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随感录三十五》| 鲁迅: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尽早被遗忘。

10.《随感录三十五》| 鲁迅: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尽早被遗忘。

00:00
16:32

 

重读鲁迅,今天是第十集。

 

《热风》 

在《坟》后面,我们要回头去读鲁迅早期的另一本散文集《热风》。

我们的阅读次序是严格依照《鲁迅全集》来编排的,因为《坟》当中收录了鲁迅在1907年写的几篇古文文章,所以将它排在最前面。

我们之前重点读的《春末闲谈》、《灯下漫笔》等文章,是1925年写的,而1925年也是鲁迅散文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热风》收集的则是鲁迅早期的散文,从1918年到1924年共41篇,而题记却也是在1925年年底才写的。

 

批判的悲哀 

 

我自己最早读鲁迅,读的就是《热风》。

本书的题记虽短,但绝对不容错过。在题记中,鲁迅简略交代了当年在《新青年》上做短评的背景。他说,“记得当时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敌之中,我所对付的不过一小部分”。当然,随着五四低潮,时过境迁,新文化运动已经分化,鲁迅说:

所以我的应时的浅薄的文字,也应该置之不顾,一任其消灭的;但几个朋友却以为现状和那时并没有大两样,也还可以存留,给我编辑起来了。这正是我所悲哀的。

 

为什么悲哀?鲁迅接下去说:

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在。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鲁迅批判的东西不存在了,那么鲁迅的批判文章就该一并消失;相反,如果批判文章还有价值保留,说明鲁迅所批判的东西还在。

 

这段话令我感触颇深,并联想起现在的重读鲁迅。

《春末闲谈》讲细腰蜂的毒针让小青虫不死不活,我就联想到现在看娱乐至死的电视节目会不会也导致大脑的不死不活;《灯下漫笔》中鲁迅说自己换钱,成了奴隶而十分欢喜,今天我们辛苦供楼,做了房奴,好像也十分快乐;又或者鲁迅早就剧透了《金陵十三钗》,解释了为什么今天我们的千百万同胞要重新讴歌一群秦淮河的烈女。

这段话说明了鲁迅文字的伟大,极具洞察力和穿越感。但同时是否也说明了,时弊、病菌、问题仍然全都存在?

 

我的同学、同行王晓明在他1992年所写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序言里提到,“鲁迅屡次说,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尽早被人遗忘。在一封给青年朋友的信中,他更说,“倘若有谁以他为是,他就会觉得悲哀”,“他逝世已经五十年了,他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却还有人与他共鸣,以他为是,他死后若有知,又会作何感想呢?”

现如今已经2018年,全世界人类的生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危机取代旧的危机,新的蓝图取代旧的蓝图。可就在这样的时刻,依然有很多人对鲁迅这样一位半个世纪之前的、绝望的抗战者产生强烈的兴趣,甚至愿意引他为同道和先驱,这又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重读鲁迅发表在1918年五四运动之前的《随感录》,看一看早期虽然不那么年轻,但十分可爱的鲁迅。

 

保存国粹 

 

《随感录三十五》讲的是保存国粹。

不同时期,讲保存国粹有不同的含义。前清末年的革命志士说的保存国粹是要反清复明;而之后则是官员、老爷们要阻止留学生剪辫子。

而在民国,何为国粹?鲁迅说:

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一句话,便是特别的东西。但特别未必定是好,何以应该保存?

接下去鲁迅打了一个非常刻薄的比方:

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

 

为什么要把国粹比作脸上、额头上的瘤、疮?鲁迅列了几个理由:

第一,

倘说:中国的国粹,特别而且好;又何以现在糟到如此情形,新派摇头,旧派也叹气。

这里说的现在是1918年,当时中国的国情是,所有人都对现状不满,对传统不满;

 

第二,

倘说:这便是不能保存国粹的缘故,开了海禁的缘故,所以必须保存。

为什么现在不好,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地保存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现在的坏是外国人的侵略。但鲁迅就说:

但海禁未开以前,全国都是“国粹”,理应好了;何以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闹个不休,古人也都叹气。

 

还有第三,

倘说:这是不学成汤文武周公的缘故;何以真正成汤文武周公时代,也先有桀纣暴虐,后有殷顽作乱;后来仍旧弄出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闹个不休,古人也都叹气。

意思是并不是说传统好,后人继承的不好。

 

在我看来后面这两段鲁迅有点偏激。民国初年的社会混乱,当然不全是外国人的侵略。清廷又专制又腐败,这是主要的内因。但说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无外乎也受到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限制。

鲁迅当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以在这篇《随感录》里经常重复这句“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闹个不休”,显然是1918年这个时期的激进反传统姿态,除了文字的效果外,整个姿态上也有些矫枉过正。

那在后人看来,是应该“矫枉必须过正”,还是“矫枉也不应该过正”?

