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 瞧,这个人!——“那个名叫尼采的人”和那个“名叫尼采的角色”

083. 瞧,这个人!——“那个名叫尼采的人”和那个“名叫尼采的角色”

00:00
14:54


喜马拉雅的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周濂,欢迎你来上我的哲学课。


今天我们将进入到尼采的专题。


让我们从尼采的“死亡”开始说起。1889年1月3日,在意大利都灵的卡尔洛·阿尔弗贝尔托广场上,刚刚离开住所的尼采,看见一个马车夫正在虐待自己的马,尼采冲上前去,热泪盈眶地紧紧抱住马脖子,高呼道:“我的兄弟”。尼采疯了。医生的诊断说明书上赫然写着:精神错乱症和渐进性麻痹。


作为肉身的尼采此后继续苟活了11年,直到1900年8月25日才真正离世,但是作为思想者的尼采在1889年1月3日那一天就已经死亡了。而在他疯狂前的一年中,尼采一口气写下了五本小册子,分别是《偶像的黄昏》,《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敌基督者》,《瞧,这个人!》——就好像是超新星在归入沉寂之前的最后爆发。


其中,《瞧,这个人》是一本个人自传。仅看标题:“我为什么如此智慧?”“我为什么如此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我为什么是命运!”读到这里,你就知道,此时的尼采已经一脚踩在了疯狂的边缘。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这本书的书名出自罗马总督彼拉多指认耶稣基督时说的名言:“瞧,这个人!”把这句话作为个人自传的标题,尼采绝不是无意为之。要知道在同一年,尼采还写出了《敌基督者》,作为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基督教的反对者,尼采竟然像指认耶稣基督一样来指认自己,这其中的反讽和紧张非常的耐人寻味。我们会在尼采专题的最后再回到这个问题。


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尼采的出生。1844年尼采出生在德国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五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同年两岁的弟弟也因病去世。这两件事情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可以说,命运女神从一开始就给尼采的人生涂抹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六岁的时候,尼采与母亲和妹妹一道去瑙姆堡投奔祖母和两个姑姑。尼采从小在女性的环境中成长,但他却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厌女症患者,关于女性,他说过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你到女人那里去吗,不要忘了带上鞭子。但是有趣的是,在他与红颜知己萨乐美摆拍的一张合影中,手拿鞭子恰恰不是尼采,而是萨乐美。很多解释者认为,这再一次证明了,世人对于尼采存在着太多的误解。


虽然成年之后的尼采反复强调甚至炫耀自己的破坏性,比方说:“让个体感到不快,这就是我的使命。”再比如说:“我不是人,我是炸药!”可是年少的尼采却是一个特别安静羞涩的人,因为父亲和祖父都是牧师,所以尼采儿时的绰号是“小牧师”。


事实上,即使到了成年之后,生活中的尼采依然是一个安静羞涩的人。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好像隐藏了一座休眠火山,当它爆发的时候,不仅可以摧毁基督教的千年传统,同时也可以摧毁整个理性主义的千年传统。所以在读尼采的时候,一定要把他的哲学跟人生结合在一起读,他的哲学就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他的哲学。如果你不能体验他的体验,不能设想他的狂想,那就很难真正进入他的哲学。


尼采无疑是一个病人。他的病态首先体现在生理上,他有很严重的头痛症,他的胃肠功能不好,眼睛也有问题。24岁的时候尼采就成为巴塞尔大学的古典学教授,但是到35岁的时候,他却不得不离职,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的眼睛几乎接近失明,读不了任何的著作。尼采不仅有很严重的生理疾病,同时也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社交障碍症。第一次见到萨乐美的时候,尼采用蹩脚的幽默感说道:“尊敬的萨乐美小姐,我们是从哪个星球上降落到一起的呢?”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萨乐美,听到这句话该做怎样的反应呢?很显然,这样的尬聊是无法进行下去的。


但是如果你不去近距离地接触尼采,而是远远地阅读他的哲学和人生,就会非常非常的感动。因为这个病态的人一直在渴望一种健康的哲学。健康这个词几乎是尼采评判人生和哲学的基本标准。比方说,他之所以批评苏格拉底的哲学,理由正在于它不健康,他之所以批评基督教的道德,理由也在于它不健康。


