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0.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00:00
25:12

【本期海报】


【文稿】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尤其是很多女士,很多女学生,都特别喜欢。中国古代写这种情谊深厚,特别是表达夫妻之间、情人之间的爱情的这些词,大多都是男性词人来写,模拟女性的口吻,词作多称为“代言体”。像李清照这样以女性的视角、女性的笔触,来写女性内心对于爱情的那份渴望,那是不多见的。尤其又是写得如此出色,如此贴切,那就更少了。


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可见已经到了夏末初秋的时节,为什么呀?先看“红藕香残”,粉红的荷花、白色的荷花都败了,荷花的花季要过去了,这说明夏天就要过去了。再看“玉簟秋”,玉簟是光滑如玉的竹席,睡在这个凉席之上,觉得已经有点凉了。其实这句诗有两层意思。什么意思?我这心里头就像粉红色的荷花一样已经凋谢了,我的心里头也就像竹席一样已经凉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丈夫赵明诚不在我的身边。


他去哪儿了?赵明诚原来是太学生,毕业之后就要到外地做官,只留下李清照一个人独守空房。她怎么能够不感到孤独,不感到内心有“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感觉呢?所以,这首词是写给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赵明诚的,是表达自己对赵明诚的思念。


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的记载:“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也就是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赵明诚21岁。在这一年里,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因此,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公元1101年之后,至于是在他19岁时候写的,还是20岁时候写的,这真的不好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婚后不久,情深意重的李清照用这首词表达自己对丈夫的一片思念之情。


前面说“红藕香残玉簟秋”,那怎么办呢?接着说:“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也就是去散散心。李清照特别擅长写船,年轻的时候就没少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了晚年,她又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个“兰舟”也罢,“舴艋舟”也罢,都是代表了她的一种心情。


不同的词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载体,有的人选择的是船,比如李清照,有的人选择的是酒,比如李白,也有的人是选择明月,比如苏东坡。所以,这“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既是一个具体的行动,又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我轻轻地提着丝裙,独上兰舟,特别点明只有我一个人。为什么我一个人呢?我的那位到外地做官去了,我很想念他。


本来上了兰舟,是要散散心,看看风景。身在兰舟上,心却在丈夫做官的地方,船儿向前走,眼睛往空中看。为什么呢?词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个“锦书”就是书信。什么叫“雁字”?这个大雁我们知道它是群居动物,它飞到天空的时候要么是一字排开,要么是人字排开。此时此刻,李清照向天空一看,大雁南飞了,想起了鸿雁传信,不知道这大雁是不是给我寄来了我丈夫给我写的信呢?这哪可能啊?臆想罢了,根本不可能。


写到这儿,词人可能颇有些埋怨,而且这一天过得挺苦,为什么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可能是上午的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到晚上了。不夸张地说,她一整天歪着个脖子朝天上看,就盼着哪只大雁能落下来,就盼着大雁的脚上拴着丈夫给自己的一封信。这就是表达一种急切的心情,想他都快想疯了,但是她写得妙,这中间没有一个字是说我想你,但是满篇都能感觉到她在思念赵明诚。


其实,这“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不光是李清照这么写,在她之前有很多的词人都借着飞雁,借着明月来写离人的相思。比如,温庭筠说“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李煜也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晏殊写得好,“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至于秦观,更是说“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我看见大雁在飞,放佛我这天空飘过七个字,想你想你还想你。所以,这个文学创作特别是古典诗词的创作,它是有传统可以因循的。就这一类相思主题,必然会出现明月,必然会出现鸿雁传书,而李清照增添了一种新的意象“独上兰舟”。


再看词的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很关键,为什么?它要承上启下,让这个词的意脉不断。上片的结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感觉意思基本上表达完了,可是词人的心情还没有完全表达完。“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思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用一种无奈连接起了上片和下片。辛弃疾也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即便我是万般思量,那花要飘零,水要流,我的丈夫要远行,我又能怎样呢?没办法。


接着写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要么说李清照是多情之人,也善写多情之词,前面写的都是单相思,现在替丈夫把那份相思也写进来了。我在此地,你在彼地,对对方都怀有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由自己推想到丈夫肯定也在此时此刻思念着我。所以,咱俩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两边写来,加深了这种相似的内涵。这也是“云中谁寄锦书来”这句词的一个特别的补充和延伸。古人的诗词里也有类似的句子。比如,罗邺的《雁二首》说:“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在他的《青春》诗中说:“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所以,“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写法,就把两个人对彼此的牵念这种情感更加深了一层。