 

肯定五四的人认为中国历史从来如此,而五四就突破在“从来如此,便对吗?”的这一声石破天惊,从此中国有了重生的希望。所以矫枉必须过正,过正也值得。

而怀疑五四的人却认为,世界上鲜有一个民族要以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为光荣。五四激进主义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次序,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革命,教训惨重,所以矫枉也不该过正。 

 

国粹的现实意义 

 

鲁迅说他的一个朋友说的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

所以鲁迅在这篇短文的结论是:

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

意思是说,只要对我们的社会、民众、国家有好处,那不管它是国粹,或者是外来的,它就都是好的。

 

国粹,不管正面肯定还是负面批判,它哪里是瘤,哪里是疮?国粹可是肌肉、是骨头、是颈椎、是血液。

1918年的鲁迅是激进的,但也是天真的,天真得可爱;然而到了1925年,鲁迅就不那么天真了;要是鲁迅活到现在,也许他会对国粹的持久生命力刮目相看。

表面上的国粹,外国人是比中国人更看重更喜欢的。众所周知,鲁迅对京剧、武术、中医都有很多偏见和反对,但这些偏见和反对现在其实是一律无效的。

 

在1895年上海《申报》的一次小说征文比赛中,竞赛的题目就是要批判中国的三个东西:鸦片、缠足和科举。

鸦片其实原产自小亚细亚,从唐到明在中国都是贡品,到清代才普及到民间,无法禁止;缠足自北宋起,原来只是要求缠到“纤直”,不用弯曲,从元至明逐渐要求要缠到“足形弓弯”、“三寸金莲”;至于科举制,从唐到清,一直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和社会上升阶梯,对英国文官制度都有很大影响。

把鸦片、缠足、科举三者都并列为国粹,恰恰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另外还有些更深层次的国粹,比如鲁迅常说的“奴隶”与“奴才”的异同问题等等。


面对这些国粹,可能再过若干年,我们还需再读鲁迅。

 

下期再见。

 

预习通知 

下期主讲文章《随感录三十八》,出自《热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6904fmyd

    50岁之后开始渴望了解鲁迅和他的作品,越读越爱,欲罢不能,鲁迅当年对人性的洞察力至今都少有人能望其项背。许教授的解读也很特别,非常喜欢,为此还买了许教授的几本书,不过还是喜欢您的音频作品,幽默,鲜活有亲和力,还不乏深刻!

    浪子中华 回复 @1356904fmyd: 35岁的我,也被吸引来了……感觉来晚了✔谢谢子东老师

  • _其妙莫名

    我们需要重读鲁迅,所以科技爆炸再爆炸,而人的思想思维却几乎匀速、停滞甚至倒退,未必不会引发新的灾难。当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和技术同时却并没有提升思想和思维,那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 妮妮_s

    当下时弊显而易见,此时此刻听起来都是那么的深刻!

    虛幻浮生 回复 @妮妮_s: 价值观念扭曲,信仰缺失,浑浑噩噩

  • Karen_06

    听过老师的张爱玲,很喜欢

  • 启蛰Tiff

    今天还是需要鲁迅的文章 然后听了鲁迅当时就说的挂 这样想想确实哈 确实有点悲哀了

  • 13978082ctp

    鲁迅真是深刻,到如今依然有讽刺批判意义!!

  • 1369804svdh

    许教授您好。 听完您的张爱玲,一秒也没有犹豫接着听您的鲁迅,略带口音的有点沙哑的声音,生动的讲述加接地气的时代语言,听得我欲罢不能。 感谢您,让我每天增长知识学着思考看世界。🌹🌹🌹🌹🌹

  • 13761319bqo

    谢谢许子东老师。

  • 厘蒙

    我是锵锵三人行八年的忠实观众,许老师三人行的优秀嘉宾,观点独到、娓娓道来,开始喜欢文学,渴望了解鲁迅……渐入佳境,谢谢许教授!

  • Karen_06

    非常喜欢,老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