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周濂,欢迎你来上我的哲学课。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黑格尔的短文《谁在抽象地思维》,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例子,也非常的耐人寻味,这一次的主角是仆人。
黑格尔说,当普通人遇到仆人的时候,通常会摆架子,把对方只当作仆人来看待,因为普通人只会抽象地思维。相比之下,法国的主人和仆人的关系要好很多,他们的关系非常亲密,就像知己一样,独处的时候,主要是仆人在说话,主人不过是抽抽烟然后看看表,其他的事情都让他的仆人做主。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特的情况?黑格尔的解释是,法国的主人深知仆人不仅仅是仆人,深知仆人熟悉城里的消息,认识本地的姑娘,会深谋远虑,因此在法国的主人面前,仆人不仅有权回答问题,还有权提出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护;而当主人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不是通过勒令仆人,而必须提出观点并用理由说服仆人,最后还得对仆人说几句好话,好让自己的观点被接受。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不要抽象地思维,先入为主地认为仆人只是仆人,而且它还隐含着人人平等的意思。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例子与《精神现象学》中最著名也最有趣的一个主题息息相关,那就是“主奴关系”。
因为主奴关系的讨论出现在“自我意识”的阶段,所以我们先来探讨什么叫做自我意识。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桥段,某人因为车祸晕了过去,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医生通常会问他两个问题,比方说,“你叫什么名字?”然后再伸出两根手指比划着问:“这是数字几?”如果回答都正确,那就意味着他恢复了意识,因为此时他不仅明确地意识到了自我,而且还能对自我和对象做出有效的区分。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大概在18个月后才产生自我意识,证据之一就是,当他照镜子的时候会意识到里面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对于黑格尔来说,自我意识同样需要通过照镜子来进行确证,只不过这面“镜子”不仅指物理意义上的镜子,还包括别的自我意识,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只有在另一个自我意识中才能得到满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通过与别的自我意识对峙,人们才能形成自我意识,也只有通过与别的自我意识的对峙,人们才能发展自我意识。
这两天网上一直流传2018年的高考作文题,有些题目出的惨不忍睹,但是上海卷却非常的棒,它的题目是这样出的:“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别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如果有考生读过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知道黑格尔关于“主奴关系”以及“为承认而斗争”的学说,那么他极有可能会拿高分,除非批卷的老师看不懂。
为什么人们时常渴望被别人需要?为什么这种“被需要”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关于这些问题,彼得·辛格在解释黑格尔哲学的时候,举了一个特别棒的例子,他说从中国等一些国家为了获得外交承认所作的努力,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为了阻碍其获得外交承认所做的努力可以看出,外交承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多重要。
外交承认有什么特点?首先,它显然是在承认某种已经存在的东西,其次,它又能使某种不够一个国家的东西变成一个完全的国家,所以你会发现,这些特征与自我意识需要得到别的自我意识的承认,在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问题在于,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当两个自我意识相互对峙的时候,最初的冲动却是要打倒对方,消灭对方和摧毁对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起自身的独立性。面对这种生死存亡的斗争,逻辑上只可能出现三个结果:
1,两败俱伤,共同毁灭;
2,你死我活,或者你活我死;
3,一荣一损,但共同存活。
试问如果是你,你会倾向于选择哪个结果?显然,两败俱伤、共同毁灭是最糟糕的结局;第二个结果也不是那么的好,被毁灭的自我意识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存活下来的自我意识,也不会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因为缺少了另一个自我意识,他就失去了被承认的机会。这样看来,第三个结果就成了最佳的结果。黑格尔认为事实上也是如此,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有的自我意识因为勇敢而取得了胜利,另一些自我意识因为恐惧而败下阵来,选择俯首称臣。
我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是远近闻名的打架高手。我出生在浙西南的一家国防工厂,我们厂的北边有一座村庄,南边也有一座村庄,两个村子的孩子都到我们的子弟小学来上课。工人子弟和农民子弟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工人子弟自觉高人一等,农民子弟则为了承认而斗争。所以,每当下课铃声一响,我们就会不约而同跑到操场上打架,我的制敌之道就是,每当别人打我一拳的时候,不仅不向后退,反而会向前再进一步。所以慢慢的,我就在学校里赢得了一个美誉:周濂打架不怕疼。一旦我赢得了这个美誉之后,我就无往而不利了。
回到为承认而斗争的过程当中,那些不畏惧死亡、勇往无前的人就成了主人,而那些害怕死亡、胆小怯懦的人,就成了奴隶。话说到这里,主奴关系就算是形成了,但是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完。
我想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对于主人来说,来自于奴隶的承认会让他真正感到满足吗?换个说法,如果你是主人,你最希望得到谁的承认?
