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天道人德】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27.【天道人德】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00:00
24:23

一、经典原文 

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札记》


二、本期文稿 

《道德经》我们终于说到最后一次了,现在我的心里还是有很多恋恋不舍的。《道德经》里的道理只有深入到今天的生活,所有的细节,静静地去揣摩回味老子的真意,我们才发现他是多么智慧,时隔两千多年,对于我们今天来讲他是一剂中药,可以让你降燥,去火,凝神,明目,看穿世相,让自己走向一种泰然自若,从容不迫。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上一次我们就已经开始说《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也就是结尾的这一章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说这一章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上次我们只说了一个层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用今天的话来讲真话听起来不漂亮,听着不漂亮的话未必是真的,善良的人不一定花言巧语,能言善辨的人,未必就是善人,真懂的人不卖弄,而卖弄的人不一定专一,有造诣,真的懂。


第一个层次说的就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能让我们今天透过表象,去看看什么是对我们真正有用的东西。我们教育界的前辈陶行知先生说教书的人到底在教什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前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这个话也从教育者这个角度又一次诠释了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说在真善美这三个层次里,真其实是最难的有些善可能是伪善,表达出来的表面是善意,有些美可能是外在用财富堆砌起来的,但是真这件事情,有的时候看起来不美,有时候看起来血淋淋的,非常残酷,能够接受真的人必定是诚恳而勇敢的,没有大人格,做不到这样的真实。


第八十一章,这第一段我们上次讲过了,这次回顾一下,接续一下,为的说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第二层次,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们先说谁这个层次,“圣人不积”,积累的积,就是真正的圣人不为自己积累,保留,储存过剩的东西,“既以为人己愈有”,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他自己越帮东西反而越多越重充足。“既以与人己愈多”尽可能地去给别人,越给他自己反而更为丰沛充足。


想想这个话讲得有没有道理,我们今天好多人的心态,只要没占着便宜就觉得吃亏了,有用没用自己先把便宜占下来,这种心态造成了很多人只要有商场促销,打折,就赶紧往家囤积,其实攒了一大堆鸡肋一样的东西,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心态,如果说东西给别人有时候心疼,有时候肉疼,反正不舒服,心里头没底。咱们说老百姓离圣人的境界远了,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圣人的境界呢,不积,可以为人,可以给人,这说明什么呢?为别人,给别人,起码能够说明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给得起是一种态度,就是愿意给,第二层次能够给,是一种能力,第三给完了,自己还有,这是一种创造,他也是一种动力。我们先来说第一,人愿意给,这是慈悲。常常有人可以解衣伙友,把自己的衣服给别人披上,也经常有人不自己嘴里可以吃下去的粮食,一半给别人,因为他觉得这叫救人一命,当然,这些事情在书里,在我们的故事中,都不少,可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有人真诚地这么想,愿意给吗?


一个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说正在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过去大家在乡土上,张家村,李家庙,赵家祠堂,这一村一户往往都熟得不得了,不照应着别人吧,怕被骂死,在熟人社会中道德监督是一件约定俗成的默契。而在陌生人的社会,现在为什么网上敢骂人呢,因为有句话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你就像疯狗一样咬人,别人也不知道你是谁,未必是实名的。所以帮人,真的还那么发自内心吗?失去了熟人社会的道德诫勉,道德嘉奖,我们还有这样愿意给的意愿吗?


第二,我们说给得起是一种能力,你想一个给的人,总比一个要的人能力要强,因为给的这个人他自己还有,他在帮别人的时候一方面收获了别人给他的尊敬和感恩,另外一方面,他自己一定还有保底的东西,这就像是咱们坐飞机,乘务员经常会说,一旦飞机上发生意外情况,请各位乘客先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再去帮助别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绝大多数的圣人也是在保全自己生命底限的前提下愿意去帮助别人,不击穿底限,但也绝不积累过多没用的东西,这就叫给得起,说明你有能力,能够保持自我的循环和平衡。