什么是健康?我在人大的课堂上跟同学们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希望,你们的两腿很结实,你们的身体充满力量,更重要的是,用尼采的说法,你们的消化系统非常的好,你们可以吃各种东西,睡很香甜的觉,你们可以大笑,开怀的大笑,充满了对生命的肯定、憧憬和渴望。


这些事情对于健康的人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对于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更重要的是,尼采在28岁的时候,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染上了梅毒,这在当时的欧洲是不治之症,即使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但却终身难愈,而且最终病毒会侵袭大脑,导致失常。我们没有这样的人生体验,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种万蚁噬骨的病痛感,它挥之不去,如影随形,让你时时刻刻都在反观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写出《追忆逝水年华》的法国作家普罗斯特,就是这样通过病痛来接近自己的灵魂的。他说:“病人,更多地觉得接近自己的灵魂。”普罗斯特还说:“生活是一样贴得太近的东西,它不断地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伤害。一旦感到它的镣铐有片刻的放松,人们便可以体验到隽永的乐趣。”


我在十八年前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读后感:


“生活贴的太近会伤害灵魂,灵魂贴的太近会疏远生活。反正没法过!!!但是时间不会嘎然而止,时间在灵魂低眉举目之间轻轻跃过,把状态拉长成生活,历史就是这样完成的,生活就是这样展开的,然而灵魂还在丛林的月光下沉思,想着没有出路的出路。


怎么办?于是我们决定不用理性去规划生活。我们用意志力,用极大的轻蔑力去贬低生活,贬低一切来自生活幻想和幻象帷幕之下的幸福、快乐、温馨、亲近等等一切美好的词汇,在这种大轻蔑中体会另一种力量,一种源自生命底层的力量,它狂飙突进、荡涤一切。


于是我们终于把握住生活的本质,我们手指前方,说道:‘诺,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你们这些可怜的被蒙蔽的蝼蚁。’——尼采就是这么生活的,但是尼采首先摧毁的就是他自己的生活。”


可是尼采并不因此感到沮丧,相反,他在这样的病痛中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瞧,这个人!》中,尼采写道:


“36岁时,我的生命力降到了最低点——我还活着,但却看不到离我三步远的东西。……在我身上,精神的完全明亮和喜悦,乃至于精神的繁茂兴旺,不仅与最深刻的生理虚弱相一致,而且甚至与一种极端的痛苦感相一致。……从病人的透镜(视角)出发去看比较健康的概念和价值,又反过来根据丰富生命的充盈和自信来探视颓废本能的隐秘工作——这乃是我最长久的训练,是我最本真的经验,如果说是某个方面的训练和经验,那我在这方面就是大师了。”


我认为这段话非常好地传达出病态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学之间的关系。你要用心体会尼采的用语,他用明亮、喜悦、繁茂兴旺去刻画精神的健康,但这些词汇最初是用来刻画身体的健康,这对于尼采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尼采告诉我们,恰恰是从病人的视角出发,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什么叫做“健康的概念和价值”,恰恰是通过虚弱和颓废,才能真正地体会和理解什么叫做“生命的充盈和自信”。这是一种自我克服的过程。


颓废是理解尼采哲学的又一个关键词。颓废是健康的反义词,它不仅是生理性的,更是精神性的。什么是颓废?就是体会到生命的无意义,人生的虚幻感,以及自我的无能为力感。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区分,就是“那个名叫尼采的人”和那个“名叫尼采的角色”。那个名叫尼采的人明明是体会到了虚弱和颓废,生命的无意义和人生的虚幻感,但是那个名叫尼采的角色却是要肯定生命,热爱命运,去赢的一种完全明亮和喜悦、乃至于繁茂兴旺的精神生活。


美国学者罗伯特·所罗门在《与尼采一起生活》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尼采主要关切的是理解他自己的那个遭受疾病折磨的、孤独而又不幸福的人生,并由此肯定这个人生。”


