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王蒙。今天我们讲关于《论语》关于孔子对学习的主张和强调。
今天要讲的是孔子的学习观。他的学习观是一个最重要的富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可以称之为全覆盖的学习观。什么意思呢?第一,从时间上来说,孔子认为人生的全部过程都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当中;从本人来说,孔子认为学习包括他的各个方面,包括他人生的各个方面,他处理问题的各个方面,他思考认识的各个方面;第三,他在学习的方法上,也包括了各个方面,既包括了求师,也包括了读书,与人相处,包括了从实际生活当中来学习,从自己的前进和后退,顺利和挫折当中来学习,它是一种特别全面的、宏大的一种学习观。
先说他认为人生整个的是一个学习过程,他很有名的话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十五岁的时候我有志于学,有志于学是什么呢?就有了自己的追求期待了,有了对自己的人生方向的掌握了。这个方向是什么?就是要学习,什么叫学习?就是全面的发展,全面地培养自己的品质、能力、经验,各个方面他要全面培养。
他在十五岁的时候,有志于学了,那么十五岁以前,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他十五岁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方向。但是他在大人安排之下,他的学习带有某种被动性,他是被学习。但是人到十五岁了,应该有一种学习的愿望,学习的主动性。
三十而立,三十就要能够站得住脚了。这个站得住脚是什么意思呢?站的住脚,就是说要开始构建自己的人格,要开始培养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先进性,自己不断学习向上的这样一种愿望。他三十的时候要大体上能够站得住脚,能够分清大的是非善恶、真伪,还有大的是“愚”和“志”,就是你什么事,办什么事,是聪明的,办什么事是愚蠢的。
这“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个可太有意思了。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解除困惑的过程。那么人年轻的时候好多事没见过,碰到一件什么事,自个儿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你比如说你的同事当中,遇到他的某些个性跟你很不相同,你怎么处理呢?或者你在事业当中碰到了挫折,或者你受到了超过了你实际的可能的这种夸奖,顺利给你开绿灯,你又觉得有点太过了,这些东西都会带来人生的困惑。
但是孔子说四十要基本上不那么困惑了。这也符合后世的大师向韩愈这样的人,他们认为当老师的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解惑,就是要解除这个学生的那种困惑,那种选择上的困境。所以人生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励志的过程,是一个构建人格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的减少困惑的过程。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了,当然这和古代人的寿命偏短也有关系。到了五十岁,我就应该了解我所掌握不了的更重大的更高大上的那些规则,那些规律,你可以把它解释成就是超人间的力量,也可以把它解释成为我要了解世界的规律,我要了解大自然的规律。
那么我们今天还更喜欢说一个词儿,就是了解历史的法则。当然在孔子那个时期,它还不会是说历史的法则了,他说的是天命。就是从最高高在上的苍天那里,已经决定了事物的趋向,乃至于你自己的命运。知天命,还有个什么意思?就是说不较劲了,对自己所碰到的各种事情不那么委屈了,不那么怨恨了,能够实事求是地按照自己所处环境的可能性来安排自个的生活了,他不较劲了,就知天命了。
“六十而耳顺”,那么到了六十岁,耳顺,他听得进话去了,他接受的了别人的对他的这种忠告、教诲了,他能够有自我反思,能够有一种自我的调整能力了,这个也有一点不较劲的那个意思,也有一点自己的清醒的意思。这个他要说到六十岁,在解惑是四十,二十年以后,在知天命是五十岁,是十年之后,才能做到耳顺,说明耳顺是不容易的,听得进话去,接受得了忠告,是不容易的,这是很有意味的。学会说话不容易,学会听话,在某种意义上更不容易,所以这个孔子这位老先生他对事物的分析它都不是偶然的。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他自己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他很自然地不会违反规则,不会违规违法,那么这个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不见得都是人间的那些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是大道、天道、天理、天命,就是超过自个的一人、一地、一时、一世的那些自我打算、自我安排、自我考虑的那些东西,而能达到一个自由的境界,这个说法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人生过程是学习励志构建人格的过程,是一个解除困惑和失误的过程,是一个日益掌握把握历史的规律,客观的法则的过程,是一个听取各种的忠告,各种的善言,各种的智慧的过程。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就从自己被动的生活到自己主动的生活的这样一个过程。他把这个人生的过程整个都看成一个学习的过程,用现在的语言来说,还是一个要构建学习型的人生,太可爱了这个说法,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看你有没有那个精神,那个气了。
那么孔子对人生还有一个说法,我们前面也提到一点,但是你研究研究也太有意思了。他说一个人“兴于诗”,他说他的那个人生的境界是诗的境界是诗经,论语里边谈到的诗指的是诗经,就是孔子所编辑整理增删选出来的所谓300多首诗,他说这个人从诗这得到了启发,他的知识他的精神生活慢慢地就开始了。这个诗是最普及的,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
“立于礼”,独立人格的站立在于他懂得了礼,就是我们说过的懂得了礼貌,礼节礼仪,理法理智,礼数等等。就是属于这种文明礼貌的这些对一个社会生活的起码的一个准则上,他做到了这样就站得住了,人家别人也好跟他打交道了。他懂规矩了,她懂礼貌了,他是文明人了,不是一个不文明粗暴野蛮的人了,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了,这样的话所以“立于礼,成于乐”。他的精神最后要完成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达到一个音乐的程度,达到一个礼乐的程度。
因为孔子所谈的乐他不是只民歌,至少主要不是指民歌、民谣、吹喇叭,娶媳妇的时候的那些东西。他更多的他看到的是一些重大的典礼,重大的礼仪上,那种奏出来的音乐,那种音乐里头有一种正规、正气,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因此人在音乐里头,他的那种崇敬地感觉,满足的感觉。那个精神上得到了沐浴,得到了升华的感觉,是别处所没有的。
孔子对讲学习讲的多么好,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那么我也提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到了人生的什么阶段了?有志于学了没有?构建了自己的人格了没有?是不是还有很多的困惑?是不是还有听不见别人的话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的是补一句从心所欲的自由,还是感觉到处处碰壁,处处倒霉,我们自己好好想一想,好好琢磨。看看我们能从孔子的话里得到哪些体会。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次我们继续讲孔子的学习观。谢谢各位。
【原文】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反反复复的听,王老真的讲的太好了。这是人生的道理呀,太年轻的学者是讲不出来的。
真真如沐春风的感觉,感恩
听老师的课,真感觉到了如沐春风,整个身心都舒坦了,谢谢老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
无论如何,学习人生是最重要的事情
苦是人生常态 原因是 执着于物 灵魂才是 我们动物真正的生命 试着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于 简单诚实的快乐 不如多出去野外 看看山间之明月青风 林曦的草树野鸟的生命 还原 回归 我们心底的诚实 也许 坚持你心头的 这一点微亮 就能燃起你体内 燎原的生命
感谢老师智慧的分享,如坐春风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解惑的过程。 👍
其实只要你想,什么年龄都是可以重新开始的!这是一句口号与精神。但是孔子的思想说的也是事实,年龄增长,见识也因此而长。自然就可以智慧致于志,见识致于知,具备知道的能力就可以得理想!怀揣梦想,无论我们如何艰辛地一路走着,不妨伴着“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人生至少就是就是赢家……