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础篇-历史中国的空间

2. 基础篇-历史中国的空间

00:00
16:15

一、思维导图


二、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冬梅,这是咱们的第一课。


在这一课中,我们先来看历史中国的空间。为什么先说空间而不是时间?因为越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就越大,文明早期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


那么,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这片土地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现在,我要请各位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我们的中国,在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这样一片土地,它被高原、大海和大漠草原包围着,就像是一个温暖而安全的怀抱。的确,中国是一个自成一格、相对独立的,但是同时我们必须强调一点,不管是远古的中原还是后来的中华帝国,中国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相反,中国是开放的,有心胸的。这一点,是我们认识空间中国的前提。


举一个例子,1976年,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里出土了一些非常精美的玉器。为了研究这些玉器,请来了不少专家。结果,考古专家还没说话,玉雕场的老师傅眼睛先亮了:“这不就是和田玉吗?”的确是和田玉啊,让人大吃一惊的和田玉。妇好墓在哪里?河南安阳,和田在哪儿,遥远的新疆,两地距离4000公里。以今天的交通水平,自驾,从安阳和田,需要 50个小时22分。但妇好的时代是多少年以前?3200!那个时候的交通工具,除了人的腿,还有马车,步行和马车的速度差不多,我们按照每小时5公里算,4000公里需要多长时间?800小时!可是那个时候的路哪有今天这么好,实际距离绝对超过4000公里。在这种条件之下,和田的玉就抵达了安阳,成了殷商王室的珍宝!我们好像根本没法想象,但是,这样的事情的确就发生了!


是不是很神奇?


中国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输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中国的丝绸和陶瓷在全世界的热销。直到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后,英国人还是更喜欢买中国瓷,惹得商人们抱怨英国人不拥护国货,呼吁民众“再也不要到中国去买china,这里有的是英国瓷。”可是老百姓还是喜欢中国瓷。


中国也在持续不断地输入。菜市场里转一圈,随便看看,你就可以发现外来文明的影响了:葡萄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面食来自中亚,东汉以后才开始流行;菠菜在唐朝传入中国;玉米、白薯、花生、辣椒、西红柿来得更晚了,都来自美洲,是明朝进来的。


好了,那么,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地图,这个时候,你就会认出,中国原来有那么多通向外部世界的门户。向西,通过河西走廊、新疆,中国可以通向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东面的大海也从来没有挡住中国人,尽管在某些历史时期,朝廷会实行海禁政策,但是,自从宋元以来,在大多数时候,中国的海船还是扬帆往来于大海之上,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海上贸易和海外移民。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闭关锁关”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有创造的能力,也有海纳百川的心胸,这才是空间中国真正的形象。把这个认识前提弄清楚之后,我们再来看空间中国内部的成长。


我们在这儿说的中国,不是现代的主权国家的领土概念,而是指历史上中国人繁衍生息的土地。总体上来,空间中国的成长经历了黄河流域的整合、长城以南的统一以及长城南北的大统一三个阶段。


大约在4000年前,黄河中游的各个原始部落互相融合,形成为华夏民族的核心,建立了国家,他们所生活的土地就是“中原”,空间中国的成长故事从“中原”开始,然后向四外延伸,速度缓慢,但从未停歇。


在此之前,在今天的中国境内,北到内蒙、辽宁,东到山东,东南到长江流域,西南到四川盆地,南到珠江三角洲,都有活跃的人类活动,所以,考古学上有所谓六大区系(也就是六大文化圈)的划分。这些早期的人类文明,原本是各自繁荣、各成一家的。随着中原文化的拓展,中原文化与各地原有的文化开始碰撞、融合,空间的中国也在不断长大。


参考自《万古江河》许倬云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立之后,把周人分封到东南西北各方,建立了很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向南也抵达了淮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的江北地区。这些诸侯国,说白了,就是中原文化的殖民,是中国空间的成长。时间向前推进到公元前8世纪,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继续向南与楚文化、向东南与吴越文化相互碰撞。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帝国建立,中国完成了长城以南农业区域的整合。而包含长城南北的大统一则还要等到13世纪元朝建立才能实现。