这里的重点在于,在理解如此这般的悲惨人生之后,仍要“肯定”这个人生。我认为所罗门对尼采的总结,特别像一句流传甚广的人生鸡汤:“看破这个世界,然后爱它。”我认为,这句话之所以听起来像是人生鸡汤,就是因为你,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你,不能够用自己的意志力、生命力去丰富和填充这个句式,让它成为一个徒有其表的表述,一个稀汤寡水、没有实质内容的空洞形式。


就好像我们衷心地热爱C罗和梅西,因为衷心地热爱,就误以为我们也共同参与了他们的卓越和不凡,但其实我们只是英雄的影子,英雄们过真正的人生,我们喝影子里的鸡汤。


尼采说:“我怎么能不感谢我的整个人生?”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的让人动容。它让我想起我另外一个无比钟爱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在临终前的遗言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从凡人的角度看,维特根斯坦的人生经历绝对说不上好,但是他就像尼采一样,在经历了“遭受疾病折磨的、孤独而又不幸福的人生”之后,肯定了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因为他们都坦然接受了命运女神交付在他们身上的必然性,所以尼采说:“热爱命运!” 


1889年,尼采陷入疯狂,病历记载:“这个病人喜欢拥抱和亲吻街上的任何一个行人。”所罗门说,“热爱命运就是尼采最终的自我嘲讽”,“他的人生就是对‘热爱命运’的检验。他没有成功地通过这个检验。”


我并不认为尼采没有成功地通过这个检验。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反问自己,你有没有打算通过这个检验,你是不是能够成功通过这个检验?


好,我们这一讲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胖虎2020

    周老师推荐一下关于尼采的书吧。

    周濂 回复 @胖虎2020: 其实很多时候我在讲座里已经推荐了,比如所罗门的那本书

  • 璋_王立早

    周老师好,您说:“读尼采的时候,一定要把他的哲学跟人生结合在一起读”,是否可以理解为尼采的著作按着时间顺序,而且配合着他的传记(或《瞧,这个人!》?)读比较好?不知您会推荐哪本尼采的传记呢?另外尼采作品的译本是选用周国平老师的还是商务的比较好? 疾病或者残缺会给人带来一种变量实验般的体验,例如只有脚扭了,我们才有机会真切体会到身体是如何构成走路这个动作的。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有点享受自己为数不多的生病的经验。我也见过一些老人家,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毫不敏感,陷于一种“健康”的幻觉,结果一次小小的疾病袭来就足以把他打得手足无措,迅速衰弱下去,从此一蹶不振。

    璋_王立早 回复 @璋_王立早: 进一步,哲学家大概也是一种“病人”,患“思考病”。个人能否在疾病中汲取养分靠的也许是个人的意志与修为,而社会能否汲取这些养分,靠的大概是自由、宽容和共感吧。一个看不见病残甚至恨不得消灭病残的地方,才是病得最厉害、最孱弱的,但却往往是对自己的“健康”最有自信的。说到这里有点好奇,以前听说尼采的“超人”“末人”之说种下了德第三帝国的祸根。如果按照上面说的我对这期课程的理解,这似乎就不可能是尼采的本意。那这一个误解(或者说对尼采哲学的误用从何而来)?

  • Antoingmusic

    为什么现在的课程都没有文稿了啊!!!!

  • 135206fdgh

    听哭了

  • 努力的小耳朵

    尼采对母性的固着依恋,现实中的言行只是在抵抗内心的自我

  • 陈璇_南京

    停了一段时间周老师的课,特意去补读了几本哲学基础书籍。

    周濂 回复 @陈璇_南京: 有备而来,满血复活

  • 伟哥之声

    哲学对我是一门新课程,尼采就更是知之甚少了。听周老师这样讲尼采,虽然还没有讲到尼采的哲学,但我马上就喜欢上了尼采。虽然跟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总是愉快惬意的,但我却更强烈地感到,血淋淋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如果有人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失去了人生的坐标,那多半还是因为这个人的人生还不够真实。

  • 柠檬树不会飞

    突然想到塞内加的一句话,何必为部分的人生而哭泣,君不见,全部的人生都让人潸然泪下。

  • 梦田2022

    不由得重听一遍。每一次听到尼采,就热泪盈眶,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震颤起来

  • 木皮牛阿骆

    在理性、秩序和自由、热情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吧,虽然比较难以达到。就像人的左脑和右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