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
今天我为大家开始第16讲,在开始第16讲之前,我要再次向大家强调一件事情,由于印度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书写的传统,佛经里边充满了各种各样不一致的地方,甚至是矛盾的地方。我们前面提到过一些,我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有些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在佛经里边的记载和描述也不见得一致。
比如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她到底是善觉长者的女儿,还是善觉长者的妹妹,在不同的佛经当中就有不同的说法。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大家一定要习惯。有些人抓住这些不一致和矛盾之处,去进行很激烈的抨击。我想这是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这是印度固有的一种习惯。印度人,特别是古代的印度人,对史学,以及史学书写的理解,和我们中国人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请大家务必牢记。
而前面我们讲到太子降生了,这当然是一件大喜事。佛经当中对太子的描写进行了充满欢欣的,当然也带有很大神话色彩的记载。佛经里讲,稀有的太子降生以后,宗族、王亲都呈献了无数的这种宝贝,邻国的国王和部落的领袖,也赠送了很多宝贝,祝贺净饭王以及太子,他能够拥有吉祥,拥有一切的利益。
这时,按照佛经的描写,迦毗罗卫国,它的都城中,其实就是迦毗罗卫城,我们知道家迦毗罗卫本身就是释迦部落的都城,地下自然涌现出无数无量的宝物;雪山,也就是喜马拉雅山,山里边很多巨象,因为在古代印度,象也是很吉祥的一种动物,一呼而来;原本难以驯服的这些烈马,在太子降生以后,突然像羔羊一样地驯服;各种各样色彩美丽的禽鸟,也从野外飞到迦毗罗卫城中,欢快地鸣叫;天空白色的祥云轻轻地飘游,地上烂漫的百花盛开。
就人来讲,由于太子的降生,原来彼此怨恨憎恨的人,心里突然转为平和;而原本知心有爱的好朋友,感情更加深厚;相互之间有利益,相互之间有好处的朋友,交往更加亲密;叛逆者的心顿时消灭,阴险者的恶念立即祛除。风很柔和地吹拂,雨很及时地飘洒,雷霆不再是灾害,五谷丰收如山,连平时吃的饭食都变得格外地容易消化,而怀孕的人身体都很平安。
总之,由于太子的降生,一切都变得格外的美好。各国之间没有饥荒,没有战争,天下没有横生的恶疾之难,世间没有诉讼不平之争,国与国之间亲如近邻,人人均如兄弟。这世间,一时间充满了吉祥,好像都是为了庆祝太子的诞生。
太子降生的前七天充满了欢乐。然而到了第七天,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离开了人世,这个给大家带来了无比的悲痛,这个肯定是可以理解的。净饭王也感到非常悲哀。佛陀母亲离世,佛经当中有各种说法,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佛陀母亲的功德是最大的,谁还能比诞育佛陀拥有更大的功德呢?她为什么在诞下佛陀以后不久,就寿终呢?这好像跟我们的一般观念有很大的冲突。佛经当中有各种解释,这个我们在上一讲已经提到,我们在这里就不重复。
随着佛陀母亲的去世,一个天大的难题马上就摆到了净饭王的面前。为什么?佛陀的母亲去世了,最重要的问题是谁来哺育、抚养悉达多呢?净饭王,他的疑虑,或者他的这种着急溢于言表。《佛本行集经》里边有一品,叫《姨母养育品》,里边记载,净饭王说:“今是童子,乳哺之寄,将付嘱谁?教令养育,使得存活?谁能依时看视瞻顾?谁能至心令善增长?谁能怜悯爱如己生?携抱捧持,以慈心故,功德心故,欢喜心故?”
这段话用我们今天的白话讲,就是这样了。现在这个童子,也就这个孩子,谁给他来哺乳呢?能够将这件事情托付给谁呢?谁能够教育他,养育他,使他得以存活呢?谁能够不时地去看视他,照顾他呢?谁能够花尽心思令这个孩子他的善业增长呢?谁能够怜悯爱护这个孩子,像自己生的孩子一样呢?谁能够以满心的慈悲、慈心,或者以公德心,或者以欢喜心去养育照顾他呢?
