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庄子简介之一:庄子其书

01 庄子简介之一:庄子其书

00:00
19:40

一、篇章简介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及杂篇,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史记》载庄子“着书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惟今存《庄子》一书,仅存三十三篇,约七万余言,经由晋代的郭象整理删定,篇目章节与汉代已有所别。传统观点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的核心;而〈外篇〉和〈杂篇〉的发展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形成复杂的体系,判为庄子后学所作。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不过,即便是被认为是后学所作的〈外篇〉和〈杂篇〉,与〈内篇〉思想一致,亦有其研究价值,故本课程成语寓言的拣择,亦多收摄其中。



二、快速乐唱诵,熟记内七篇


传统学术认为内篇七篇成文在先,为庄子本人所著,那么作为研读《庄子》的后学同好而言,内篇七篇依序的篇名便没有不详知的理由了。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相信大家对于儿歌〈两只老虎〉并不陌生吧!接着,让我们举一反二,快速轻松的将庄子七篇篇名,依序地收摄至耳熟能详的儿歌记忆吧!


庄子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三、内七篇要点大意


(一)〈逍遥游〉


开宗明义点出庄子心中超越向往的哲学总纲,发挥提纲挈領的作用,展现思想高远的境界与形象。逍遥即消摇,也就是消解、消融的意思。化解世俗所画地自限、自筑困境的有用无用之争。


传说乾隆下江南,经镇江金山寺时,见如此繁华盛况,便寻问高僧:一天之中,究竟有多少船只来来往往于长江之中呢?高僧回答:仅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可能只有两条船呢?高僧答道: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来往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试问:世人一生无不为一个“我”自所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众人为了各自利益忙蜂拥、勤奔波,苦了一生,又何曾有其一丝真正的快活自在呢?


庄子崇尚老子之学,以“无”为其学说宗旨,强调无心、无为、无待,即游心于无所待之无有之境。简言之,即要人放下执念、泯除成见、顺应自然,体会物我兩忘,让心靈虚空无为而达致万物齐一之境,入世而超世。唯其释放消解,才能把心打开,人间天地宽广,无入而不自得。如此一来,终能随遇而安、随处可游于自在自得的逍遥之境。



(二)〈齐物论〉


可视为庄子的方法论,为步上超越向往的逍遥,因而在思维上深刻着力,在观念中神妙而行,打通智慧的障蔽,旨在泯除对于外物以其相对性的观察方式,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去除成心,扬弃我执,透过忘言忘辩的进路,超越彼此相非相生的对立,顺着万物天生的自然,达到“万物一齐”、“道通为一”的思想境界。


简而言之,就是不执着于我见我是,相互给出尊重的空间,化解人物的存在差异。平等的看待迥异的真、善、美价值观念;公平的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地方习俗、家庭传统及成长背景。先跟不同微笑,包容差异,设身处地,形成共识,也就是对于自己释出最最温暖的体贴和和解。


心知执着,咫尺天涯;虚静观照,天涯咫尺。便是该章所欲消解人类对于世俗价值的盲从与执着,形成彼此间从相异相非至相生相融对立的包容与谅解。



(三)〈养生主〉


虽以养生为论,却是体现庄子为储备这个向往的积粮,顺应自然,忘却情感,全生保身,安时处顺,不为外物所滞的哲学思维和生命旨趣。


怎么说呢?人生的绝大部分的问题都离不开逐物不还的“人物”问题,所谓的“养生”便是要去涵养“生主”,而“生主”是什么?“生主”就是我们的生命主体,这样的一个生命主体便是存在于自身的“心”。所以“养生主”所揭示的关键便是要涵养守护“生主”,这个“主”,就是要求由我自己的“心”来作主,涵养心灵的冲虚,让一味逐物的心灵虚静安顿。只有在心灵放下执着的有,呈显虚空之无的当下,你才能够以其无限单纯的心,提升并穿越复杂的有限人间,从而去照现他人,感同身受,理解包容,学习倾听。



(四)〈人间世〉


讲述人际关系的错综纷扰,揭露人间社会的纠葛险恶,提出如何应世及自处之道。强调人的定位不必然于社会活动中穷索苦寻,现实世界的淑世理想亦是划地自限。人间多患难,必需透过虚而待物的心斋修养,具体表现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故庄子的〈人间世〉要投向的是无用于社会,而有大用于自由精神外化的超越人格。


“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这个“已”是“止”的意思。一个人处在人间世中有太多无可奈何和情非得已,每个人都用自以为是的标准去苛求对方,弄得自己和他人都精疲力尽,苦痛不堪,却又无法让这些纷扰纠结停格不动。所以庄子才要我们“乘物以游心”,放下执念,天地自然将无限宽广,在当下的心灵世界把握存在的美感。抛开人执着的有限性,寻出心灵的无限性,好好的养心、护心,朗现心的无限宽廓境界,共同在人间世中,游向安顿生命的心灵故乡。



