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推荐译本:郁喆隽 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职业对你而言仅仅意味着赚钱吗?
一. 引子
如今,我们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不过,这份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呢?它仅仅给你提供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资吗?你的工作还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吗?荣誉、个人成就、社会地位还是自我实现?还有,财富对你来说有什么用呢?当你通过各种方式追求财富的时候,到底是为什么?
我想关于这些问题,每个人一定会给自己一个答案。
从改革开放这40年以来,中国人的财富都获得了巨大的增长。那么,这种财富的增长,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吗?在它的背后有什么文化作用的推动呢?
不过我们也听过一句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为什么会出现“富不过三代”的情况呢?
反过来说,要持续地获得成功和财富的积累,需要什么深层次的心理和文化动力吗?
今天我们就要来阅读一本讨论这些问题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20世纪初写作的。
大家不要把这个马克斯和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搞混了。虽然他们两个都是德国人。
我今天要讲的马克斯·韦伯和卡尔马克思、爱弥儿·涂尔干,被并称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物。而且,他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领域都提出过独到的见解。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我们来概括地介绍一下韦伯的美国之行,和他写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的背景。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究竟什么才是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谁又是这种精神的代表呢?
紧接着,我来看一下,韦伯为什么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大敌是“传统主义”?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职业。
二. 韦伯的精神崩溃和美国之行
1997年,国际社会学协会进行了一项针对其成员的调查。让每个会员写出5本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最终有45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学家参与了投票。
在揭晓的排名中,马克斯·韦伯一人有两本书列入前十。其中他的《经济与社会》位列第一,得票20.9%。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位列第四,得票 10.3%。
在前一百名里,能够有两本书上榜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能够在前十位里,有两本书上榜的,只有韦伯一个人。可见他的厉害和重要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最初以同名论文的形式发表的。发表在1904年到05年出版的《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的第20卷和21卷中。后来被收入《宗教社会学文集》第一卷中。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韦伯写作这本书前不久,他个人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精神崩溃。
1896年夏天,韦伯和他的父亲发生了一次激烈争吵。老韦伯一怒之下,离开全家。但是,他就在旅行途中,病逝于里加。
马克斯·韦伯因为这件事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逐渐出现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
此外,韦伯的精神崩溃,可能和他的工作过于投入有关。他从1896年开始,担任母校海德堡大学的教授。韦伯工作尽心尽责,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来备课和写作。
可能由于过度疲劳,加上老韦伯去世,韦伯开始失眠,神经极度敏感。他开始没法读书,也不能写作,甚至不能谈话和睡觉。也有人认为,韦伯的病症可能和他童年时代所患脑膜炎有关。
从1898到1899年,海德堡大学准许韦伯全薪休假。但是此后,韦伯一直备受病痛折磨,无法恢复工作。他在1900年到1902年再度获准两年的长假,和夫人四处旅行。1903年10月,韦伯最终获准辞去了海德堡大学的教职。
“赋闲”在家的韦伯,并没有停止思考、阅读和写作。他始终保持着极为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分析能力。《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韦伯在病退间歇期的作品。
韦伯从海德堡大学离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韦伯逐渐恢复了健康,并开始重新着手学术研究和写作。
1904年9到12月,韦伯和好友恩斯特·特洛尔奇一起前往美国,参加在圣路易斯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他们利用这段时间,游历了不少美国的城市,对新大陆的现代性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根据韦伯夫人的回忆,有一次他们参观了芝加哥的肉类加工厂。看到工厂一头进去的是一头一头的生猪,另一头出来的是热气腾腾的猪肉罐头。这在当时的欧洲还是很少见的。韦伯对此印象深刻,开始思考资本主义和现代人的职业问题。
此外,韦伯还近距离观察了北美的宗教和商业生活,为写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三. 资本主义精神
我们说起“资本主义”这个词的时候,人们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有人会觉得,资本主义是邪恶的,它意味着剥削和压榨。就像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界,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是也有人可能会觉得,资本主义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有为的物质和财富。很多人的生活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如果韦伯还活着,他一定会坚持价值判断无涉的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先不要对一个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先不要说它是好的或者是坏的。也要先把我们自己的个人的好恶先放一放。否则就会影响我们对它的客观判断和认识。让我们顺着韦伯的思路来看一下,什么是资本主义。
事实上,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的一开始,就明确区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资本主义”:他认为,广义的资本主义存在于人类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多个文明当中。像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有过资本主义;而狭义的资本主义主义,则是近代西方所特有的。它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郁喆隽译本,第9页)。
韦伯认为,这种精神的特征是,将赚钱作为劳动的唯一目的。什么叫做将赚钱作为劳动的唯一目的呢?