第三,我们说不断地给,其实是一种创造。你想一想,养活一家人的和养护家人的,这个人能力一定不同,也就是说能够不断递给别人,说明他要有动力去创造更多的资源,照应更多的群众。你想一想老子说的这个道理,越是为别人,自己拥有的越充分,越是给别人自己拥有的越丰足,这个道理是成立的。大家知道圣人在中国的这些典籍文章中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人,非得是在朝做几品高官的人吗?非得是考中过进士的人吗?不然,中国的乡土上,过去有些乡绅就是以圣贤的道德理想来做自我的诫勉,其实中国乡土上的伦理,很多时候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乡绅传承下来的,这些人的文化水准可能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也到不了更高的水平了,如果论专业化的知识,跟今天我们网络时代发达的知识系统,他们没法比,但是论道德坚守,他们个个都能够安身立命,而且知行合一,可以说中国是没有交谈的,他的文化信仰在祠堂里,而信仰祠堂,信仰这种文化的自律,就是因为有一批乡绅做榜样,再去带动那些不是字的贫苦百姓,给别人,照应一方水土,这样的乡绅原来中国有很多,应该说《道德经》放在最后这一章里面的这段话,是讲出了一种做人和做事循环的道理,能够帮人,能够给人,第一是态度,第二是能力,第三是创造。他让这个人不断向高处走,不断拥有生命确认自我的尊严,并且用这个尊严成为回馈别人更大的资源的一个出发点,这何乐不为呢。这就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后的这段话,老子说的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苍天根本的大道是有利于万物而不制造祸害,圣人的大道是好好地有所作为,但不与别人去争斗,争功。我们认真地想想这两句话,能够参透这两句话我们从自然到自我就能够建立起来一个比较好的评价,苍天最根本的道理就应该是风调雨顺,遵循四季的规律,没有人破坏局部地质环境,就没有那么多地震、海啸、泥石流;没有人制造那么多的污染,我们的食物链就不至于出现这么多的病患;没有人因为急功近利砍掉了那么多的千年古树,我们也不至于还得退耕还林,把从老天爷那抢来的资源,巧取豪夺,竭泽而渔的那点资源,为了子孙再还换取。其实苍天本来是不制造那么多动荡的,为什么水土会流失,为什么臭氧层会破坏,为什么局部地质会有一些灾害,追溯源头,很多时候是因为人向自然要得太狠了,在《礼记》中有一段话,他说“地载万物,天垂象”,大地上省长着万物,但不要忘了苍天的星象也跟他们之间有关联,有制约,“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我们从大地上取得财务财宝都没有问题,大地是愿意供养子孙的,但同时不要忘了取法于天,法则是从苍天上来的,“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人要尊敬天给我们的规则,要亲近保护地给我们的资源,人在天地之间,怎么能忘了天道,违背了天理,丧失了天良,不按照天时,那不是要遭到天谴嘛。我们在今天,还真的理解中国的天到底是什么吗?人不要做得过分,那天就会立而不害。天道到底在哪里,我们回想起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里面生出原始太极这个一,一里面生出阴阳动态平衡这个二,二里面生出天地人三财这个三,至此万物博兴,但是我们的追本溯源初心还在吗?看到了这样的天道,就要回过头来反省,圣人之道到底是什么呢?四个字,为而不争。


人有作为,是在自己框格之内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的本份,要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边界,而争是什么呢,争是没有边界,去抢夺别人的资源,不属于自己的资源,叫做争。大家可以看看这个“争”字的甲骨文,金文,一直到小篆都是怎么写的,上面的字头其实就是一只手,手里面拎着中间,横过来像一个肉月,那就是过去打猎打着一大块肉,地下的竖勾是什么?是又有一个人的手,也来抓这块肉,这个竖勾就是另外一个人的胳膊,等于是一个人手里拎着块肉,另外一个人劈手来抢,两个人撕扯这一块肉都不撒手,就构成了争这个字,大家看到了吗?争来抢去,是一种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不太体面的行为。那么为什么提倡为而不争呢,就是一个人真正把作为这件事情想明白了,可以通过自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也就是说他顺应大势,以无为而达到大智,以无为而做到自觉地自为,那就可以在本职岗位上守住自己的资源和本份,去创造属于他的业绩,这就叫“为”。当一个人能够跟自己要成绩,能够开动脑筋在自己的资源上做到效应最大化的时候,他是不屑于去争别人东西的。而见什么都去争的人往往是狗熊掰棒子,争了这个,扔了,再看见别人东西眼红眼热又去争,争完了又扔了,我们在今天很多时候不是缺乏资源,而是缺少资源的充分加工,把资源真正给用透,而且做出独家的价值来。


