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颜回死后,孔子为何那么伤心?

100| 颜回死后,孔子为何那么伤心?

00:00
17:02

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本集文稿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而在贤人中名列第一的是颜回。颜回,字子渊,也简称为颜渊。《论语》二十篇,第十二篇的篇名就是《颜渊》。因为这一篇的第一节就记录了颜回跟老师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问老师,怎样才叫仁?孔子回答,要克己复礼。从字面上说,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都符合礼。而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就都有回归到仁的境地的可能了。颜回问,具体要做到哪几条?孔子就回答,不看不符合礼的东西,不听不符合礼的声音,不说不符合礼的话,不做不符合礼的事,颜回表示自己虽然不够聪明,却一定要遵照老师的话去做。而据孔子考察,学生中只有颜回一个人能长时间的不做违背仁的事,其他的同学都没有能达到这样的境地。


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是跟着父亲,他父亲叫颜路,就是道路的路,是跟着父亲一起来拜孔子为师的。因为年龄较小,而又作风沉静笃实,所以孔子一开始还对他颇有怀疑,怀疑他的接受能力是不是跟得上,怀疑他的悟性是不是够。《先进》篇里记载: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子的不满意是毫不隐讳的,说这个颜回真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学生,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金良年先生在《论语译注》里说,这一节看上去像是对颜回的批评,实际上是对颜回的表扬,因为颜回对孔子的教诲心领神会,无所疑问,不像有的弟子,有时不能理解孔子的深意,所以孔子说他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其实仍是对颜回的称赞。这个说法恐怕有点牵强,因为第一,断定孔子说他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其实仍是对颜回的称赞,这里的逻辑关系并不清晰,我们好像看不出来;第二,孔子对颜回的认识是有个认识过程的,在一开始的时候,孔子对他了解不够,看他不仅对自己的说法没有疑义,甚至一副木讷的样子,不由心生疑虑,甚至还以为他是不是有点傻,到后来才发现他是大智若愚。《为政》篇里记载: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他跟颜回说了一天的话,颜回一点儿疑义也没有,就像是傻的一样,等退下来再观察他,他对自己的话却有很多的发挥,这才知道颜回并不傻。“亦足以发”的意思就是不仅心领神会,而且颇有发挥。而颜回最聪明的同学子贡也证实了这一点。子贡才高,书读得好,能力又强,看不上一般的同学,也喜欢议论别人,批评别人,只有对颜回服服帖帖,说我听到一能知道二,颜回听到一却能知道十。


颜回对孔子讲授的内容声声服膺。我们以前读过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颜回对孔子传授的道,不仅是知之者,而且是好之者,不仅是好之者,而且是乐知者。《子罕》篇里记载: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回感叹着说,老师的学说越抬头越觉得高,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善于一步步循序渐进地诱导我们,用文献来丰富我的文化知识,用礼来约束我的日常行动,使我想停下来都完全没有可能,我用尽了力气,似乎已有所掌握了,而想跟上老师,又好像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了。我们说,好的科学家对于研究对象常会陷入一种痴迷状态,颜回这里的自我描述就是一种最典型的痴迷状态。在颜回眼里,老师传授的道高深莫测,变幻无穷,充满了魅力,充满了吸引力。而老师的循循善诱更增加了道的魅力和吸引力,让他时时处在可以把握而又不能完全把握的状态之中,目眩神迷,无暇旁顾,只能投入自己更多更大乃至全部的心力去追求去探索。这样一连串的漂亮言辞,从并不擅长言辞,甚至一度还让孔子觉得有点迂的颜回嘴里说出来,更让我们感受到孔子的道对有慧根的人的感召力的巨大。这几句话也成了对孔子的道的最高礼赞。其中的用语,或成为成语,如“循循善诱”、“欲罢不能”,或成为名句,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直到我们今天都在常用,如当代的书法大师,也是著名学者启功先生,写过一篇回忆他的老师陈垣先生的文章,标题就用了“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在这样巨大的感召力的驱动下,颜回投入了全部的身心,他不顾物质生活的困苦,每天埋头于学问中,孔子对他不止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雍也》篇里记载: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表扬颜回品德最好,一竹筒饭,一瓢汤,居住在简陋的地方,别人受不了那样的忧苦,颜回却始终觉得乐在其中。所以孔子一再表扬,“贤哉,回也”,贤是表扬他品德好。而《述而》篇里记载,孔子说自己则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白水,连枕头都没有,把胳膊弯起来就当枕头用,这其中也有乐趣。孔子说自己是“乐亦在其中”,说颜回是“回也不改其乐”,他们的乐是一致的,乐在道,而不在物质生活的优厚。所以北宋的大理学家,宋代道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我们在中学都读过著名的《爱莲说》的作者,他的身份不是文学家,而是大师级的理学家。跟朱熹并称的理学大师程颢、程颐,不是我们都说程朱理学吗?因为程和朱是理学的最大代表,所以就叫程朱理学了。而程是兄弟两位,哥哥是程颢,弟弟是程颐,他们都是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只差一岁,他们在十四、五岁就跟着周敦颐学习,周敦颐教他们要“寻孔颜乐处”,找孔子和颜回最大的乐处在哪里,就是要以孔子与颜回的精神境界,来作为自己学习与努力的目标。


