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并留言,讨论王子今老师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我们会定期送出王子今老师的赠书哦~
这一节我们讲《楚汉春秋》,讲秦汉之际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进行军事争斗和政治抗争的历史进程。这段历史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中国古代历史在民间的普及程度中,这一段也是比较高的。我们今天下象棋的那个棋盘,楚河汉界都是从这里来的。
刘邦入秦 项羽设宴
我们借用《楚汉春秋》作为这一讲的标题。《楚汉春秋》是一部记述这段历史的书,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了。给《史记》作注的三位学者曾经引述这部书达到37次,汉书的颜师古注引《楚汉春秋》有16次,《史记》、《汉书》的注文里面对于这部书的引用有53次。《楚汉春秋》主要记录了刘邦和项羽他们进行竞争的这段历史。
(巨鹿之战)
项羽和刘邦都是楚怀王属下的军事领袖,他们曾经是战友。楚怀王命令项羽到赵国去救援,发起了所谓的巨鹿之战,而刘邦这时候率领部队向关中地方进军。刘邦在向西挺进的进程中,没有遇到过非常强烈的抵抗,他的作战策略也比较聪明,一路招降纳叛,允许对方投入自己的部队。比如在南阳地方就曾经取得了这样的成功,进入到武关道,进入到南阳,沿着丹江通向商洛的这条道路,进入关中这条道路,古时称武关道,这条道路曾经是秦楚之间长期争夺的这样一条交通孔道。商鞅的封地就在今天陕西丹凤县西的古城镇,就是当时的商城,这个考古学者已经进行过发掘,商鞅的封地就在这条通道上。后来秦始皇出巡的时候曾经走过这条道路,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干线。
据说赵高杀掉秦二世,曾经派使者来和刘邦联络,愿意和刘邦中分关中。但是刘邦没有响应这个建议,而突袭攻入武关,又和秦军在蓝田以南举行了一次战役,大破之。刘邦的部队比较早地进入了关中,秦王子婴,这个子婴是在秦二世被赵高杀掉以后,拥立的这样一个秦国的君主,当时因为东方的反秦武装力量气势非常汹涌,当时赵高说宜为王如旧,秦的统一的大势已经被破坏,历史已经走回到统一之前的那个历史阶段,你就做秦王,不要再试图做秦皇帝了。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有的人建议应当杀掉这个秦王子婴,刘邦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之,不祥”,拒绝了这个建议。
秦王子婴后来被项羽所杀。而杀降不祥的这个预兆,被刘邦比较正式地公开地发表了,这在当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体现出当时社会生命意识的一种觉醒。我们知道秦国的上将军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军的降卒40万人,而项羽又在新安坑杀了秦的降卒20万人,这个时候刘邦提出了“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这样的理念应当是比较前卫的,比较先进的,比较符合社会尊重人的生命的这种意识的。
刘邦入关以后,所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约定了这样的刑法,这是一个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面的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不要以为西汉的法律就是如此的简单,就是如此的简略,这是他刚刚入关之后,为平定地方秩序采取的一个权宜之计。因为秦法非常严酷,刘邦宣布“悉除去秦法”,只要求这三个原则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汉的法律,西汉的法律我们看到,江陵张家山汉简出土的《二年律令》,很多学者认为是吕后二年的法令,它的内容和秦法很多内容都是相互衔接的,都是相互类同的。
刘邦还有一个做法,就是“诸吏人皆案堵如故”,过去的官员依然留用,这个做法是比较明智的。“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把自己的通知,政治决策通告给民众,就是秦吏,秦国原有的官员依然为刘邦的政治权力服务,于是“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项灭秦示意图)
和刘邦形成政治对阵的就是另一个重要人物项羽,唐人章碣写诗,诗的诗题叫做《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讲述了秦末的历史,楚汉战争的历史,那么“刘项原来不读书”这一句,就说是这样两个伟大的英雄结束了秦的历史。刘邦先入关,他在函谷关设防,但是项羽却无视原先的约定,就是“先入定关中者”为关中王的这个定约,率军突破关防。他以上将军的身份入据关中,40万的部队囤聚在鸿门,刘邦的部队十万人在灞上集结。项羽听说刘邦占有了秦宫的珍宝,准备在关中建立政权,并且准备任用秦王子婴做相,于是大怒,接受了谋臣范增的建议,准备发军击灭刘邦。刘邦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亲自到鸿门项羽的帐下谢罪。著名的鸿门宴上,刘邦以非常谦恭诚恳的态度,同时又借助他的助手张良的机智,还有樊哙的刚勇,使得项羽否定了范增当场击杀刘邦的这个建议。