(五)〈德充符〉


“充”是充实,“符”是证验,体现在“德”的状态便是“忘形”与“忘情”。强调最高境界的人物在其外在形象上的隐匿以及内心境域自然流露的精神力道。藉由貌丑形残之人,做为顺应自然,保持和谐,德能充实于内,形能充实于外,从而使内外相符,德形互映充实的验证。


庄子举了几个外貌奇丑及形体残缺不全但内在精神却是健全人物的例子来说明。当一个人的内在德行充实饱满,所有与之接触的他者,都能够因为在此人身上领悟出一种纯粹真实和祥和喜悦的感受,并因由其德馨而忘却世俗既定僵化的人为标准。抒写出重德而贱形,德全而形忘的思想。最后,并表达出“游于形骸之内”、“才全而德不形”、“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等重德(心灵、精神)而不重形(身躯、肉体)的价值要义。 



(六)〈大宗师〉


可是为庄子的本体论,宗大道为师。“道”是天地万物之宗,亦是万众之师,是气魄恢弘的彻底彰显。其“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托出真人如何体会大道,何以不悦生恶死,无拘无束于人间往返自如。既论道,又修道,如此天人合一的超越自然,生死消解的道境人生,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相忘江湖的生活境界,才是做为〈大宗师〉真正的核心价值。


说得白话些,真人就是大宗师,而什么是真人呢?就是去心知之执(祸福、成败、得失)、勘情识之茫(喜、怒、安、乐)、破死生之苦,以其真实生命之尊,人格修养之大,视天为宗为师,从人逐近于天,如此天人一体,天人契合,在天人合一的画圆圆满中完成并体现天道,在我们、在真人的身上超越,便是天的回望支持呈显。



(七)〈应帝王〉


无为而治,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主要是阐述帝王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由此可看出庄子政治理想的哲学。说明为政当无为去知,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皆是庄子思想“内圣外王”的具体展现。


如何治国平天下,将人民百姓安顿妥当呢?庄子除了强调君主的作为必须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之外,还强调要做到不夹杂君主个人的私心和成见。那就是要和天下人在一起,顺应天下的百姓,随时都能将自己放下,应物无心,将成就人间最最自由的帝王。 



四、风格特色:


结构奇特、思想连贯、文辞富丽、声调和谐、丰富寓言、善用比喻、语汇精当、形象具体、浪漫瑰丽、大胆想象、精妙描述、辛辣幽默、讽刺犀利、汪洋恣肆、雄浑飞越、变化创造…,皆于《庄子》作品中展现出高度的语言特色,为先秦诸子文章之典范佳作。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庄子极佳的评价。歷代文士如阮籍、稽康、陶渊明、劉勰、李白、韩愈、柳宗元、苏轼、曹雪芹等,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观念与文人思想的精神底蕴,不乏对《庄子》文字与思想的援用,可见其生命态度影响之深远。


透过玄悟的方式于孤独中去感触,而这样“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感受充斥着浪漫的美感,因而开启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视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由此可知庄子思想的特点,是以寓言的形式来做为表现人生哲学的态度。读其《庄子》一书,能让你区分内在独一的心灵境界与外在众多的纷乱世界。经由重内轻外,安内处外,进而有内无外,不变应万变,安变而知变,而达致外化而内不化的真正逍遥。


推荐:

罗博士的第二个专辑:罗惠龄导读孟子。

罗博士的第三个专辑:罗惠龄品读论语。


--- 主讲人 ---

罗惠龄,台湾淡江大学文学博士。

现任职于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语文及国学的专业教师。

研究领域为儒道经典及中西哲学。

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系联有其独到精辟的见解。

著作:当代《孟子》人性论的省察──以汉学家的诠释所展开的反思(繁体版) 、 樗下咏《庄子》(繁体版)、 《站在庄子的肩膀上》。

邮箱:lebron123077@163.com

微信:enigma851129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优优2731

    老师还有文本,很好,特别实用

    罗惠龄 回复 @优优2731: 感谢您的聆听。《爱要庄子才完美》、《罗惠龄导读孟子》以及《罗惠龄品读论语》,在原文对焦方面,皆会将经典原文贴上,让听众朋友们便于有效把握及轻松学习呦!

  • 卡夫卡在布拉格

    谢谢老师的解读

    罗惠龄 回复 @卡夫卡在布拉格: 感谢您的支持与肯定,我将更用心致力于深具教育意义的国学经典文化。 另:推荐相关经典《罗惠龄导读孟子》以及《罗惠龄品读论语》,欢迎您继续支持收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