好,现在,让我们稍做停留,来看一看长城以南的中国的空间。在秦统一之后的地图上,“中国”的边界,向东、向南都到了大海,当然,帝国在南方的统治主要还是在交通干线附近的区域,江南和岭南的丘陵和山地,仍然是越人控制区。向西,中国已经包括了四川盆地,秦朝修筑了栈道。向北,中原的农业文明抵达了它的北部界限——长城。长城以北就是骑马民族匈奴人的地盘了。


长城以南的中国地域已经非常辽阔。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黄河和长江,这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这两条河,代表着两种农业,北方种小米,南方种稻谷,它们互相补充、互相支撑,给华夏文明以充足的给养。黄河和长江的品格是不一样的。黄河是黄色的,长江相对清澈。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与长江象征着北方与南方不同的历史命运。农耕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在淮河一线。北方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又直接经受着长城以北游牧民族的打击,由于战争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从三世纪之后,北方的自然环境、粮食产量和人口密度都在慢慢下降。这个时候,北方的整体水平仍然高于南方,但它已经在走下坡路。


而与此同时,南方却享受着“后发优势”,开始走上坡路。南方的自然环境本来就比北方要好。随着中国历史上两次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到了南方,与南方的自然条件相结合,南方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北方在下坡,南方在上坡,这一上一下,在(隋朝)6世纪时候完成了交替,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从此之后,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高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的太湖流域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甚至到了鸦片战争之后的1850年代,在英国人看来,苏州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准仍然是世界一流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经济地理与政治地理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帝国的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隋唐在今天的西安,宋在开封。为什么?因为敌人在北方,帝国的传统根基在北方。元明清三代,出于不同的战略考虑,首都反而更靠北,直接到了北京了。


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南北分离,让什么变得重要起来了呢?运河!为什么是运河?因为在现代的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发明之前,最便宜的大宗运输方式是水路运输。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淌,因而缺乏南北向的具有较高运力的天然水道。所以,开凿沟通南北的运河是必须的。再不要轻信隋炀帝开凿运河只是为了到扬州去看琼花,老实说,隋炀帝也算得上是雄才大略!


说完了长城以南地区,我们再向北去,说说长城。越过长城再往北去,就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了,在长城北边的草原上,即使是最耐旱的小米也种不活,只能放牧牛羊。换句话说,传统中国农业经济区的北部极限就是长城,所以,中国人要在这儿的崇山峻岭上修筑防御工事,来保卫农业文明的果实。


说到这里,想跟各位分享一个小插曲。马可波罗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意大利威尼斯人,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时候来到中国,留下了一部《马可波罗行记》,是西方人了解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最重要参考书,哥伦布远洋航行时候曾经把它带在身边;北京城外的卢沟桥在英文中的名字就是马可波罗桥。但是,你知道吗?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根本就没到过中国!


怀疑就要拿出证据来。怀疑论者的最有力证据,就是马可波罗竟然没有提到过长城。那么宏伟的长城,竟然就被马可波罗漏过去了,那他肯定没到过中国。这是怀疑论者的说法。那么好,现在问题来了,请问各位,没有提到长城是否就能证明马可波罗没到过中国?为什么?