(鸿门宴)
楚汉相争
我以为可以这样总结,从鸿门到鸿沟,刘项两个集团进行了智与力的较量。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诸侯,刘邦的分地在巴蜀汉中,行政中心在南郑,为了防止刘邦北上,项羽三分关中,把他原来的秦地分成了三个国家,章邯做雍王、司马欣做塞王、董翳为翟王。项羽处死了秦的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这种简单化的、粗暴的政治方式,引起了秦人的惶恐不安。那么对于刘邦和项羽政治风格的这种区别,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边曾经有这样的感叹,“项羽之暴也,沛公之明”,项羽显得比较粗暴,刘邦表现得比较开明。刘邦用张良制定的战略,从故道北上,就是所谓暗度陈仓,平定了雍地,随后塞王、翟王、河南王都相继投降。
(十八诸侯)
刘邦平定了三秦以后,给项羽写了一封信,表示我只是按照原来楚怀王,就是义帝的约定,我只要控制关中地方,不会继续东进的。项羽被这种假象所迷惑,他并不以刘邦为主要对手,首先部署在齐地用兵。刘邦又听从萧何的建议,破格提拔了一个普通军官韩信这个人物作为独当一面的主将,让他平定韩地。随后刘邦渡河征服了西魏地区,又占领河内。刘邦到洛阳为义帝发丧,义帝据说是被项羽谋杀,刘邦在这里以诸侯首领的身份进行了攻击项羽的一个政治动员。刘邦率领着诸侯联军56万人,全力伐楚,攻破了项羽的政治中心彭城,项羽率领着三万精兵迅速回军反击,大破刘邦军。
(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军据说死掉了20多万人,刘邦本人仓皇西逃,他的父亲太公、妻子吕雉都被楚军俘获。这个时候大多数诸侯又背汉亲楚,在刘邦和项羽两个集团之间又开始倾向于项羽。刘邦后来退居到荥阳一带,收拾残部。他得到了萧何组织的关中人力的补充,军势大振。那么楚汉两军在荥阳以南相互征战应当说是互有胜负。刘邦用计使得项羽猜忌疏远范增,范增辞职,愤而还乡,在回家的途中去世了。
项羽的部队和刘邦的部队在成皋、荥阳、广武,大致都在今天河南的巩县、荥阳这一带,两军反复攻守,长期相持,最后约定中分天下。就是鸿沟以西是刘邦的地方,鸿沟以东是项羽控制的地方,相互有这样一个约定,也许可以看作历史的巧合,鸿沟一线,这个战略形势恰巧是和秦始皇继位时候秦与其他六国军事形势的政治军事地图大概是相似的。
(成皋之战)
秦当时由西向东以武力实现了统一,刘邦应当说又重演了这个历史过程。他们两军相持的地方,荥阳、广武,后来阮籍曾经走到这里,“尝登广武”,看到了楚汉的古战场,他感叹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有人说这句话是嘲笑刘邦的,但是也有学者分析,说他是感叹他自己生活的时代没有刘邦这样的英雄。
垓下之围
两方商定以鸿沟为界,停战息兵,但是张良建议刘邦应当乘势攻击项羽。在项羽退兵的过程中,刘邦部又向项羽进行了军事攻击,随后就有垓下决战。当时汉军和诸侯兵“围之数重”,几重包围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他说“汉皆以得楚乎”,他们是不是已经占领了我的根据地呢?是不是已经占领了楚地呢,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
于是夜间起来在帐中饮酒,和美人名叫虞的分手,他有悲歌慷慨的这个情节。那么对于垓下项羽临近失败的具体情节记述,有学者说和巨鹿之战、鸿门宴一样,是“史公《项羽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这是清代的一位外交家,也是学问家,叫做郭嵩焘,他写《史记札记》里边说,有关垓下的记述同巨鹿、鸿门都是项羽的故事,是太史公《项羽本纪》里边聚精会神,极得意的文字。霸王别姬的故事在宋代杂剧里边就已经成为有影响的剧目,《楚霸王别虞姬》、《霸王垓下别虞姬》,这都是元代的剧作,现在的京剧里边还有《霸王别姬》,应当来源于此。
(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
项羽突围,迷失道路,问道一个耕田的老者,对方说向左走,他向左,于是“陷大泽中”。后来被汉军的追兵追到,这时候他只有28个骑兵跟随,而汉军的骑兵追击者有数千人。他到最后也有非常勇敢的表现,把自己的部队分成四队向四个方向突击,而且他在突击过程中呢,仍然斩杀了汉军的一个将军,这样的战绩,即便是在历史进程中、在军事史的进程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后来他不愿意渡江,本来是准备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已经准备了船,对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民众,可以在这里做执政者,希望你赶快渡过去。项羽感叹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我带着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天没有一个人我带回去,“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把他的那匹马,已经为他服务了五年的、所向无敌的、曾经日行千里的这匹战马,送给了这位亭长。又和汉家的追兵决战,受伤十余处,最后自刎而死。
(乌江自刎)
卷土重来?