大家可以问一下自己,你自己为什么要赚钱?不少人可能会说,我赚钱是为了光宗耀祖啊。我赚钱是为了吃喝玩乐啊,为了买包包、买房子、车子等等啊?
如果你这样想呢,工作的唯一目的就不是赚钱,而是为了其他的事情,例如享乐或者面子。将赚钱作为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只赚不花,只进不出的。
韦伯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这种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这个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谁呢?
大家多半见到过他的脸。在100美元的纸钞上,就印着富兰克林的头像。为什么韦伯会把富兰克林作为资本主义精神代表呢?首先,富兰克林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之人。他祖上并不富有,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印刷行业中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然后呢,他并不满足与此,还非常努力地工作,从事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他为了研究雷电,在下雷阵雨的时候,放了一个风筝到天上,想把雷电引下来,结果差一点被雷劈死。
还有呢,他非常的节俭,甚至可以说,有些抠门了。据说富兰克林为了省钱,而不愿意花钱买肉吃。他宁愿自己跑去钓鱼,这样吃鱼肉就不用花钱了。有很多话,我们在从前写作文用过的金句,事实上都来自于富兰克林。例如:时间就是金钱。
富兰克林还说过:“钱能生钱,钱子还能生出更多钱孙。五先令倒腾一下就是六先令,再倒腾一下就是七先令三便士,如此继续直到一百镑。你手头的钱越多,倒腾之后产生的钱也越多,收益会越来越快地增加。
谁要是杀死了一头母猪,就等于杀死了它所能繁衍的成千头猪。谁要是浪费了五先令,就等于是谋杀了(!)它所能产出了一切——不计其数的钱。”22富兰克林是不是非常财迷啊?
其实,韦伯将富兰克林作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恰恰说明了,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奢侈消费,而更多地意味着节俭和勤勉的劳动。
四. 传统主义:资本主义的大敌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后来也被成为“韦伯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西方近代发展出了如此这般的、合理的资本主义?
韦伯在对德国西部纺织厂的考察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时,在德国不少纺织厂里已经采用了计件工资。也就按照一个工人每天的产量来计算他的工资。生产越多,工人的收入也就越高。这个时候,工厂主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就想提高工人的计件工资。
例如,原来生产一件产品,工人可以赚到10块钱,他每天生产10个,一天也就赚到100块钱。假设这个时候,工厂主把计件工资提高了到15块钱。结果怎样么?很多工人每天的生产量,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
韦伯就发现,对很多人来说,都有一种知足的心态。原来一天赚100块钱。现在单件工资提高到了15块,我每天不用做10个产品了,而只要做7-8个,就可以赚到100块钱了。所以,有很多工人反而选择减少了工作量。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赚的越多越好。也很少有人是真正为了赚钱而赚钱的,很多人赚钱是为了享乐。
每天赚到一点钱,可以吃点好吃的,和朋友喝点小酒,或者晒晒太阳,什么都不做,才会让人感到快乐。韦伯把这种现象称为“传统主义”。“传统主义”,就是那种倾向于享受悠闲、满足现状的知足心态。
所以,韦伯说,要产生现代西方的那种资本主义精神,也就为了赚钱而赚钱,不贪图享乐,也不想偷懒,娱乐,首先就要克服这种传统主义。换句话说,传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大敌。
韦伯认为,需要一种“精神”,来帮助克服它。这种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要早于资本主义本身。这种现代资本主义精神要战胜的首要敌人是“传统主义”。
其实,我们自己看看自己,每个人身上多少都有一点传统主义的色彩。我经常就会告诉自己,今天读的书,写的文章差不多了。可以玩一会儿手机,看一会视频,或者玩一会儿游戏了。
五. “职业”概念
韦伯认为,那种可以战胜传统主义的精神来源于基督教的新教。
韦伯之所以聚焦于新教,并非出于神学考虑,而是因为一项人口学的发现。
