界者了。”


“我觉得每一个精英都应该读读他的书,不读简直就是无知了。”我扭头看向身边那个特别爱读书的朋友,说:“你肯定读过他的书,对吧?”

他很自然地点点头,说:“对,肯定读过。”

然后我们两个人齐刷刷的看向第三个人,他连忙也点头,说:“我也读过。”

那天下午,我们愉快的聊了很久“利卡先生”的物理学著作。

可惜,根本就没有这个人。


这就是人们可怕的从众心理,当所有人把白说成黑的时候,即使你觉得不对劲,你也会跟随着他们一起说。

想象这么一个场景,所有人都在谈论某个事情,并且齐刷刷的将眼光看向你的时候,想保持自己的判断,何其之难。


在这场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因为从众的需求,他们的道德准则一下子就失灵了。

有的时候,为了被群体接纳,人们甚至会不惜一切。

即使规则不合理,即使道德过不去,为了被群体接纳,所有人都会忘记一切。


第三个机制,叫做“去个人化”。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喷子”和“键盘侠”变的随处都是。

很多人说,中国人的素质因为互联网变的低下,这种说法是有谬误的。

只不过是互联网的匿名性让人们失去了束缚,可以自由发挥而已。


今天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随地吐痰,你绝对不会过去制止他。但等你回到家,一定会发一条朋友圈,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

你看,那些在网络上喷天喷地的键盘侠,谁都不怕。可一旦被翻出真实姓名,被爆出家庭住址,也一定会第一时间出来道歉,一改嚣张,换句话说,就是怂了。


我的喜马拉雅节目下面有一个人,发了一条非常恶毒的评论,我查了一下,发现他是被我微信拉黑的一个人。

当天晚上我把他拉黑,第二天他就建了一个小号在我的节目下面喷我,甚至连大号都不敢用。


所以,解决互联网上面键盘侠横飞的最快捷方法,就是每一个人都要标注上自己的身份证号、姓名、住址、工作单位。

不信你看看,如果这么做,互联网上第二天就一片太平。


当一个人感知到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掩藏,并且做的一切事情不会被别人知道,更不会承担风险和责任,就会肆意妄为,这就是去个人化。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囚犯只有编号,而狱卒则穿着统一制服,甚至还要带个墨镜。

这一切都让他们感知到,自己的个人行为有着匿名性。这时候,暴力就滋长了出来。


这是今天我们对《路西法效应》背后三个机制的解读,我们明天继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落花写意

    路西法效应:1.权威下的服从性。2.从众心理。3.去个人化。 权威下的人性深渊,角色代入感,权威下的盲从,洗脑,服从。 为了适应环境或者不变成“特殊”的那一个,人往往能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违背道德法律。 因为去个人化,互联网的匿名性,让人觉得自己无论说什么都不会被人发现,所以才有了众多的喷子,语言暴力者,反社会行为。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本质导向和环境导向,善与恶。 路西法效应,就是环境导向善于恶。

  • 瑞雪如息

    是啊,不知不觉中恐惧就占了上风,就顺从了权威,是时候拒绝顺从不道德的权威了。

  • 槐三

    我小学亲自经历过,当时全班都说是14,我竟然站了起来说是41,而且还骂人了,下课就被同学打了,我的答案确实是对的,但是我不应该骂人,导致下课挨打,可能这就是我缺乏自信,惧怕当众表达的一个原因吧,记忆深刻的事儿往往会改变一个人

  • 大琳琳哟

    权威的服从性: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等级制度.人的潜意识对权威还是很看重的。有时候会因为承担不了不服从权威后的后果.所以会违背自己本来的原则,另一面有的人觉得拥有了权威,就应该有权威人士的风度,而摒弃一些原则。剩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众需求:很多时候不想太过异类.就会符合一致并多数人的标准. 去个人化:如果一个人没有真实身份的制约.会做出让他人或自己根本都想象不到的事情来

  • 听友208461805

    又学到了一招去中心化,监狱囚犯和狱警的案例我觉得特别好,从狱警的角度来说你给他们穿上相同的工装甚至带上墨镜,这样会导致他们的信息不被别人看到,没有大众的监管,从而造成监狱的暴力事件不断。

  • 放饭流歠

    权威服从性,在权威下会做出平时难以接受的有违道德的事情;从众性,为了被群体接纳做出撒谎等事情,觉得和大家不一样是很危险、很丢人的;去个人化,随着个人信息的隐匿,个人会觉得没有承担责任而肆意妄言,而且也很难对他人施以援助之手。

    1875634emwg 回复 @放饭流歠: 你说的对着呢,现在其实吧没有啥是标准,

  • 微辣Wella

    权威服从性,很多人为了一些利益可能会做一些有悖自己意愿和原则的事情,及时内心纠结但是去做了。 从众心理的人大多为了自己的面子,内心的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 去个人化,其实是做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又怕别人知道,其实就是骂了想骂的人,还不敢让对方知道。

  • 见闻智性

    65%的比例还是低估了。老板叫会计经理做假账,实际情况会有超过90%的会计照做,因为如果不做的话,明天就不用来上班了。这个时候老板掌握生杀权,哪怕国家法律再权威,也不如掌握钱包的人权威。

  • lanhl

    从众心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不被孤立,盲从是缺少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喷子那是一群可怜的人,只能在网络里找存在感,他们永远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 一把小薯条

    😂😂经历过一次,高中的时候本来是要在学校那一站下车,车上有五个我们学校的,大家正好在到站前都在玩手机没听清报站,到位置之后学校就在眼前但大家面面相觑谁都没动,车门还开着一个同学走到了门口但看大家都没动就没下车,车门一关大家就一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坐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