还是以外交承认为例,2002年是我第一次去台湾,参观过一个“外交博物馆”,里面陈列了与台湾正式建交的友邦赠送的礼物,其中有一些国家闻所未闻,比如说图瓦卢、伯利兹、马绍尔群岛,而那些礼物呢,大多是一些长矛和盾牌之类的东西,总之看着有些凄惨。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中国新闻周刊》有个宣传口号,叫做“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你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虽然它有浓厚的精英主义味道,但是我觉得它说出了小至个人大到国家的心声,尽管我们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承认,但归根结底,我们希望得到我们真正在乎的人的承认,这样的人一定是与你地位平等的人,甚至是比你更优秀的人。所以,回到主奴之间的关系,很显然,来自奴隶的承认,并不能真的让主人感到满足。
另一方面,对于奴隶来说,他们也得不到来自主人的完整承认。所以主奴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承认关系:主人拥有承认,但并不满意,奴隶缺乏承认,所以总是试图为了承认而斗争。这种不对等构成了基本的“社会矛盾”,而“矛盾”则必然会推动主奴关系乃至于整个社会制度的演变。
说到这里,我想稍微岔开去说一说美国内战之前关于奴隶制的一些争论,大家一定都知道,南方各州的奴隶主们反对废奴,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们反对废奴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根据程映虹教授的介绍,当时反对废奴运动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奴隶制要比自由劳工雇佣制度更人道也更文明,比方说,奴隶制“对奴隶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就业和生活保障,这种保障还惠及奴隶的家庭成员,让弱者免受自由市场经济竞争法则的无情支配。”
再比如说,“正因为奴隶没有独立的人格,是奴隶主的财产,所以奴隶主会保障他们的生活条件,安排好他们的一切,……这种包办被称为父权主义或父爱主义,根本不同于基于自由和权利的冷冰冰的契约关系。在契约关系下,资本家根本不会关心工人在自己工厂以外的生活。所以,实际上黑人奴隶的处境远比白人自由劳工强。”
听到这里,有的听友也许会非常的惊讶,周老师竟然在为奴隶制做辩护?!如果你真这么认为,那你就是在进行“抽象地思维”。我当然不是在为奴隶制做辩护,我想说的是,奴隶制无疑是邪恶的,但是奴隶制自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我们需要去深入地了解奴隶制的前因后果,而且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奴隶制也是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
所以,我给大家介绍反对废奴的各种理由,绝不是在为奴隶制做辩护,而是告诉你们还有另一种理解奴隶制的思路。我在这门课中反复想传达给你们的一个信息就是,我们要学会用一种更复杂的眼光去理解这个世界,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持守住最基本的价值立场,不堕落成相对主义者。这当然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
回到主奴关系,黑格尔最富洞见的观点在于,奴隶虽然不获承认,而且只是被主人当成自己的财产和物品,每天当牛做马,辛苦劳动,但是奴隶却意外地获得了自我意识的成长机会:因为通过劳动奴隶可以节制自身的欲望,通过劳动奴隶可以制作、发明各种产品,赋予外物以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塑造了奴隶的自为存在。反倒是主人因为不事生产,成了不劳而获的寄生虫。所以说,在主奴的辩证关系中,主人只是看似主动,实则被动,奴隶看似被动,实则主动。通过劳动,奴隶不仅获得了自我意识,而且进一步确立起人格独立和人人平等的意识。
当主奴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时候,必然要走出超越主奴关系的那一步。有意思的是,黑格尔并没有说奴隶们从此决定要“翻身做主人”,他的观点是,在主奴的辩证关系中,无论主人还是奴隶,都意识到自由与否跟外在地位并无关系,于是他们选择退回到内心的城堡,去寻找内心的宁静,由此获得真正的意志自由。当我说到“内心的平静”的时候,我希望各位听友还能记得这是哪个学派的核心目标,没错,就是古罗马时期的斯多亚学派!