韦伯的学生马丁·奥芬巴赫在1901年的一篇论文中发现:在德国西南部的巴登地区,新教徒的人均交税数量,几乎是天主教徒的两倍;此外,虽然这一地区天主教徒占据多数,差不多达到了三分之二。但是在各级职业学校中,新教徒比例都比天主教徒高,出现了倒挂。
这些想象都说明,在外部环境几乎没有差异的情况下,新教徒在职业和经济方面,都要比天主教徒更为成功,而且新教徒的家庭更为重视教育。由此,韦伯认定,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在内在的宗教特质中,而不是在外在的环境因素。韦伯进而追问,这种资本主义精神是从何而来的?换言之,这种体现在职业中的工作态度是如何产生的?所以,韦伯考察了德语中“职业”(Beruf)这个词的来源。
职业这个词不仅仅意味着一份工作,不仅仅指能够养活自己的一份生计。它还可以被翻译为天职,或者是志业。志气的志,职业的业。英语的对应词是calling,宗教当中可以被翻译为“天召”。也就是上天派给每个人的任务。
其实我们中国人也很容易理解“天职”这个词的。很多职业,如果只是为了钱本身,可能这个职业就会变味。例如老师、警察、法官、医生,都是这样的职业。我们也会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就算没有基督教的背景,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什么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韦伯认为,“天职”这个词的含义毫无疑问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而且来自于德语圣经的翻译者马丁·路德。
我们知道,在路德之前,德语是一种低俗的语言。而教会和有学问的人用的都是拉丁语。正是因为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语,不仅使得所有人都可以直接阅读圣经,还创造了一种作为官方语言的书面德语。
但是,韦伯认为,路德的职业概念一直没有摆脱传统主义。因为,他让人坚守自己的生计,而不要去追求盈利。相反,另一位宗教改革者加尔文却截然相反。
他具有明显的入世态度,而且将入世生活作为任务。由此,韦伯就要来说明,一种宗教信仰和职业伦理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亲缘性。
在下一次课程里,我将来详细介绍加尔文宗的神学与职业伦理之间的关系。
六. 结尾
好的,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概括地介绍一下韦伯的美国之行,和他写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的背景。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究竟什么才是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他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因为他身上有那种为了赚钱而赚钱的气质。
紧接着,我说明了,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大敌是“传统主义”,也就是那种满足于悠闲状态,知足常乐的心态。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职业。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职业除了工资、薪水之外,对你还意味着什么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的确,思想进步改变世界
刚才当当购买了郁老师选译的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期待!!
在哪可以买到这本书?
阿凡提与巴依老爷
听着听着睡着了,每回如此,然后拉回去重听。
职业,现代人自我定义的方式与路径
职业创造价值,是一种讲自我理想与现实理想统一的表现形式和工具。不过,很个人的说法是,找点事情做不然宅在家会想入非非陷入极端。
工作对我而言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同时也是谋生的手段,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作为警察,随时保持着被解雇的心态,把自己的每一天当生命的最后一天,拿着纳税人的钱,尽良知的办着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有一天被解雇,尔后也绝对不会做任何与法律直接打交道的行业,所以一有时间就好好学习吧。
复旦郁喆隽 回复 @伯纳乌的爱: 你是警察吗?肃然起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