所以净饭王一时间非常的忧愁。当时释迦部落内,有很多的新妇。新妇也就是很年轻的这个妻子,为人妻者,都愿意来承担养育悉达多的责任。但是族中的长老不是那么放心,也很难一时同意。他们的忧虑是,“汝等一切,年少盛壮,意耽色欲,汝等不能依时养育,亦复不能依法怜悯。”说你们年纪太轻,你们的欲望很多,你们会心有旁骛,所以你们不能好好地照顾养育悉达多太子,所以大家都不放心。
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人,来养育悉达多。这个人是谁呢?谁会为人类来承担这样的一个重任呢?在不幸之中有个万幸,摩耶夫人有个胞妹,叫摩诃波阇波提,她自愿代替姐姐抚养年幼的太子。
摩诃波阇波提容貌端丽,性情慈祥。后来她生了难陀,佛陀有个异母弟弟叫难陀。但是她对姐姐生下的儿子,也就是悉达多,一直是慈爱的抚育。佛经里边说,“为此摩诃波阇波提,亲是童子真正姨母,是故堪能将息养育童子之身,亦复堪能奉侍大王。”这个意思说,只有这一位摩诃波阇波提,她是童子也就是悉达多太子的嫡亲姨妈,真正的姨妈。因为这样,她是能够承担养育太子的重任的,而且同时亦复堪能奉侍大王,同时还能伺候净饭王。
这里我们就要回到这一讲开头讲到的事情,佛经里边的记载很多地方不一致。这里这句话就提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因为佛经里有的地方就讲摩诃波阇波提是佛陀的姨母,但是有的地方讲她也是净饭王的王妃之一,而有的地方又讲净饭王当时就是将摩耶夫人和她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都迎娶了的。这个我们就不必在意了,反正佛陀后来在摩诃波阇波提,他的姨母的养育下,顺利的成长。摩诃波阇波提,这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在佛教史上还有极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讲。
根据《佛所行赞》的记载,说“大爱瞿昙弥”,这就是摩诃波阇波提,说她是很有爱心的,充满大爱的这个人,瞿昙弥“见太子天童,德貌世奇挺,既生母命终,爱育如其子,子敬亦如母。”说这位姨妈叫瞿昙弥,(我们前面提到过这个名字,这个释迦部落是内婚制还是外婚制,这里边有一个疑虑,我们不展开了),说这姨妈见到太子是天童,像天上来的孩子一样,德貌世奇挺,他的品德和相貌在世上都是出类拔萃的。
那么,亲生的母亲命终了,姨妈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他。子敬亦如母,说悉达多太子,对自己的姨母也像母亲一样地敬重她。这一点应该是事实。从《神通游戏》,也就是这些佛经的梵文本来看,悉达多确确实实是用“母亲”这两个字来称呼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的,彼此之间的感情极好极好。
不用说,悉达多从小的成长环境,自然是养尊处优,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玩好的。这些都不用说,佛经当中也充满了这方面的描写。比如,按照佛经的说法,当然照例也许会有所夸大,说太子虽然有了自己的亲姨妈来养育,但是净饭大王还是很不安心,又选取了三十二名宫女来帮助摩诃波阇波提,八名宫女专门负责抱持,就是报佛陀,抱悉达多太子,八名宫女专门负责为太子洗浴,八名宫女专门负责为太子哺乳喂奶,八名妇女专门负责陪佛陀玩。
而这样的描写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佛陀从小的生活环境,用句我们今天流行的话来讲,那超过一般的富二代,当然是当年的这个历史条件下,那超过多得多了。
在巴利语三藏当中,佛陀没有自己讲述过自己诞生的经过,只不过说自己的诞生是依照菩萨诞生的常规,他自己没有讲过关于自己诞生很详细的情况。但是在一部经典,叫《柔软经》之中,佛陀用一段话自己讲述了自己少年时期在净饭王王宫当中的舒适生活。佛陀讲述自己的具体生活非常少,这一段话就格外的珍贵。《柔软经》巴利文本今天保存着,汉译本也有。我们用郭良鋆老师的译本,直接从巴利语翻来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佛陀是这么说的:
我很娇贵,非常娇贵,无比娇贵。在我父亲家中,为我建造了蓝莲花池,红莲花池和白莲花池。我不使用不是伽尸产的檀香木(伽尸是个地名,那里产的檀香木特别有名)。我的头巾内衣外衣,都是用伽尸布料。在我的上方,日夜撑着白色帐篷,以免我受冷,受热,沾染上尘土或雨露。我有三座宫殿,一座冬宫,一座夏宫,一座雨宫,分别供太子在冬天、夏天和雨季来居住。在雨季的四个月里,女歌手们伺奉我。我从不下殿。别人家的奴仆吃碎米粥,而我父亲家的奴仆吃米饭和肉。
这是很珍贵的一段,佛陀自己讲述自己的少年生活。在巴利语三藏当中有一部经,还比较晚出一点,年代比较晚,叫《佛种姓经》,还提到了这三座宫殿的具体的名字,一座叫快乐宫,一座叫妙乐宫,一座叫幸运宫。并且说,这个就很夸张了,说伺奉太子的宫女,一共有四万人之多。
总之,少年时期的佛陀,在极其优厚的环境下成长。然而,悉达多太子终究不是一般的儿童,他虽然养尊处优,但是很早就展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地方,展现出很多奇异的特相。
那么今天我就为大家讲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您!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讲述者在七分三十五秒前后有一句话讲错了,佛陀降生七天摩耶夫人去世了,佛陀应该只有七天而不是七岁。
听友256890030 回复 @道云师兄: 都是编的故事,别太当真,就当童话故事一样。
钱老师,七天讲成七岁了
非常感谢钱老师的讲解,钱老师反复强调,要用生活常识去听,常识就是人之常情,40岁生小孩,现在人生小孩都有很大风险,何况古人平均寿命因素,老来得子的心情,本就善良家庭,亲朋好友祝福,也就能解释清楚佛经中那些美丽描述。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感谢钱老师!非常感谢!
合着摩耶夫人就是个工具,换了佛陀一条命!
老师不必在意有些人的"意见" 那种人自己说不好还到处评论。哗众取宠,人见人恨
更新有点慢了,听的不过瘾
太严谨了,少数人听得清清楚楚。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有点冗长。因为我们只是听众,不是做学术的。喜马拉雅应再细致的分类。
花儿189425268 回复 @谁写的作业: 你属于少数人部份还是那些多数人部份?
六组坛经里说禅定解脱便是二法,而常与无常,善与不善,没有分别,那么不二佛法是否与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类似的含义呢,求教老师。
watermoon水月 回复 @覌照: 完全不一样。佛法是出世法门,儒家是做人态度。
恕我不才,请问老师佛陀就是如来吗?佛陀是菩萨投胎转世,那就是说菩萨在如来之前吗?
1367014psst 回复 @1310615uhci: 如来是佛陀的别称。菩萨是成佛前的阶段。
一直对佛法很有兴趣,这几年也听过看过一些佛法的书。钱老师关于佛讲的很细致,觉得很受益,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