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一、 高光时刻: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43年,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经享有盛名。他被人称为希腊“最博学的人”。这一年,马其顿国王菲力浦二世,邀请亚里士多德来到米耶萨,给他13岁的儿子当家庭教师。这个王子后来成为了大名鼎鼎的亚历山大大帝。据传,亚里士多德不但教他伦理学、政治学,还教他诗学、历史等。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酷爱医学和自然科学。
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继承了王位,并于公元前335年,组建起一支由3万步兵、5000骑兵构成的东征军。大军在第二年初春,渡过赫尔姆斯海峡,开始了历史性的希腊化征程。据说,亚历山大在各处征战过程中,还派人给老师亚里士多德寄各种生物样本。
十年之后,亚历山大大帝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最西面到达多瑙河流域,东面到达了印度。但就在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告别了亚历山大,回到雅典开办了吕克昂学院。
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前几次的课程中提到过,柏拉图三次前往叙拉古,希望通过僭主来实现其政治理想。但最终都失败了,最惨的一次柏拉图被卖为奴隶。但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不一样,他似乎总是绕着权力走。
一方面,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著作中,看不出任何马其顿王朝的影响。反过来,在亚历山大大帝的政绩中,也看不出任何亚里士多德政治主张的痕迹。
我们需要注意亚里士多德生活中的几个细节:第一,亚里士多德的侄子是被亚历山大杀死的。亚里士多德的侄子叫卡利斯提尼斯。他曾经在亚历山大大帝宫廷任职。他跟随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波斯,一度把亚历山大奉为神明。但是当亚历山大大帝占领波斯后,决定学习波斯宫廷旧俗,让群臣行屈膝大礼。卡利斯提尼斯拒不执行,激怒了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借口他唆使宫廷侍者谋反,于公元前327年将他处死。
第二个细节是,亚历山大在远征途中,猝死在印度。消息传来之后,雅典人立刻计划摆脱马其顿的统治,谋求自身的独立。我们在《形而上学》的课程中讲过,雅典和马其顿在文化上有众多交集,但关系一直不好。这个时候,雅典人开始把逗留在雅典城内的马其顿人是为敌人或者奸细。
亚里士多德虽然旅居雅典多年,开设了吕克昂学院,但一直没有获得雅典公民权。所以,他作为亚历山大的老师,一个马其顿人,一定会遭到雅典人的追杀。
据说,雅典人已经通缉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可能也想到了他老师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结局。决定不给雅典人第二次处死无辜哲学家的机会,赶紧逃离了雅典。不过不到一年时间,亚里士多德就死于胃病。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如何来看待政治的呢?
今天的课程,我们就要逐渐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过渡他的另一本名著《政治学》。
二、 从伦理学到《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后几页中,并没有谈论伦理问题,而是开始探讨政治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可以说《政治学》是《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续篇。因为亚里士多德极为推崇公民的美德,而在他看来,美德只有通过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政治制度才能培育起来。因此好的法律和政治是公民幸福的前提。
在《政治学》里,亚里士多德开门见山地讲:国家是一种高级的共同体。而且,国家的目标是最高的善。善这个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反复出现。
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而政治学则要研究人群的善。因此,从伦理学向政治学过渡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家庭、村落只是使得生活成为可能,而国家则以实现人的美满生活为目的。因此,国家才是人类本性的完成。也就是说,人在国家里,才能充分实现潜能。
今天的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解释人是政治的动物。
二、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想城邦的批评。
三、六种政制。
四、三权分立和中间阶层的观念。
五、给大家开两个脑洞。
三、 “人是政治的动物”
我们一定听到过一句话:人是政治的动物。
现在的一些人,会把这句话理解为,人天然会玩弄权术,热爱勾心斗角。这句话最初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他可没有这个意思啊。不过,按照一些古典学家的研究,最为恰当的翻译应当是:人是城邦的动物。
古希腊人有一种观念:城邦之外,非神即兽。也就是说,在城邦之外生活的,不是神明,就是野兽。换句话说,不加入城邦,就不可能过人的生活。
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先理解“属加种差”。
什么是属加种差呢?