最妙的是最后这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的开篇写“红藕香残玉簟秋”,心里边就像荷花残落了一样,就像那竹席一样有点发凉。又写到自己“独上兰舟”,本为消解心中的愁怨,可是心里是念兹在兹,就看对方给自己寄了信没有?从早上等到晚上,什么也没等到,“花自飘零水自流”。只好想,此时此刻他也应该在思念着我。


思来想去,想来思去,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我怎样才能忘了这个人呢?我怎样才能不思念他呢?我怎样才能让这种相思暂且放下呢?放下了,马上就放下了。什么叫“才下眉头”?她想对方的时候双眉紧促,现在这心思放下了,这眉头也就舒展开了。可刚把眉头舒展开一秒钟,这第二秒又开始思念了,“却上心头”。就像俗话说的,“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摁住了七个,又起来了八个。


可见,李清照是一直在想他的丈夫赵明诚,可是写诗写词总不能写,我一直一直都想你吧!这就是技巧,这技巧又来源于生活。我们可能都有这种体会,你打了个盹,你手头正在忙着做一件事儿,就在这几十分钟里头你没想她,可是当你坐下来刚刚安静下来一会儿,翻了个短信,看了个朋友圈,就却上心头了。说到底,分分秒秒忘不掉,秒秒分分在想他,这其实就是词人想要表达的。


有人说,李清照这三句是从范仲淹的一首词中点画出来的。这古代的评论家心都很细,满篇地找,看你到底是从哪点画出来的。范仲淹说:“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无论是在眉间,还是在心上,藏也藏不掉,躲也躲不去,一直都在想着你。可是,你没觉得吗?李清照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比范仲淹那三句要高明得多了。


为什么呢?范仲淹这三句是一种客观的描述,意思是说无论是在眉间还是心上,我都在想你。可是李清照这三句,抓取了瞬间的情态变化。看着眼前这个人,眉头刚刚舒展开,立刻又皱上眉头,这种瞬息之间情感和表情的变化,透露了内心那样一种相思之情。这是李清照的绝活,往往在词的最后几句,抓住了词眼,点出了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你可能会说,李清照这么思念赵明诚,这两口子的情感也太深了。这话倒是说对了。其实,对于赵明诚和李清照而言,两个人的美满甜蜜和恩爱幸福,并不一定意味着天天如胶似漆的形影不离的在一起,而是两人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换句话说,他们既是夫妻,还是朋友;既是朋友,还是知己。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这男女的结合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不得自己。在这样的情形下,夫妻二人相敬如宾,而且能够情投意合,那简直就是中大奖!对于赵明诚和李清照来讲,他们共同的志趣爱好就是创作诗词文章,收集整理金石碑刻,鉴赏品位文物字画,这是两人感情非常重要的基础和纽带。


根据李清照晚年所写的《金石录后序》回忆:“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赵明诚当时在太学的时候也没什么经济来源,毕业之后做的也都是一些小官,两家人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所以夫妻两个在经济上并不宽裕。但是她说:“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每到每个月的第一天,也就是初一的时候,两人就会去当铺里典当衣物,比方说夏天到了,就把冬天的衣服典当了,换来五六百钱,然后夫妻双双去东京汴梁有名的大相国寺逛文物市场。


大相国寺你都熟悉吧,花和尚鲁智深在那里倒拔垂杨柳,与林冲相会。鲁智深到底有没有在那儿拔没拔垂杨柳,这我真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那地方是东京汴梁有名的文物市场,汇聚了不少名人字画、金石碑刻,他们夫妻两人常常在那儿用为数不多的钱精心选购一些文物。


李清照还回忆说:“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有一次,有人拿来一幅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要价20万。你想想看,对于像赵明诚这样每月俸禄不过只有一万钱左右、七八品的小官而言,这笔钱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他想买又买不起,买不起又舍不得。于是“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妻俩就把这幅画留在家里,整整欣赏了两个晚上,最终还是无奈地归还给了卖主。为这事儿,“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两口子在家里相向怅惋了好几天。


不过,李清照觉得这样的生活却是“自谓葛天氏之民也”。那时候虽然生活过得比较清贫,但两个人却像葛天氏之民,意思是说好像在传说中上古部落的那些老百姓一样纯真朴实,悠闲自在。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夫复何求!这也许才是他们甜蜜幸福生活的真正内涵。这也难怪,赵明诚在外做官时李清照如此思念他,要用如此情深意重的词来表达对丈夫的一往情深。


李清照还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情。在词的上片她写道:“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早上起来被子也不叠,团成一团,乱堆在床上,也不梳头。梳妆台上全是尘土,太阳都照得很高了,还不起床。为什么?一个字,想。想谁呀?想赵明诚。“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我想你想到好多事都没法说给你听。“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我都瘦了,为什么呢?相思让人瘦,就像柳永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瘦不是因为我喝酒喝的,也不是因为我伤秋悲秋,就是想你而瘦。


