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鲜卑族的文化选择
 79.77万
试听180

北魏王朝:鲜卑族的文化选择

00:00
12:35

课程金句 

点击保存图片,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今日文稿 

昨天讲到危机中的中国文化,听到了北方来的马蹄声,这些马蹄声的起点是大兴安岭北部的东路(东边的山路)。那儿有一个仍然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他们过着游牧生活,叫鲜卑族。


“鲜卑”这两个字应该都知道吧,新鲜的“鲜”、谦卑的“卑”。鲜卑族中有拓跋氏一支,他们慢慢的有了起色,拓跋的“拓”就是开拓荒地的“拓”,“跋”就是长途跋涉的“跋”。很巧,他们果然要开拓荒地,长途跋涉。


他们曾经在汉武帝争战的时候西迁和南移,又曾经与被汉武帝打散了的匈奴的残部联合,联合以后战胜过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建立了王朝。这个王朝根据一位汉族人士的提议,叫做“魏”。所以历史上叫做北魏王朝。


他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战,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成为了强大的统治者。这个鲜卑族按照后来历史学家的流行说法,叫做北方蛮族。这是历史学家说的,如果按照现代歌唱家的说法,叫做我是一头北方的狼。然而正是这个又有蛮性又有狼性的族群,给中国文化带来新的气象。


一个沉重的文化选择 

鲜卑族踏进文明的门槛的时间比较晚,当他们问鼎中原的时候,他们拥有文字的时间才200多年。由这样一个民族来统治已经辉煌了2000多年的黄河流域,来统治高尚精雅的汉文化,能行吗?他们会不会让汉文化遭遇空间的浩劫,彻底崩溃呢?这种情况在人类文化史上倒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也就是说,已经处于危机中的中国文化,又面临着一场更大的危机。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一个千古真理,就是更大的危机极有可能是转机。暴风雨后,云霞满天。这就需要我多说几句了。


按照常理啊,蛮强的马蹄征服了已经开发了的地区,极有可能是大量屠杀、大量抢掠、大量奴役、大量驱逐。秦始皇、汉武帝为什么花那么多的力气来对付匈奴?就是要防止这种景象的出现。在古代的战乱中,一群一群野蛮的马蹄扫过之后,总会出现赤地千里、人烟全无的景象,这是非常正常的历史逻辑。


其实在鲜卑族的统治集团里边,也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硬派势力,或者说的更彻底一点叫做狼派势力。其中有一批极力主张废弃耕地变成草原,那才能使游牧的健儿们纵横驰骋,保持统治地位。如果不让耕地变成草原,他们的统治就有可能动摇,就有可能无效。


这里边就出现了一个沉重的文话选择题。就是选择游牧文明,还是选择农耕文明?选择前者很容易,因为这是轻车熟路、信马由缰。选择后者很困难,因为要改弦易辙、从头学习。


你看,如果要保留农耕文明,当然会有大量稳定的赋税所得,即使不再征战也能够财源滚滚,这让游牧民族的首领们非常眼馋。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实行均田制、户籍制、州郡制、税赋制,每一个制实行,又必须依赖熟于此道的汉族管理。这对游牧民族的首领来说,等于一下子掉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难以控制,这就从精神价值到生活方式彻底错位了。


因此,在他们统治集团内部为了这个文化选择,一次次的拔刀相向、血案累累。有些在那里做官的汉人像崔浩,就死得很惨。但是在鲜卑王庭终于站出来一个勇敢的年轻人,他姓拓跋,单名一个“宏”字,宏大的“宏”,连在一起叫拓跋宏。他在历史上的身份叫作北魏孝文帝。孝,忠孝节义的“孝”。


他有个杰出的奶奶一直培养他、辅助他。这位奶奶姓冯,叫冯太后,正式的名号叫文明太后。她的墓现在还在山西大同的郊区,旅游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因为她实在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女性。当时鲜卑族有一个怪异的规定,就是哪个孩子一旦被选定为接班人,也就是成了储君,他的母亲就活不成了,为的是怕以后异性干政,或者叫外戚干政。所以,孝文帝拓跋宏没有母亲,只有祖母,而这个祖母恰恰是一位知书达理、目光远大的汉人。


拓跋宏名义上是四岁即位,但实际上朝中是由祖母掌控的。祖母去世的时候,他已经23岁,才独立执政。但是请注意了,他独立执政才九年就去世了,享年33岁。这是一个在我心目当中永远年轻的中国帝王。33岁这个年龄让我感到奇怪,因为西方世界那个让我非常钦佩、征服了半个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只活到33岁。


拓跋宏的光荣 

那么我们还是来看看拓跋宏吧,他在那么短暂的在位期间,做了哪些事情呢?我关心的是这么几件:


第一,官员禁止说鲜卑话,改说汉语。第二,官员要放弃鲜卑的服饰,改穿汉族的服装。第三,改变原始祭祀方式,变成汉族礼制。第四,主张由鲜卑的贵族带头,与汉族通婚。


另外,他还决定把首都从现在的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以便实行汉族的文治。他规定,以后鲜卑贵族说自己的籍贯,不要再说大兴安岭那了,也不要说其他地方,只说河南洛阳。


简单说来,他实行了相当彻底的汉化。当然他这样做会遇到大量反弹,对于反弹他总是惩罚得非常干脆。即使是自己家里人,他也完全不留余地。对于拓跋宏这个年轻的帝王,我曾经在一本书中,写下这么一段话,我朗读一下,我写到:


没有人逼他这么做,他却做得如此铿锵有力。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文化的重新选择,这在全世界没有第二人。我觉得在很多时候,他已经成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作为鲜卑民族的后代,他不能不为自己的祖先深感自豪,却又不得不由自己下令放弃祖先的传统生态。对此他一直是强忍着痛苦,但是正因为痛苦,反而更要把自己的选择贯彻到底。


他惩罚一个个反弹者,其实也是在惩罚另一个自己。他的前辈,首先提出汉化主张的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曾经因为这种自我挣扎而陷入了精神分裂、自言自语、随手杀人。在我看来,这种重大的文化选择,关系到文明与蒙昧、文明与野蛮的生死周旋,一般总需要几百上千年的时间才能走完,而他们只要把这一切浓缩到几十年。因此连皇帝也产生了精神迷乱,连历史也陷入了深度晕眩。


但是孝文帝拓跋宏还是清醒的,他一次次在角力斗争之后,站在宫廷的城头,遥望着云雾之间的北方,每次他都能隐隐听到当年祖先们南下的马蹄声。我是叛逆的后代吗?我是不孝的子孙吗?我是鲜卑光荣的断送者吗?不。鲜卑的光荣就来自于脱离故地、千里南下,如果我们至今还卧在大兴安岭北部的东路,还有什么光荣可言?因此一切光荣都来自于改变,而且是彻底的改变,我现在也在南下。


如此一想,他又转身回到了书房,他由于祖母的早年教育,已经精通汉文,因此又从书架里取下了几部经典翻阅起来。


这是我很多年前写的一段话。孝文帝拓跋宏和他为代表的北魏王朝的统治者们的历史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既推动了鲜卑民族的文明进步,又保存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可谓是相得益彰。但是仅仅如此吗?不,我认为孝文帝他们对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那就是拓宽了汉文化的生命气场。


这个问题很大,我们明天再讲。


精选用户评论
  • 包小萌呀

    得亏清末的时候没有出个拓跋宏,搞彻底西化

其他用户评论
  • 意笔春秋

    危机之时出现转机,暴风雨后,又一次拓宽了生命气场,博大而绵延不绝,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的伟大所在。秋雨老师以其优美典雅的文辞语句、丰厚醇和的文化感染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的文化长河。清晨,很庆幸能随老师一同启航,虽然是短暂之旅,但云霞满天,舒爽而透彻。

    听友248043211 回复 @意笔春秋:

    小萝莉_jn 回复 @意笔春秋:

  • 一池_mm

    这段历史记载少之又少,不是匆匆带过就是不能直视的称为外狄入侵,这也是为什么现今网络上那么多的排斥仇视东北的原因,很难有施展老师的那样大视野,讲清了草原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和促进。期待着更精彩的讲述

    熵之殇 回复 @一池_mm: 值得反复听的好内容。很系统,很惬意,很收获。最好的收听方式,闭上眼,随娓娓道来话语,感受几千年历史中的人,感受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功业,感受他们的境遇,感受不朽,感受宏大,感受壮烈,感受遗憾,感受凄美,感受我的祖上,感受我的族人,感受即是链接!享受这一刻的喜马拉雅!

    1811560zaya 回复 @老熊孩子: i

    桀骜流年 回复 @一池_mm: 建议你看一下狼图腾这本书,一切谜团皆解

    查看全部6条回复
  • 竹山_bq

    危机中埋藏着转机。鲜卑族选择了汉文化,放弃了自己的的文化。是农耕文明优于游牧文明,是文明的进化。秋雨老师的观察深邃敏锐!

    听友272010802 回复 @竹山_bq: 我总感觉以文明进化而论实属不妥。

    菲廬 回复 @竹山_bq: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方向相反

    李丽群_xf 回复 @竹山_bq: 余秋雨老师对历史,对文化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们重新理顺历史 ,和每个历史的特点,优异。

    查看全部3条回复
  • 开卷恭听

    想到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伟大文明的发展源于兼收并蓄、取其精华。

  • 萌萌的黎明爱听书

    昨天不经意间看到了您给耿彦波市长的颁奖视频,看来这就是天意,他是北魏文化的保护者,您是传承与教授者。❤❤❤

    鼎元_Nh 回复 @萌萌的黎明爱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