属加种差是一种定义方式:定义一样东西——也就是种,需要通过先明白这个种上一层的概念,也就是属;然后,通过比较找出同一个属里面,不同种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定义一个种了。
例如:等腰三角形,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三角形是属,有两个角相等是它区别于其他三角形的属差。这样就定义了等腰三角形。所以,所谓“人是政治的动物”。首先,那个属,就是动物——人是动物。政治也就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种差。
所以,政治非常重要,是区别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
四、 对柏拉图的批评
我们在之前讲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从原则出发,构建了一个最为理想的城邦。在这个理想城邦里,有三个阶层,分别是统治者、辅助者和劳动者。这个城邦的统治者是理性的哲学家,也就是哲人王。
这个城邦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特点:一个就是共产共妻。城邦决定谁和谁结合,生下的孩子由城邦统一抚养教育。另一个要废除私有制,统治者是没有个人财产的,由城邦统一供给个人所需。但是,那个理想国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
那么亚里士多德是如何来讨论“政治”这个话题的呢?亚里士多德是通过“从所收集的政治制度的汇编中来考察”政治的。这和他研究生物学的态度立场差不多。首先要广泛收集经验材料,然后加以比较分析。
据说,在亚里士多德的古代书目中,有这样的政治汇编158卷之多。这几乎是当时希腊世界所知的所有政治单位了。不过,在历史上,这158卷书后几乎全部都遗失了。直到1880年,才有人在沙漠中发现了《雅典政制》抄本中的两页。
这些汇编也说明啊,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研究的方法和柏拉图很不一样。他的研究是从经验出发,也就是从已经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从那个时代各种各样的城邦中,去寻找最为可行、有效的政治制度。
由于方法的根本不同,师徒二人对政治的看法完全不一样。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二卷中,毫不留情面地批评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他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求废弃家庭和私有制,这是行不通的。亚里士多德也承认,柏拉图废除私有制的初衷是好的,那是为了克服人的私心。但是,他认为,不会因为废除了私有制,私心就消失了。公共团体中依然会存在财务纠纷。共妻共子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人类的基本家庭被打破,没有了真正的亲情。
但他认为,政治制度是没法消灭人的自然本性的。如果父子母子都不认识,那就会导致乱伦。还有,财产共有根本缺陷。“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给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因为私产才会得到比较认真的管理和经营。
例如,我们都听说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说明了,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利益更为关心,而且愿意直接付出。但当一件事变成公共的之后,就不大愿意付出了。
虽然,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把友谊作为一种美德。但他认为,在政治组织中,“友谊犹如水那样的淡泊。”这也表明了,伦理学与政治学的根本差别。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认为,柏拉图的政治理念是根本不切实际的。
五、 六种政制
那么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理想政制又是怎样的呢?在《政治学》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六种政制:它们可以被分为两组,每组三个。
第一组的三个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君主制是一个人进行统治;贵族制是少数人进行统治;而共和制则是多数人统治。
后一组的三种,是前一组三个的变体,或者说是退化:它们分别是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寡头政制只为富有的人谋求福利;而平民政制只为贫穷的人谋求福利。两者都不是为城邦的公民谋求整体的福利。
那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哪一种政制最好呢?
他说,如果统治者非常优秀,那么最好就是君主制啦。但是,这不大可能出现,因此难以长久维持。如果君主制退化为僭主制,那就是最差的了。因为僭主制,就是孤家寡人,不考虑城邦整体,只考虑他一个人的利益。
共和政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贫富相互尊重的情况。它的退化形式,也就是平民政治,是无政府的群氓统治。即便如此,平民政制在三种退化形式中,依然是不那么糟糕的政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平民政制是“最可容忍”的变体。
不过,亚里士多德还给理想城邦,增加了不少自然条件:例如,地理环境应该易守难攻,土地也应该比较宽裕。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理想城邦的人口不要太多,应该有一个恰当的限度。人口应当达成自给自足,但又是观察所能及的最大数额。这个数额大概是多少呢?我猜大概就是今天一个体育场能够容纳的人数吧。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不希望人口太多呢?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经济的,人口太多而资源有限,尤其是土地,必然导致贫困;
另一个原因是文化的,人口多了,彼此认识、见解差异会增大,如果没有一致的认同,城邦就会陷入纷争,进而可能出现分裂。
六、 三权分立和中等阶层
我们今天的政治词汇中,有一个叫做三权分立。也就是,立法、执法和司法三种权力要分开。这个观念就是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之前提出来的,是不是很超前呢?