罢了罢了,在词的下片她说:“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我就是吹了多少遍《阳关曲》,也留不住你。她怎么可能留住呢?赵明诚要去莱州作官,没法儿带她走,所以李清照不免有些哀怨。“念武陵人晚,烟锁秦楼。”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典故是说汉朝的时候有两个人,刘晨和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了路,碰上两位神仙姐姐,乐而忘返,与她们生活了大半年,下山之后,发现家里已经过了六世。


你想想,怎么着也得快到200年了,正所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再看这“烟锁秦楼”,秦穆公的时候有个小伙子叫萧史,特别擅长吹箫,秦穆公把女儿弄玉许配给他。这弄玉跟着自己的丈夫学会了吹箫之后,招来凤凰,两个人乘着凤凰飞走了。这两个典故说了同一个意思,就是人走了,不在身边了。“惟有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没人想我!这又是埋怨。刚才还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现在又成了一个人的单相思了。只有楼前的流水应该知道,也应该看到我终日凝眸。


什么叫凝眸?眼珠子不动,都呆滞了,脑子里老想着个人,都看不见其他东西了,熟视无睹。最妙的又是这最后三句,“凝眸处,从今又添,几段新愁。”眼珠子不转了,直勾勾这盯着一个地方,一天到晚都不动,从今又添几段新愁。你看,这首词,跟《一剪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是瞬息的变化。


中国古代,很多男性作家在遭遇仕途的艰险、人生的不幸、流放贬谪的痛苦后,会写出了很多佳篇佳句。李清照没有这些经历,但是她有才情,就是她和丈夫分离、思念丈夫的这些事儿,就足以使她写下如此动人心魄的词章。在这儿,李清照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正因为如此,李清照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史当中不可多得的极富特色的词人。人们对她的词之所以如此喜爱,就是她写得特别形象,特别生动,而且能够长久地回味。


【拓展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二、诗文解析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字或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三、引用诗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雁二首》罗邺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洲。
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


《青春》韩偓

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遥夜定嫌香蔽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康震书法】

 


【互动问题】

李清照将对丈夫赵明诚的无尽的思恋之情写进了词中,诗友们在思想远方的亲友时,会怎样做呢?


【康震签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rhusup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还是用书信表达思念的。记得当时一封信从家里寄给在日本留学的家人,需要一周时间,那时不是每家都有电话,更不说手机了,如果要通电话,要提前半个月先预约好,然后在莫个地方等电话。每周都写一封信,这样每周都能收到彼此的思念……

    Ssdddxxxx 回复 @drhusup: ☺️☺️☺️

  • 听友73158581

    康老师 每天听听你的声音 觉得自己心灵清心

  • 悦读悦赞

    康老师酣畅淋漓的讲解,使我能够透彻理解词作。所受启发,还包括写作技巧,这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谢谢康老师!

  • 喵喵喵在此

    听了好多遍,遇到一些事,遂有无限感触。现近沟通无极限,但情难尽述。与远方亲人两地,交流时,欲语语迟,不若雁寄情话。遇喜欢之人,单相之思,不愿天各一方,做两地鸳鸯。只花自飘零水自流,然亦相思难解,眉上心头。

    喵喵喵在此 回复 @喵喵喵在此: 明古人之以诗酒寄情怀,实则情难自述啊!

  • bx宝儿

    从前只是在课堂熟背这些诗篇,随着年龄的增长,回过头才发觉,除语感尚在,竟不曾领会过这短小的诗词中饱含着怎样细腻丰富的情感,听罢康老师长达20余分钟的讲解,实觉酣畅淋漓,仿佛穿越古今,梦回宋朝,身处长亭,远远的凝望着李清照的一颦一笑一愁一思,无尽的意境中除用词之精妙、描写之生动外,感悟最多的还是古人的睿智豁达、多才多情。木心先生写过: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鸿雁传书固难,比不上今日我们的一条微信、一个电话,可正是因为难得,因为珍惜,落笔的一字一句才更觉珍贵,饱含了无尽真情。想起周总理昔日寄给夫人的信中说:“情长纸短,还吻你千万!”每读至此,总为之深深动容!

  • 1595995njvz

    李清照这样的才女现在很少了吧?

    听友205978647 回复 @1595995njvz: 不是很少,而是没有

  • 七千多里_

    为康师傅打call

  • 水映花影

    真是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成为连理枝

  • 雪莲728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_qk

    最后一句讲的真好,明明就是李清照在这里超越了范仲淹 多情女子 赵明诚可没有那么多情 男人的话爱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