黑格尔认为斯多亚学派真正地弥合了主人和奴隶之间的鸿沟,给你们举个最具象征意义的例子,马可·奥勒留是皇帝,但是他信奉斯多亚学派,爱比克泰德是奴隶,但是他同样信奉斯多亚学派,因为在古罗马,无论是主人(皇帝)还是奴隶,都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不论在宝座上还是在枷锁中,这个意识本质上都是自由的。”
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辩证法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萨特、科耶夫、福山、霍耐特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过这个问题,其中,最著名的还是福山的那个“历史终结论”,很多人误以为福山在说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制,其实福山的真正意思是说,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理念,真正获胜的不是自由民主制,而是自由民主理念。
他的理由直接来自于黑格尔的启发,福山认为,在等级制下的“承认”不能令人满足:首先,它不是相互的承认,奴隶主对奴隶、君主对臣民、贵族对农奴的承认远远不及反方向的承认,这种不对等、不均衡将构成“社会矛盾”,而“矛盾”将推动制度演变。
其次,建立在强制和依赖基础上的承认,也是不能令人满足的。所以在人类为承认而斗争的过程中,只有自由民主理念才能够为所有人提供一种平等的、真正的相互承认。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引发了很多的争议,有人认为他的观点“图样图森破”。
思考题:请问你们会怎么理解和评价福山的观点?欢迎大家给我留言。
回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让我们删繁就简,直接来到人类精神发展的终点处,在经过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的漫长历程之后,黑格尔认为,人类精神的终点是“绝对知识”,所谓绝对知识,就是精神对绝对实在(absolute reality)的把握。
《精神现象学》从“现象”入手,最终实现了对“物自身”的把握,从而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论与不可知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自称是“绝对的观念论”。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还会继续探讨。
好了,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看来打架的男孩也是有出息的!
听友215412798 回复 @sunflower_0k: 从没打过架的男孩,没出息的可能性更高。
“不堕落成相对主义者”让我想起了家乡一句老话:见人说人话,见鬼打乱话。
为什么我听不太懂周濂老师的哲学课,但是还是喜欢听。现在理解了,我就像一个不专业的球迷,不会踢球,还不能欣赏每个球员的脚法,他们是怎样打出战术配合的,这个定位球到底是香蕉球还是电梯球?都不知道,但是这并不影响球迷欣赏一场精彩的球赛。不能认清楚各种花花草草,更陶醉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季节。
看不出周老师还擅长打架啊!
周濂 回复 @胖虎2020: 老厉害了
女性也一样,女性要自由,还是要被保护呢
在精神层面,个体的自由民主是对等的,在阶级等级层面,主仆、上下的精神认同又是不对等的,这种矛盾推动精神领域发展,对自由民主理念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谢谢周老师!
透过现象看本质,奴隶制从社会、个人、经济、政治以及发展性、整体性分析,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是人类社会向自由民主演进的必有过程,也正是在不断探索中,自由民主理念主导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周濂打架不怕疼~厉害了周老师,从小就这么有想法有不怕死的干劲~
如果说食人族是“百步”,那么奴隶制就是“五十步”,我们谈论食人族一般说野蛮、蒙昧,但很少说邪恶,那么奴隶制的极度邪恶恐怕也是被抽象出来的。奴隶制当然也是野蛮落后的,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就是那样的存在。
老师,为什么我听课就打瞌睡
周濂 回复 @adbErica: 你开发出了哲学课的最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