我们为什么说今天这个时代心浮气躁呀,浮躁最大的坏处是什么呢?是人什么东西都过个手就扔,好像一筐果子一个拿起来咬一口扔在身后,再咬一口扔在身后,那不是糟蹋东西嘛,怎么样能够把一个资源做到用足用透,这就叫有作为。而且不争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避祸,为什么老子一直推崇上善若水呢,因为水是处下的,它是众人之所悟,所以它接近于大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柔弱胜刚强,人可以处下,可以柔弱,可以变通,可以跟自己要能力效应的最大化,而不去动不动就恶语伤人,老拳相向,自取羞辱,争夺不休,人不去找事,事自然就不会找你。


道家提倡小国之间的形态,那都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更不用说人跟人之间,大家最好不起这种贪婪心,妄念心,彼此争逐。我们还记得吗?之前说过老子的一句话,叫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有点东西能知足,他就不会继续地要要要,为要而要,像现在有些贪官,在家里点钱,烧坏了几台点钞机还点不完这点现金,你说这些钱他留着干什么使呢,这个钱除了在立案的时候有了作用,其实在他进去之前他根本没有花钱的机会,这就叫不知足。


什么叫知止不殆,殆就是消亡的意思,人不要自取灭亡,这就叫不作就不会死,自己不要作到一个尽头,让尽头提前来临。记得前不久我们刚刚讲过老子说的人生如果说有十个机会,那么十之三是生之徒,十之三是死之徒,有十分之三是给你生机的,有十分之三是置你于死地有危险的,还有十分之三是原本好好的,但是你动不动自己找死的,什么人才能够摆脱这些情况,泰然处之,就那十分之一。老子没说,也许答案就在第八十一章里,就在天之道立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在这样的论断中,当人好好的作为,少一点纷争的时候,天道也会会利而不害的。


当然今天的庄稼习惯于化肥,人习惯于激素了,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欲念也都施了化肥,吃了激素,一味蹭蹭的贪婪地生长着,那么《道德经》能不能够成为一剂心灵的良药呢,我们今天作为一个回顾,作为一个总结,讲了前面诸多的概念,从大道的缘起,到大道的应用,到我们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到我们能处于柔软,周而不殆这样的一种循环进步,这是我们的心智,这是我们的生命。《道德经》在天为道,在人为德,道与德之间就是天人之间的呼应,在天的大道作为这个民族的法则,已经缄默不语几千年,而在人的品德我们也经过了多少次的修正,多少次的融合,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的时代,我们内心对于道德还能够明辨是非吗?一部《道德经》探讨的是天道与人德之间的呼应和关联,我们已经说了这么多《道德经》的内容,不知道《道德经》会不会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我想我能够跟大家讲出的道理是很有限的,但是我希望让大家跟《道德经》结缘,就是也许过十年你会重新懂一些道理,也许过二十年你会把这些道理跟孩子说,《道德经》一辈子慢慢地读下去,你会觉得你懂它,越懂越深,它离你越来越近。如果真的能够结这个缘份,那就不枉费我们讲了这将近半年的《道德经》。当然,中国的道家思想从老子往下到了庄子,庄子是有大逍遥的,庄子是能够齐生死的,他到底有什么样的观念,那个大鹏展翅,究竟只是一种神话,还是我们身边的为人呢,从下一次开始,我们共同来进入庄子的神话世界,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0352mvev雨露

    老师辛苦了!我一直听,反复的听,受益匪浅!

    于丹 回复 @1380352mvev雨露: 希望您有所收获!

  • 听友67648723

    于老师,请问教育越小越重要吗?谢谢。

    于丹 回复 @听友67648723: 从小就教育很重要,但是应该恰当的方式吧。

  • 臧萍_e0

    感谢于丹教授的全析,您的讲述 使国人打通了任督二脉 ,深深感谢 !

  • 13770360yvl

    于老师好,真喜欢听您讲课,谢谢!

  • Nancy6666

    很舒服的声音,我就是打折促销抗拒不了哇

  • Rita12

    于老师讲的很有感悟

  • laea羽

    喜欢听,

  • 如月宇玄

    老师辛苦了

  • 团团ian

    于丹教授你我们的伟人。

  • 螺蛳粉有毒

    老子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不争,最为人诟病的也是不争,很多时候缺点生长于优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