他在《政治学》第四卷里,告诉我们,所有政制都有三个机构:审议、行政和司法。审议机构负责什么呢?审议机构负责通过法律,监督司法等;行政机构处理部门长官与公务员任命。司法机构则要组成负责民事和刑事法庭。
亚里士多德非常看重法律。他认为,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做到人治没法做到的公正。
人治虽然聪明睿智,但因为人不可避免带有情感,所以会产生不公正,并最终导致政治腐化。而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国家总有三个阶层,一个十分富有,一个非常贫穷,还有一个介于两者之间。
第一个阶层被称为寡头;第三个阶层就是民主。而亚里士多德似乎代表了中等阶层,甚至可以用今天话来说,中产阶级。
中等阶层有一些优点,或者说美德:他们不会逃避治国的工作,也不会有过分的野心。他们不会像最下层阶级那样,不懂得如何指挥。也不会像最上层阶级那样,只会专横地统治。
中等阶级,是一个国家里最稳定的阶层。这是不是也让我们想起中道说呢?中庸适度才是最好的。中等阶级恰好是这种美德的化身。一个国家里,如果中等阶级的人较多,就能平衡最上层和最下层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了雅典的政治家索伦,认为他就是中等阶级政治家的典型。他的做法就是抑制最富有的阶层,扶持最贫困阶层,强化中等阶层。
按照今天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说法,橄榄形社会就会比较稳定。也就是说,处在社会顶层的最富有的人和处在社会底层的最贫穷的人不能太多,如果一个社会是哑铃型的,两头大,中间小,就会出问题。相反,如果处在中间的中产阶层占据多数,这样国家就容易治理。
七、 开两个脑洞
好,我们最后选择《政治学》里两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来给大家开开脑洞。
第一个话题是奴隶制。亚里士多德一直被后人诟病,因为他为奴隶制辩护。
亚里士多德虽然同意,奴隶制度是不义的。例如把战败国家的人,当作奴隶就是不恰当的行为。但是,他又说,有些人本性顽劣,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所以,不如让他们有一个主人。
其实,这里包含了一个基本前提:有些人生来具有资格当主人,而另一些人生来就应该当奴隶。我知道,大家很可能不同意这个观念,认为人人平等。
不过,这要怎样来进行论证呢?例如,人的智力、体力有差异,是否就应该从事不同的职业呢?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异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仅仅是因为天生能力的差异啊?
第二个脑洞,是关于高利贷。
在《政治学》第九和第十章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无限地聚敛财富,是不合自然的。为钱而求钱,放债取息是最恶劣的经济活动。
他甚至认为,放高利贷是最可恶的致富方式。因为它是违背自然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想法,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影响很大。当然这是后话。我们现代人都认为,钱存进银行,应给付我利息。这是天经地义的啊。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够给出理由吗?
八、 总结
好,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首先解释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从伦理学到政治学的过渡。其次,我们解释了“人是政治的动物”这句话。这句话不是说人善于权斗。而是说,政治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
然后,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想城邦的批评。紧接着,我讲了亚里士多德区分的六种政制。后面,我们还讲了三权分立和中间阶层的观念。
最后,我给大家开两个脑洞,分别关于奴隶制和高利贷。
好,我想重复一下本节的问题,你认为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呢?
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母亲。
Huyndai 回复 @浙江缙云陈惠兰: 我的大学哲学老师是女的,姆妈讲姆妈吗?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这么前卫吗?中间阶层,三权分立……厉害了
苏格拉底是压力山大的师爷
就服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这么前卫吗?中间阶层,三权分立……厉害了
非常好,没有背景音乐,声音干净。背景音乐是很烦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