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意译为:彼岸到,按我国的文义,应叫做到彼岸。印度古代风俗,凡做的事已完毕,都说到彼岸(即“波罗蜜”),好比我们这里的方言,叫做到家。若按照佛法来讲,就叫做离生死此岸,渡过烦恼中流,以到达涅槃的彼岸。所以,波罗蜜三字,也是譬喻之词。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即所谓本性。本性的性乃是本具的意思。本具是说明它不是造作出来的;既然不是造作的,可见性是本来如是的,也不是从无到有的。所以说:本自不生,意思是说,它本来已经具有,并不是新生的。既然它是本自不生,所以它现在也是不灭的。而我们众生之所以有生死不停的现象,那是相,不是性。那么为什么有生死不停呢?是由于它的心有生灭不停的缘故。要知道:那生灭不停的心是所谓识之相,也不是性。那么为什么这样呢?是由于烦恼引起的,因有烦恼,才导致心有起灭,性变为识,从此造业不停,受轮回之苦。因为众生不知道回归本性,却把识认为是性,迷于生死之相,所以就轮回不息。虽天天同不生不灭者见面,却成永隔了。因此,以烦恼比喻中流,以生喻此岸,以涅槃比喻彼岸。实际上,本无此岸、彼岸之分,只因有中流之隔,才有彼此的分别。烦恼也叫做惑,即见思惑。这见思惑都是从我见而生的,因此,要了脱生死之相,就必须证不生不灭的性,而要证得本性,就必须化除“我见”,但是这个我见根深蒂固,就必须用种种方法去调伏它,开根本智以断绝它。所谓:理虽顿悟,事须渐除。好比从此岸过渡到彼岸,是要慢慢儿地行动,不能急躁的。所以叫做:离——渡——达,以表示从此岸到彼岸是不可能一蹴即达的。中流的流,正是显示它的危险,当渡过中流的时候,无明的风是万万不可吹起的,若无明风一刮起来,则随流而下,甚至有灭顶之灾,怎能渡到彼岸呢?所以修行的人,对此必须谨慎为要。然而,如上所说,仅是从凡夫一方而言,若再细细分别它,所谓生死还含有二重意义:(1)烦恼也兼见思、尘沙、无明而言,凡夫着有,执着于人我(即我执),才因见思等烦恼而堕分段生死。(2)二乘(声闻、缘觉)及一类菩萨着空,执着于法我(即法执),才因尘沙、无明等烦恼而有变易生死。所以,要证到无余涅槃,必须空、有都要空;我执、法执都要破;分段、变易两重生死都要了。只有渡过见思、尘沙、无明等烦恼的中流,才能到达涅槃的彼岸。所以,《大智度论》说“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二执就是我执和法执。那么,要渡过烦恼中流的筏是什么呢?这个筏就是六波罗蜜。使用了这六法,就可以到达彼岸。所以,这六法又叫六度。六度中的布施度固然重要,但般若度尤为重要。布施是讲舍的,如果不懂得舍,怎肯离此岸而渡中流呢?但若没有观照的“智”,又怎肯舍呢?所以,般若是五度的纲要,前五度若离开般若,也就不是波罗蜜了。再将智慧二字分别来说:从因位讲,名叫慧,从果位讲,名叫智。般若波罗蜜从因位讲,就是到彼岸的观慧,从果位讲,则般若就是波罗蜜。这是什么缘故呢?果位的般若就是理智一如,理智一如也就是不生不灭。又从因位讲,金刚就是比喻这观慧,因为它最坚、最利、最明,所以能到彼岸;从果位讲,金刚则比喻如来法身,即所谓金刚不坏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佛法难闻,好好修行第一大事
小西707 回复 @海儿的天空: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