相信你已经猜到了,不提长城不能代表没来过中国。为什么呢?第一:我们现在看到的、包了砖的、如此雄伟的长城,是明朝才出现的。换句话说,马可波罗经过的时候,长城没有现在你去八达岭、司马台看见的这么醒目。第二,更重要的是,在元朝的时候,长城已经失去了它的战略意义,它不那么重要了,因此是年久失修、无人维护的。为什么呢?对,因为元朝实现了长城南北在政治上的统一,元朝的中国是一个跨越长城南北的大中国了!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把历史中国的空间发展史简单地捋了一遍。首先是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整合,然后从黄河出发向长江、向大海、向珠江,不断拓展,到秦汉时期完成了长城以南的农业经济区的统一,最后是长城南北、农业和牧业两种经济区的大统一。这个过程,也是华夏汉人与周边各民族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最终熔铸成为一个新的像“大雪球”一样的中华民族的过程。


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所显示的包容大度,我们将在第三讲《中国人——我们都是“混血儿”》中细说。好了,这就是今天的课程《历史中国的空间。就空间而言,中国是慢慢长大的,中国所在的地域相对独立,但从不封闭,中国一直是开放的是包容大度的。下节课我们要讲中国的时间,谢谢大家。


三、名词解释

1.      妇好墓: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2.      六大区系:均笮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0008000年,彼此之间也互有交流和影响。其中的北方区系、中原区系以及东方区系汇流构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黄河文明,而西南、南方、东南三区系则最后汇集而成了长江文明。可以说,六大文化区系平行发展并相互影响,共同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源头。至秦统一中国,六大文化彻底融为一体,但仍保留了各自的一些特色。


3.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4.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915日出生于克罗地亚考尔楚拉岛,威尼斯旅行家、商人,著有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于132418日逝世。《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安霓安霓

    赵老师,您好!数年前一度对宋史的某些专题很感兴趣,身为外行不敢直接啃第一手史料,“明智”地选择了宋史研究类书籍。读过您的专著《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和译作《天潢贵胄》,私以为无论研究的视角和深度,文笔的流畅和深入浅出皆俱过人之处(外行斗胆妄议哈)。近来京郊拥堵日重,非喜马拉雅听作饵不想握方向盘也。本来期待听完王老师的太祖太宗后听您细说仁宗,搜索之后未免小小失望。订阅此专集原本只为表示对老师的敬慕之意,没想到一听惊艳,再听拍案。一提到中国历史,我等外行的第一反应是断代史,但老师的课程给了大家一个看待历史和了解历史的全新思路。期待追随老师展开另一场学习之旅。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安霓安霓:

  • 盛龙海_za

    第一次听到空间中国这个提法,举得很新颖,很科学,秦始皇统一长城以南的说法比教科书上说的统一中国更加严谨。

    大卫奥格威69 回复 @盛龙海_za: 时间和空间本来就是相互影响,那里来的新颖?只讲时间不讲空间就没有存在喽

  • 小佳睿

    赵老师,想问一下我想一遍听您的课程,一遍学习一下整个历史过程,有什么书可以最为参考呢,谢谢。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小佳睿: 书宜精读,然后推展,先推荐两本。如果对历史事实不熟(事实上大部分人其实是似熟而非的),看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如果想看文化变迁,世界文化洪流中的中国,看许倬云《万古江河》。

  • 单车变摩托_z8

    赵老师的功底的确深厚,角度独特!有书卖么?我去买书看算了,在这里听觉得优点贵,买了书我还可以重复反复的看!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单车变摩托_z8: 正在编辑中,您先多听听

  • 春天的啤酒

    和田玉抵达安阳的可能性很多,可能是战争,贸易,可能跨越了很多年,经历了几代人,可能在安阳出土的样子也不是它本来的面貌。所以,我觉得这不值得惊叹。

    海风_hk 回复 @春天的啤酒: 对,赞同!这也是我想表达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不严谨!

  • 一尘红

    赵老师声音真好听

  • 兰山老马

    才听了2分钟,就要购买。您太抠了,该没听出味来,不知怎样!

  • 安静_dxj

    从空间讲真好,在赵老师讲的时候,中华版图就出现在脑海里,一下子就明白了,记住了,太形象了。

  • 垂杨紫陌f

    感谢赵老师!学习到了很多。

  • 萍水相逢2056

    看了她的一期节目(央视),觉得她对历史有曲解,不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