项羽最后还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项羽这个感叹,司马迁认为是英雄短见,是他的一个错误的判断。对于项羽之死,李清照一首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唐代诗人杜牧曾经有一首诗就叫《题乌江亭》,他认为项羽其实当时渡江也可能还会有新的机会,他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另一种历史判断。而王安石在乌江的项王庙题诗表现出另外一种历史观,他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仗已经打了很多年了,人民的死伤非常惨重,中原一败,大势难回,江东子弟即使有很多的人力物力,但是他们愿意为你卷土重来吗?
(李清照)
有研究者说王安石“反樊川之意”,他和杜牧的这个历史推想不一样,似乎是争论,就是卷土重来也可能真的不能实现,但是“终不若樊川之死中求活”,不如杜牧这首诗,写得另有意境,死中求活,有一个大的转折,体现出深沉的意境。
从陈胜起义到刘邦在垓下决战击灭项羽军,有七年时间。在这个时期历史有非常生动的变化,许多的英雄志士有声有色的历史表演使得秦汉之际在战火之中的社会文化面貌显得活泼,显得丰实。秦亡之后,以刘项为主的两个强权集团之间的军事竞争终于使其中一个最强大的政治组合,就是刘邦集团取得了主宰天下的权力,这就是历史上称作“汉并天下”的历史变化,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出现了。
(项王庙)
第七讲复习课
你好!王子今老师的第七节课程已经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本节主要内容是楚汉春秋。秦朝末年,各路军阀并起,民间起义层出不穷,泱泱大国已进入迟暮之时。同为楚怀王麾下的两支最强反秦强权集团经历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军事、政治抗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那么,促成这一历史结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第一,刘邦采取先进、前卫的战争与政治理念。比如杀降不祥、约法三章、任用旧员。这些彰显人道、以法治军、降人攻心的举措稳定了时下的社会,笼络了人心,奠定了最终胜利的道德和精神基础。
第二,刘邦集团策略运用得当。鸿门宴是两个军事集团实力碰撞与优势转移的关键节点。项羽优柔寡断错失杀机,刘邦坐怀不乱保存有生实力;项羽统治粗暴,刘邦开明纳贤;项羽刚愎自用人心不齐,刘邦善用计策步步为营。最终形成中分天下的政治局面,战略天平开始向刘邦倾斜。
第三,刘邦集团在军事行动上牢牢占据主动。在项羽退兵之际乘胜追击,项羽四面楚歌,节节败退,被围困于垓下。项羽虽英勇善战却不敌双方战斗人员相差悬殊。另外,孤傲顽固的性格,不愿渡江保存实力也是导致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
项羽之死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许多参考。西汉司马迁认为项羽之死是英雄短见的结果;而晚唐时期杜牧认为保留有生力量东山再起才是项羽集团的更优解决方案;宋代王安石则提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使项羽退守江东,凭借当时的人力物力,恐难力挽狂澜。
这就是本节课的要点,谢谢你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这几节确实很一般,内容太浅,愿意花钱听此课程的人谁不知道这些故事,而且子今老师显然不是讲故事型老师,口齿表达有时都不太流畅,让人听着不太舒服
刘邦的“人家已经降了,又杀之,不祥。”似乎奠定后面他成就的人格沉淀。君主不是这么容易建成的。
说讲得不好不通俗的不知道咋说了。这本来就是课呀,低门槛的公开课再怎么不讲究它也是一门课,又不是德云社讲相声,大家笑一笑就过去。而且跟大学老师比起来,到这里的几个老师讲课已经算相对靠谱的了,天地良心,这年头中国大学老师的讲课水平,自己数学课和专业课的老师怎么上的课,心里没点数吗?
讲的不好
十八同学一身孤勇 回复 @发疯的迷马: 我真是只想听后面那个复习!前面完全听不进去了
很多人是抱着听野史故事的期待来听的吗
老师讲的很好,有论有据,引经据典
这哪有什么思想!!!完全是讲些烂大街的还语焉不详的故事
讲的不好,不生动,像被课文,内容也一般。这还付费,哎!
花间笑_xx 回复 @18529698fyl: 讲得是不够流畅,听起来不太舒服
国家一级教授,相当于科学院院士……搞研究或许很出色,教书育人可能就有点羞涩了
老师非常博学,这段历史讲得翔实,而且有后人的种种不同评论,和老师的见解。让我们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