可惜颜回太用功,生活又太艰苦,完全没有顾惜自己的身体。不到三十岁就头发全白,过早去世了。当时他的爸爸颜路都还活着,孔子也还活着,两位老人送走了一位年轻人。我们重复一遍,颜回是病死的。十来年前拍过《孔子》的故事片,大概是为了增强故事的吸引力与视觉的冲击力,安排了一个场景,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大雪飘飘,天寒地冻,师徒走在冰上,不料冰裂了开来,装着竹编典籍的马车掉进了河里,为了抢救这些宝贵的典籍,颜回跳入水中,沉下去又浮上来,浮上来又沉下去,最后把典籍全救了出来,自己却因此而光荣牺牲。这是电影的艺术虚构,不是历史事实,这个虚构本意应该是想以情动人,结果受到了不少批评甚至嘲笑。因为颜回太有名了,颜回因病早死,也很有名,很多人都知道。你这么一瞎编,很多人反而觉得很可笑,就弄巧成拙了。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就这么英年早逝,对孔子的打击巨大,孔子无比悲痛,《先进》篇里记载: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这个应该是当时在场者的实际记录。把孔子重复了两次的话都记了下来。孔子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天丧予”这话翻成现代汉语,差不多就是老天爷真是要我的命。这句话连说两遍,可见孔子的捶胸顿足。而《先进》篇里更记载: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这里出现了四次的“恸”,就是竖心旁加一个行动的动字,读痛,是极度悲哀、极度伤心的意思。有一个词就叫哀恸。颜回病故,孔子恸哭失声。跟随孔子的人说,老师太伤心了。孔子说,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个人伤心,我还为谁伤心呢?由此即可看到,孔子对爱徒的深挚情感,也可看到孔子对失去爱徒的无限遗憾。在颜回去世之前,孔子的儿子孔鲤也已经先于父亲而去世了。颜回的离世似乎比儿子的离世对孔子的打击更大,以至于他的无限遗憾过了多少年都没有减少。后来鲁国执政的季康子曾问孔子,你那么多学生,谁是当得起“好学”这两个字的?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幸短命早死,现在没有谁是好学的了。这就是《先进》篇里记载的: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这么多的杰出学生,当然不会没有第二个好学的,但是距离颜回的好学,他们的距离不是一点点。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有颜回这样的学生是孔子永远的幸运,也是孔子永远的哀痛,而他们师徒的英名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永垂不朽的。


除了颜回,孔子杰出的学生当中,还有被称为“子”的曾子,我们下一次就讲讲曾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八哥兔Bin

    老师讲的循循善诱,使人欲罢不能啊

  • 冬之雪_d0

    在孔门众弟子中,颜回最能代孔门心法与道统,他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孔子在礼乐治天下、推行仁政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转而教书育人,寄希望于弟子门人。在孔子心月中,颜回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颜回不幸短命而死,使他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仅存的一点希望也完全破灭,对于孔子犹如晴天霹雳,孔子能不伤心吗?孔子伤心于颜回早孔,孔门后继无人;更大伤心在于政治理想破灭,仅存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 甘心207

    道不传是悲伤的事情。可是孔子的学问传的好

  • 穿云雁1

    颜回是否跟随父亲去拜孔子为师,鄙见可能不同。父子俩拜同一个老师为师,可以分为前后,而不是只有父亲带着孩子去学习。况且,父子之间的年龄与老师之间的年龄差别,也与教学持续的时间和父子的年龄距离有关。如果父亲学习了几十年,等到孩子入学了,依然勤学如故,尽管父子同为学生,也并非同学。

  • 墨砚书香

    孔子之所以说颜回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帮助,是因为孔子说的任何话,颜回马上心领神会,不提出任何的意义,那么在整个教学当中就不能形成很好的互动,不能够因此而帮到其他同学,有时候学生问出一些很好的问题,对课堂是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就像我们跟着傅老师学习论语,每周都有答疑,如果所有人都没有任何问题,对教学就没有其他很好的促进作用。没有问题,往往是最大的问题。不管学任何的课堂,我都喜欢听答疑环节。 如果大家都没有任何问题提出,傅老师就只能自问自答了!

  • 1387712nkkw

    l#爱

  • 和_vvv

    乐在其中

  • 晚安晚安呀呀

    老师您好,感谢您的讲解。在听您的讲解中我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颜回因为好学(当然也有环境的原因)而头发全白并且去世了。我是一名大二的中文系学生,感觉自己上大学之前读书很少,所以在大学想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多读书,让自己的人格和学识提高。感觉逝者如斯夫,所以就很着急自己有很多东西都不知道。也会有逼迫自己读书思考问题的情况。这样机会感觉自己很累。而且也是早生华发,却感觉自己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记住。请问老师您在做学生的时候是否也有这样的问题。也希望老师指导我该怎么办。谢谢老师

  • 1387712nkkw

    l#呵

  • 听友191914544

    今天才知道,那四个不听、不看、不说、不动的小和尚,是出自论语,跟着傅老师涨学问了。也谢谢傅老把孔子的学识传播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